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论文

2024-10-22 14:51:5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结论: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可加快眩晕、前庭症状缓解,提高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严重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前庭症状指数(VSI)]、生命质量[眩晕障碍量表(DH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8%(109/115),高于对照组的86.96%(10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可加快眩晕、前庭症状缓解,提高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倍他司汀;Epley耳石复位法;前庭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眩晕类型,多由耳石位置异常引起,以眼球震颤、位置性眩晕等为主要表现,存在自限性,易反复发作[1]。耳石手法复位是临床治疗BPPV的有效措施,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效果受到医师手法、耳石位置等影响,且存在复发风险[2]。倍他司汀为促微循环药物,能改善内耳、前庭血液循环,减轻眩晕症状,预防疾病复发[3]。本文观察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230例BPP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实践指南(2017)》[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侧卧试验、Dix-Hallpike试验等确诊;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颈椎病;卒中史;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存在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妊娠期、哺乳期;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KYLL-279629)。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5例。对照组:男44例,女71例;年龄23~68岁,平均(50.23±6.03)岁;病程1~5个月,平均(3.12±0.30)个月;耳石位置分型:后半规管型81例,外半规管型18例,前半规管型1例,多半规管型15例。观察组:男42例,女73例;年龄21~70岁,平均(50.40±5.95)岁;病程1~6个月,平均(3.15±0.25)个月;耳石位置分型:后半规管型80例,外半规管型19例,前半规管型2例,多半规管型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患者先取坐位,头向患侧偏约45°,然后迅速取平卧位,头后仰10°,30~60 s后将患者头部向健侧翻转90°,30~60 s后将身体向健侧翻转90°,保持侧卧位30~60 s后恢复至坐位,适度前倾头部。观察患者眼球震颤及眩晕症状,如未缓解,按照上述流程重复,直至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耳石复位后,嘱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头部保持直立,约30 min后可自由活动。治疗后7 d内禁止低垂患耳,睡眠时保持健耳朝下,避免剧烈运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6 mg]治疗,餐后30 min口服,6 mg/次,3次/d,结合患者病情酌情增减用药量,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消失,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未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估眩晕症状严重程度,包括患者总体感受、医生总体印象、站立平衡、行走平衡、定向障碍、实时眩晕程度等6个维度,每项0~6分,总分0~36分,评分越高眩晕症状越严重;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前庭症状严重程度,包括头痛、头晕、视觉敏感、平衡、眩晕、恶心等6个维度,每项0~10分,总分0~60分,评分越高表示前庭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生命质量。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包括功能(36分)、情感(36分)及躯体(28分)3个维度,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眩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越大。(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8%(109/115),高于对照组的86.96%(10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DARS、V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ARS、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3/1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1,P=0.245)。
3讨论
BPPV又被称作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症之一,可伴有前庭功能紊乱、平衡能力失调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5]。Epley耳石复位法是BPPV常用的治疗措施,能促进耳石复位,改善患者眼震、眩晕症状,但无法快速提高前庭整体功能,常需联合药物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DAR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Epley耳石复位法可通过调整患者头部、躯干位置,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半规管中脱落的耳石回到椭圆囊中,从而恢复内耳功能,减轻眩晕症状[7]。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组胺受体激动剂,可选择性作用于组胺H1受体,发挥扩血管、抗血管痉挛作用,不仅能改善耳蜗、前庭血液循环,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迷路水肿,缓解头痛、眩晕症状[8]。倍他司汀片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去除病因,改善内耳血液微循环,减轻眩晕、眼震、平衡失调等前庭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9-10]。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用倍司他汀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倍他司汀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可加快眩晕、前庭症状缓解,提高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
参考文献
[1]赵灵菲,王爱成,赵永烈.毫针针刺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3,29(4):66-70.
[2]姜宇,李晶,袁颖,等.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2):2290-2292.
[3]李云,崔丽萍,董文荣,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河北医药,2021,43(9):1350-1353.
[4]吴沛霞,王璟,李文妍,等.2017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实践指南》介绍[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18(6):438-441.
[5]贾伟,刘晓微,李召晨,等.贝前列素钠联合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9(9):813-817.
[6]葛仪方,谯凤英,刘鼐,等.银杏叶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11):2370-2374.
[7]刘大为,夏菲,任媛媛.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3):1390-1394.
[8]蔡建辉,吴振华,夏文辉,等.电针双侧晕听区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5):873-876.
[9]林爱桃,古联,陈敏丽,等.眩晕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22,44(11):1212-1214.
[10]谭惠荣.前庭训练联合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7):2262-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