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对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的影响论文

2024-10-26 11:44:2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对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及干预满意度,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术后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对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及干预满意度,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术后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和干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促进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康复,缩短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硬膜外血肿康复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它主要发生在幕上半球凸面,常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等。硬膜外血肿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如开颅血肿清除,虽然可以清除血肿,但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康复治疗。通过术后康复措施,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是指针对患者制定一系列连续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展,逐步调整和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这种康复模式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如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心肺疾病等。本研究探讨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对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均经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意识清楚,可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史;合并恶性肿瘤;存在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6例。试验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54.36±4.08)岁;血肿部位:左额颞区22例,右额颞区19例,颅顶枕区15例。参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54.14±5.46)岁;血肿部位:左额颞区23例,右额颞区20例,颅顶枕区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常规健康教育、保护皮肤清洁干燥、饮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1)评估阶段: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功能障碍程度、身体条件等。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康复计划的依据。(2)康复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计划应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方法、康复时间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3)康复治疗阶段: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治疗。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xx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等。(4)康复训练阶段: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应逐步增加,以适应患者的康复进度。(5)康复评估阶段: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康复进度、康复效果等。评估结果将作为调整康复计划的依据。(6)康复结束阶段:当患者的康复目标达成或康复进度达到预期时,可以结束康复治疗。此时,患者应掌握自我康复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在家庭环境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7)在康复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康复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包括术后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2)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分值0~42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预后情况及干预满意度:比较两组干预后预后情况及干预满意度。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分值1~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预后恢复越好。采用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对干预的满意程度越好。(4)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碍、脑积水、癫痫。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预后情况及干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GOS评分和干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聚集形成的血肿,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打击之后。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颅骨损伤: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打击时,可能导致颅骨的变形或骨折。尤其是颅骨的线形骨折,常见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2)血管损伤:颅骨损伤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的撕裂,这是硬膜外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可能伤及静脉窦、板障静脉等,导致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3)血肿形成:由于血管的损伤,血液开始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的空隙中,形成硬膜外血肿。随着血肿的增大,硬膜会被进一步分离,导致颅内压增高。(4)脑疝形成:硬膜外血肿的增大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到压迫,从而引发脑疝,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况。对于小型血肿,可以在颅骨上钻一个小洞,通过抽吸引流来清除血肿。对于比较大的血肿,出血量超过40 mL,或者存在硬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开颅手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并进行止血,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硬膜下探查。如果颅内压力正常,可以在术后将骨瓣复位;如果颅内压力较高,脑挫伤严重,则要将骨瓣去除并进行止血和缝合。
硬膜外血肿术后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情况,如肢体活动受限、语言不清等。通过康复护理,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是一种针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在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中,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具有以下优势,(1)个性化治疗: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全程管理: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覆盖了患者从手术到康复的全过程,包括患者术后评估、术后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3)持续跟进: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强调对患者的持续跟进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患者的康复进程和需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提示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缩短患者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应用;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参照组;提示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试验组GOS评分和干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提示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提示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并发症,此结果与陆嫔嫔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系统性阶梯式康复干预措施可促进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康复,缩短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书宽.颈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2):2191-2193.
[2]CHAMPEAUX C,LAINE G,GIMBERT E,et al.Successful con servative management of large vertex epidural hematoma[J].Neurochirurgie,2019,65(6):438-439.
[3]李俊.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进展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89-91.
[4]傅世龙,袁邦清,刘必松,等.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12):1189-1195.
[5]哈虹媛.阶梯式康复训练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xx功能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6):710-711.
[6]张本银,路吾长,杨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2):102-105.
[7]孙林霞,王玉芳.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巴塞尔指数影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42-245.
[8]沈健,杨华.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354-356.
[9]贺立军,赵文华.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1):55-56.
[10]刘洁菲,酒晓盈,赵培.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3):4283-4285.
[11]程鹏,崔艳魁.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9,25(4):325-327.
[12]刘小燕,陈愔愔.急性脑内血肿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12(6):85-86.
[13]陈亚敏.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5):687-688.
[14]王玉珏.综合性护理应用于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伴颅骨缺损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3):81-82.
[15]王小波.整体护理干预对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伴颅骨缺损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1):206-207.
[16]焦杰.护理干预在硬膜外血肿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8):98-99.
[17]赵彦飞.医护配对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策略对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5):180-182.
[18]罗海琴.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xx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4):39-42.
[19]陆嫔嫔.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在硬膜外血肿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12):1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