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论文

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论文

7

2024-10-26 15:01:1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TCSS)评分、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

   【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TCSS)评分、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两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等TCSS评分以及血清CRP、PCT、IL-6水平低于治疗前3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口干、头痛、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TCSS评分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胰激肽原酶治疗。

  【关键词】依帕司他;胰激肽原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CSS评分;不良反应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采用胰激肽原酶治疗。胰激肽原酶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循环阻力,改善血液循环,还可激活纤溶酶原,提高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液黏度。依帕司他可抑制神经组织中山梨醇的形成和累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本文观察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年龄≤75岁;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4~75岁,平均(62.24±0.78)岁;糖尿病病程1~5年,平均(3.16±0.23)年。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2.19±0.79)岁;糖尿病病程1~6年,平均(3.18±0.3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四川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174,60 U/片)口服治疗,240 U/次,3次/d。持续治疗28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片)口服治疗,50 mg/次,3次/d。持续治疗28 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14 d,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患者肢体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无好转。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3 d、治疗后3 d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TCSS)评分。TCSS评分包括神经症状(0~6分)、神经反射(0~8分)和感觉功能(0~5分)共3项内容,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3 d、治疗后3 d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3 d,两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等T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两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等TCSS评分低于治疗前3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3 d,两组血清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两组血清CRP、PCT、IL-6水平低于治疗前3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口干、头痛、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在排除其他原因后,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和(或)体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临床常采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药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已知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等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依帕司他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在多元醇代谢中抑制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组织、红细胞等中的山梨醇累积,在保护外周神经细胞的同时,提高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PCT、CRP和IL-6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而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RP、PCT、IL-6等炎性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依帕司他可减轻糖尿病患者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蛋白激酸信号传导,降低炎性指标水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期间,两组口干、头痛、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依帕司他用药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TCSS评分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胰激肽原酶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智华.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5):29-31.

  [2]黄祖斌,陈忠平.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3):165-168.

  [3]张绍华,薛冀苏,邢茂娟,等.依帕司他+α-硫辛酸对高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0):91-94.

  [4]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72.

  [5]Elafros MA,Andersen H,Bennett DL,et al.Towards prevention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clinical presentation,pathogenesis,and new treatments[J].Lancet Neurol,2022,21(10):922-936.

  [6]Selvarajah D,Kar D,Khunti K,et al.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strategies for screening and early intervention[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9,7(12):938-948.

  [7]倪孝兵,王思宏,黄崇兵.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肌电图指标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4):88-91.

  [8]彭睿,和雪梅,杨敏,等.普罗布考联合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清NSE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4):729-733.

  [9]杨丽华,杨帆.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6):99-102.

  [10]Shi W,Xu G,Gao Y,et al.Novel role forepalrestat:protecting against NLRP3 inflammasome-driven NASH by targeting aldose reductase[J].J Transl Med,2023,21(1):700.

  [11]张松涛,王萍,刘晴芽,等.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4):156-159.

  [12]魏薇,赵湜,吕晓玉,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5):326-330.

  [13]周建敏.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7):102-104.

  [14]彭少林,杨水冰,沙永红,等.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7):3618-3621.

  [15]勾重阳,张金超,张秀媛.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9):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