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论文

2024-10-26 11:30:4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及研究组(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失血量、膝关节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白细胞介素-8(IL-8)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及研究组(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失血量、膝关节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5(CCL-5)、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均高于术前,血清CCL-5、IL-8及NO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CCL-5、IL-8及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中更具优势,其损伤较小,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下肢深静脉栓塞风险,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关键词】单间室膝骨关节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功能炎症
膝骨关节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这些症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炎症及疼痛主要源自关节面软骨的大部分磨损,导致骨头之间的摩擦和骨质增生。膝关节由多个关节面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三个间室。在疾病早期阶段,通常只有一个间室出现退变,其中内侧间室的关节退变概率较高,因为膝关节负重的60%~80%由内侧胫骨平台承担。随着疾病的进展,膝关节的生物力线会发生改变,其他间室的退变速度也会加快。最终发展为全关节骨关节炎。在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时,手术治疗成为必要选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常见手术方式。为了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肢体功能障碍疾病;对本研究治疗方式不耐受;合并肝、肾严重损伤等其他影响研究的疾病;中途退出本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7.67±2.47)岁;体重44~79 kg,平均体重(66.27±2.41)kg;病程1~3年,平均病程(1.49±0.51)年。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58.86±2.51)岁;体重42~77 kg,平均体重(65.62±2.19)kg;病程1~3年,平均病程(1.47±0.8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使用北京市春立正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YZB/国1718-2009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取仰卧位开展麻醉,行纵向正中切口于膝关节,打开膝关节囊。完全切除髌前脂肪垫、内外侧半月板和交叉韧带,外翻髌骨,完全显露胫骨平台。切除胫骨平台软骨。测定胫骨假体的尺寸并对股骨髁截骨。接着用骨水泥固定胫骨和股骨假体,并安装聚乙烯垫片。等待水泥凝固后,松开止血带,清洗伤口,止血,并放置引流管。对伤口进行缝合并包扎。
1.2.2研究组
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采用美国Biomet公司生产的Oxford第三代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仰卧位中膝关节至少屈曲110。,并接受麻醉,手术切口位于胫骨内侧与髌骨上缘,长度约为4 cm。暴露膝关节内侧间室,在保护好前交叉韧带的情况下,切除关节内髌下脂肪垫、骨赘、增生滑膜组织、半月板等病变组织,随后安置导向器,行胫骨截骨和股骨截骨,植入假体修整单髁人工关节阶梯的厚度后,将金属底盘插入并固定假体。手术完成后,进行适当引流,并对切口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失血量
记录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
1.3.2膝关节功能
在术前及随访3个月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其中HSS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膝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
1.3.3炎症因子水平
在术前及随访3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趋化因子-5(CCL-5)水平,采用酶标仪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
1.3.4并发症
记录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
研究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随访3个月后膝关节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前、随访3个月后血清CCL-5、IL-8及NO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CCL-5、IL-8及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血清CCL-5、IL-8及NO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未出现、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6例下肢深静脉栓塞,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34)。
3讨论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常见于承受重量的膝关节。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化和骨质增生,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和多种因素导致的软骨下骨、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受损。患者临床症状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摩擦感、膝关节无力和xx障碍等。对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控制体重、矫形疗法、物理疗法、关节注射透明质酸等非手术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而对于症状严重且非手术方式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包括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纠正畸形并改善膝关节功能。这些治疗措施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比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的效果差异。此次分别给予患者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这表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而言对患者损伤较小。虽然两种手术均需要使用止血带,但全膝关节置换术需要更大的切口,必须切除大量病变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这可能导致更多的出血。相比之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切口较小,软组织破坏较少,因此失血量显著减少。因此,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为优越的治疗选择。
在评估肌肉、骨骼和神经损伤程度及确定膝关节活动的限制时,膝关节活动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HSS评分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膝关节功能的工具。在本研究中,观察了两组随访3个月后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改善情况,发现研究组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方面的效果更好。分析认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主要针对内侧单间室的病变进行置换,主要切除病变的软组织,对正常的关节间隙没有损伤,同时保留了正常的交叉韧带,使得患者的关节能够正常伸缩,对患者损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相比之下,全膝关节置换术需要切除整个关节,破坏了正常的关节韧带,影响关节稳定性,且手术中还需要翻转髌骨,影响髌骨关节的稳定性。此外,术中对周围正常的组织机构造成牵拉损伤,不利于术后膝关节恢复。因此,从功能改善的角度来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CCL-5、IL-8和N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这意味着这些生物标志物在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诊断、疾病活动性评估、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随访3个月后,两组CCL-5、IL-8和NO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这些结果提示,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炎症状态,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原因可能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因素有关。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关节置换手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安全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年龄较大、肥胖、接受全身麻醉等因素都是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然而,本研究中研究组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显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可能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风险。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能会导致下肢深静脉栓塞,原因包括患者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其他疾病、长期卧床休息、手术创伤引起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及术后血液淤滞,这些因素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可能存在。然而,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创伤的控制更为精确,同时也减少了卧床休息的时间,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小,从而降低血液淤滞的风险,避免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中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更具优势,其损伤较小,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下肢深静脉栓塞风险,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参考文献:
[1]冯帅铭.胫骨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D].沈阳:沈阳医学院,2023.
[2]赵秀泉,季海龙,刘焕,等.不同时期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对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23,29(6):7-13.
[3]赵寅,秦光华,姚剑南.HTO、UKA及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4):79-81.
[4]王胤斌,杨明燕,马涛,等.单髁置换手术治疗单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23,45(1):29-32.
[5]杨金发,宋善新,周果.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及步态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3):135-138.
[6]郝信,王恒哲,张云鹏,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20):1929-1933.
[7]杨天翔,张晋宁,张博文,等.单髁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对患者围手术期凝血指标及失血量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6):684-687,691.
[8]林小平,苗德成,李亚伟.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2,40(3):655-658.
[9]张伟,陆林.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中期效果比较分析[J].系统医学,2021,6(8):44-46.
[10]朱国伍.UKA与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5):138-140.
[11]齐晓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4):82-84.
[12]黄波.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3):137-139.
[13]徐敏超,勘武生,陈明,等.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疗效及对CCL5、IL-8与NO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2):433-437.
[14]刘晓阳,尹星华,戴丽,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J].武警医学,2022,33(3):222-225.
[15]吴兴旺,刘庆,殷武,等.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10):1910-1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