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

2024-10-26 15:23:1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转变体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警机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水平、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pO2、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摘要】目的:观察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转变体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警机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水平、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pO2、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R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应用于肺炎患儿可改善生命体征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转变体位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儿童;转变体位护理;预警机制;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并发症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可引起低氧血症,进而损伤重要器官的功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转变体位护理是通过改变患儿体位,从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护理方法,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已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但因新生儿肺炎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患儿年龄小,无法主动表达,发现时多病情较重或存在潜在恶化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评估患儿的生理参数,快速识别潜在风险,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观察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出生28 d内,因病原体感染所致;足月分娩;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宫内缺氧、窒息史;羊水污染;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入院前使用过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患儿家长精神状态异常。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日龄1~26 d,平均(12.23±3.31)d;体质量2.4~4.2 kg,平均(3.22±0.81)kg;病程1~6 d,平均(4.23±1.59)d。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日龄1~27 d,平均(12.11±3.53)d;体质量2.4~4.3 kg,平均(3.28±0.82)kg;病程1~6 d,平均(4.11±1.5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肺炎的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将患儿放置在保温箱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转换体位护理。抬高患儿头部、身体,呈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姿势,头偏向左侧或右侧,屈曲患儿上肢举至头部两侧,微弯曲双腿并向外扩展,垫高臀部,维持30 min;间隔3 h后,垫高患儿臀部,抬高足部,使患儿呈30°头低脚高左侧卧位,维持30 min;间隔3 h后,再次垫高患儿臀部,抬高足部,使患儿呈30°头低脚高右侧卧位,维持30 min;间隔3 h后,使患儿臀背部倾斜15°,保持头低脚高俯卧位,维持30 min。每次变化体位前5 min,使患儿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曲,呈空杯状,自下而上有节律地叩击患儿背部,频率控制在100~120次/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警机制。患儿入病房时,由两名主管级别及以上护理人员采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评估患儿病情恶化的风险。(1)当PEWS评分≤2分时,表明患儿无病情恶化风险。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用药,每日查房2~3次,观察患儿病情,监测生命体征。(2)当3分≤PEWS评分<5分时,表明患儿病情有恶化风险。护理人员需每隔2 h查房1次,观察患儿意识变化,监测是否发生电解质紊乱,若有异常,需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粘贴绿色警告标识,提高护理级别。(3)当PEWS评分≥5分时,表明患儿病情危重。护理人员每隔30 min查房1次,实时动态监测患儿意识、呼吸、体温变化;病房定时通风、消毒;加强患儿呼吸道护理,及时采取吸痰、拍背等方式清除患儿呼吸道痰液;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予以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措施降温,若干预无效,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处理;粘贴黄色警告标识,同时备好抢救物品,做好床旁抢救、转运重症监护室的准备;待患儿抢救结束后,护理人员需再次进行PEWS评估,若PEWS评分未改善,则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两组均护理至出院。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水平。护理前、护理2 d后采用罗氏Cobas b 221血气、电解质和生化分析系统检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采用多参数监护仪检测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2)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3)比较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SpO2、PaCO2、PaO2、R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pO2、PaO2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RR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新生儿胸廓发育不完全,导致呼吸肌力量较弱,且尚未完全形成咳嗽反射,无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因此肺炎患儿很少出现咳嗽、咳痰等明显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但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点头呼吸、呼吸暂停和三凹征等症状体征,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需积极治疗。由于新生儿无自主行动、认知、语言能力,因此在肺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辅以合理、有效的护理。转变体位护理通过定时改变患儿的体位,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新生儿肺炎病情变化较快,单一转变体位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pO2、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R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转变体位护理中,使患儿长时间保持头低脚高的侧卧位,可调整呼吸道曲度,使气流顺畅,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可利用重力促进痰液排出,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而预警机制中采取PEWS评估患儿病情,发现早期预警信号,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以进行及时、针对性干预,可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病情恶化风险较高的患儿,通过吸痰、拍背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可促进患儿咳嗽、肺部啰音症状缓解;针对持续高热患儿,予以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措施降温,利于患儿退热。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预警机制中随着患儿病情恶化风险增加,增加查房频率,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案。其中预防性排痰可避免痰液引流不通畅而加重感染,进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未进行长期随访,其结果尚需后续进行多中心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预警机制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应用于肺炎患儿可改善生命体征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转变体位护理。

       参考文献:

  [1]马金红,李梦娇,高媛媛,等.集束化呼吸道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12):2936-2940.

  [2]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114-118.

  [3]郭凤娟,安昱.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呼吸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41-244.

  [4]Gardiner MA,Allen CH,Singh NV,et al.Evaluation of a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as a predictor of occult 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Pediatr EmergCare,2022,38(5):195-200.

  [5]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1-407.

  [6]刘晓红,翟淑芬,张瑞敏.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评价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2):1824-1826.

  [7]袁娟,尤竹娟,张绍芬.体位转变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心理xx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14):184-187.

  [8]王薇,李琨,宋洪焕.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治疗效果及肺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3):56-58.

  [9]柯欢,殷苑琴,肖云红,等.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21):43-45.

  [10]李艳伶.转变体位优化护理对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对其治疗依从性的作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10):89-91.

  [11]李树娣,林绍东,罗秀英,等.转变体位干预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血氧及呼吸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2,43(2):549-551.

  [12]Duncan H,Hutchison J,Parshuram CS.The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ystem score:a severity of illness score to predict urgent medical need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J].J Crit Care,2006,21(3):271-278.

  [13]An B,Chen L,Li S,et al.Application of early warning scoring mechanism in nursing of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critical respiratory diseases[J].Minerva Med,2022,113(1):206-207.

  [14]杨立群,田建梅.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1):133-136.

  [15]干美君.预警机制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1,50(S01):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