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2024-10-25 17:22:5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比较两组负面情绪、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
【摘要】目的:探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比较两组负面情绪、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可减轻剖宫产产妇负面情绪与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康复进程,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剖宫产双向质量反馈模式负面情绪术后疼痛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难产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挽救产妇与围产儿生命。但剖宫产为有创操作,术后并发症、疼痛等会影响产妇日常休息与饮食,延缓术后康复进程。同时,剖宫产产妇身体状况欠佳,过度担忧手术与胎儿安全,容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滋生负面情绪,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进一步增加产后康复难度。剖宫产手术期间加强护理配合,对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尤为重要。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是护理质量控制模式,通过护士、患者阶段性的护理效果双向评价,以发现护理问题,改进护理方案,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通过分组对照,探究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对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胎头位妊娠;存在高血压、软产道异常、头盆不对称等剖宫产指征。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焦虑、抑郁病史;胎儿先天畸形等。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两组,各41例。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48±3.20)岁;体重指数21.9~30.3 kg/m2,平均体重指数(26.45±1.52)kg/m2;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3±0.75)周;受教育年限8~1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56±0.35)年;身高148~165 cm,平均身高(158.05±2.11)cm;产妇类型:初产妇26例,经产妇15例。对照组年龄20~38年,平均年龄(27.91±3.42)岁;体重指数22.3~29.6 kg/m2,平均体重指数(26.30±1.44)kg/m2;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4±0.63)周;受教育年限7~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41±0.29)年;身高150~164 cm,平均身高(157.67±2.52)cm;产妇类型:初产妇25例,经产妇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予以产妇病情观察、心理疏导等护理;指导科学饮食、睡眠、身体活动等。
观察组采取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1)组建小组。护士长(组长)、4名责任护士共同组成护理小组,均经专科培训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强化培训。(2)制定计划。分析既往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找出护理问题,总结产妇护理需求;通过文献查询找出证据制定护理计划。(3)实施。①健康教育:向产妇说明护理内容、开展意义、目的等;采取手册、视频播放进行剖宫产知识宣教,讲解围术期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举例多个产后康复良好病例,协助产妇树立信心。②负面情绪疏导:采用温柔的语气引导产妇表达想法、倾诉心事,询问目前有哪些担忧的事,一一解答;主动与产妇沟通,分析负面情绪产生原因,采取肢体触碰、语言激励等进行负面情绪疏导;鼓励家属多陪伴产妇。③术后康复管理:a.术后6 h,产妇行伸膝、屈膝等活动,缓慢过渡至下床活动;拔尿管后,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排尿。b.术后6 h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摩腹部注意避开切口部位。④疼痛护理:自控镇痛泵强化镇痛,配合冰敷、按摩等减痛护理。(4)评估效果。护理实施3 d后小组成员开展护理讨论会,探讨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产妇发生的异常,改进护理计划;口头询问并记录产妇护理意见,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纳入护理计划中;告知产妇调整后的护理方案,再次询问意见进行改进。(5)质量控制。设置奖惩制度,对于出现护理投诉的成员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将护理评价纳入绩效考核。
两组均持续护理7 d。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负面情绪:护理前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各100分,评分越低越好。(2)术后康复情况:统计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2 h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由产妇在10 cm皮尺上标注疼痛位置,1 cm对应1分,共10分,评分越低提示疼痛越轻。(3)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4)护理满意度:使用患者满意度量表(CSQ-8),总分8~32分,分为非常满意(28~32分)、满意(20~27分)、一般满意(13~19分)、不满意(8~12分)。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面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重要术式,多用于高龄、胎儿窘迫、胎儿过大,骨盆狭窄等高危产妇中。近些年,随着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妊娠女性逐年增多,高危产妇也随之增多,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对产妇心理、生理均带来较大痛苦。加之产妇因恐惧手术、担心胎儿健康,极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对护理需求较高。
常规产科护理过程缺乏质量控制,护理效果不够理想,还需进行改进或优化,以全面满足产妇需求,促进产后康复。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更低,康复时间更短,术后72 h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表明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可加快剖宫产产妇产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心理状态,获得更高的护理评价。双向质量反馈模式重点在于护患双方的意见交换与反馈,通过阶段性护理评估、意见采集、证据查询等步骤,不断改进护理方案,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在剖宫产产妇中开展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成立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培训与考核,增强护理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为护理方案的落实提供保障。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提高产妇剖宫产认知,能减轻担忧心理,缓解心理压力,提高配合度。联合一对一负面情绪疏导,有效缓解产妇不良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产后康复的影响;通过康复良好病例讲解,增强产妇康复信心,提高医疗配合积极性,利于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尽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避免卧床过久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保障机体营养摄入,预防感染。疼痛是影响剖宫产产后康复的重要原因,通过多种形式联合镇痛,有效减轻产妇切口疼痛,减少疼痛对术后活动的影响,利于术后康复。此外,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应用期间不断完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产科护理效果,进而加快产妇产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故护理满意度更高。但受因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次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论证本次研究观点。
综上所述,双向质量反馈模式用于剖宫产产妇中,可减轻产妇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并缩短康复时间,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IDA Y K A.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anti-Mullerian hormon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and influence of bilateral salpingectomy on ovarian reserve[J].Contraception,2021,103(6):394-399.
[2]WANG J,PANG Q,WEI W,et al.Evaluation of large niche in wome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based on postmenstrual spotting:Chinese cohort study in non-pregnant women[J].Ultrasound in Obstetrics&Gynecology,2021,59(4):450-456.
[3]徐晓健,刘风华.舒适护理对剖宫产产妇的睡眠质量和术后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21,43(19):3031-3033,3037.
[4]杨慧.护理敏感指标在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3):524-525.
[5]王晔,陈颖,吉箐.护患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对女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央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性科学,2022,31(11):60-63.
[6]王文菁,谭文艳.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焦虑自评量表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81-783.
[7]金婷,张磊晶.我国常用的抑郁自评量表介绍及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5):366-369.
[8]孙兵,车晓明(整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45.
[9]牛洪艳,倪静玉,张玲,等.护理满意度量表在临床住院病人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287-290.
[10]YOKOYAMA M,TANAKA K,SUGIYAMA T,et al.Cesarean s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in Japan:the Kyushu Okinaw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tud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1,278(1):497-501.
[11]王丽.加速康复外科的特点及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9):181-185.
[12]姚春芳,万丽.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5):185-188,196.
[13]王华英,姚依坤,孙晓静.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5):905-907.
[14]刘莉,董红梅,陶桂芳,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手术产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0):119-122.
[15]冯瑶,燕美琴,苏杉杉,等.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结合赋能教育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25):1928-1934.
[16]许超,周方艳,卢娅萍,等.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二次以上剖宫产产妇孕期心理压力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94-97.
[17]倪华.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联合按摩干预对顺产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NRS评分及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2):4112-4116.
[18]张婷婷,王莉莉,周佳裔.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4):673-676.
[19]李颖,赵新敏.基于赋能理论的改良护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5):115-118,122.
[20]汤敏彦,陈梦茜,杜米娜.基于SOR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7):1174-1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