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指标的影响论文

2024-10-18 16:29: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5月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健脾化湿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胃脘灼热评分均低于对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5月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健脾化湿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胃脘灼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固有腺体、肠化区、异型增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蛋白酶Ⅰ(PGⅠ)、胃泌素-17(G-1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湿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促进其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并改善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
【关键词】健脾化湿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胃黏膜病理胃功能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为常见,主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引发,症状以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阶段,临床上多通过药物予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促消化、胃黏膜保护等,可使患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总体疗效不够理想,且药物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悠久的历史,此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发病之本主要为脾胃虚弱,标为外邪侵袭,阴液耗伤,胃腑邪气壅阻、瘀阻胃络,治疗需从健脾和胃、化湿行气等方面入手。健脾化湿汤由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等多味中药组成,是胃肠疾病常用治疗组方,具有良好健脾、化湿、理气等功效。基于此,浙江省中医院采用健脾化湿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本研究选取2022年9月—2023年5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进一步分析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9月—2023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以《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4]为参照,出现腹部疼痛、腹胀等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白相为主的红白相间,伴部分黏膜血管显露,皱襞处于细小状态,甚至消失;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2)中医诊断标准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5]为参照,脾胃湿热型,主症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次症包括胃脘灼热、口苦口干、乏力懒言;舌质红,脉滑数。纳入标准:(1)与以上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相符合;(2)年龄>18岁,且<60岁;(3)无糜烂、出血等活动性病变;(4)幽门螺杆菌阴性;(5)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增生、胃癌;(2)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3)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5)备孕、妊娠、哺乳期。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53.49%),女20例(46.51%);年龄35~53岁,平均年龄(45.65±6.79)岁;病程1.0~5.0年,平均病程(3.21±0.56)年;胃黏膜萎缩程度:轻度13例(30.23%),中度21例(48.84%),重度9例(20.93%)。观察组男22例(51.16%),女21例(48.84%);年龄34~54岁,平均年龄(45.63±6.80)岁;病程1.0~4.5年,平均病程(3.19±0.55)年;胃黏膜萎缩程度:轻度14例(32.56%),中度21例(48.84%),重度8例(18.6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配合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瑞巴派特胶囊(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23,规格:0.1 g)0.1 g/次,3次/d;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3,规格:5 mg)5 mg/次,3次/d,持续1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脾化湿汤治疗。取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各15 g,陈皮10 g,广藿香、佩兰、大腹皮各12 g,黄柏、甘草各6 g;由本院中药房统一进行药物煎制,1剂/d,1剂煎煮至200 mL,分2次口服,100 mL/次,持续12周。
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规律饮食、作息,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辛辣、刺激类食物,忌暴饮暴食,并坚持适当活动。同时,密切予以患者治疗过程中不适情况观察与肌力,常规行抽血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治疗后,计算症候积分,症候积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依据此判定并计算总有效率;降低≥95%评为治愈,降低≥70%评为显效,降低≥30%评为有效,降低<30%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症状:治疗前后评估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6]为参照,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胃脘灼热;无症状、轻度症状、中度症状、重度症状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3)胃黏膜病理程度:治疗前后于胃镜下活检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记录病理组织学积分。固有腺体无减少计0分,减少1/3以下计3分,减少1/3~2/3计6分,减少2/3以上计9分。肠化区未见计0分,1/3以下计3分,1/3~2/3计6分,2/3以上计9分。异型增生无计0分;细胞核可见稍微增大,但排列较密集计3分;异型明显,细胞核出现增大且排列较乱计6分;异型非常明显,难以分区与高分化黏膜内皮癌计9分。(4)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外周血5 mL,对血清胃蛋白酶Ⅰ(PGⅠ)、胃泌素-17(G-17)实施检测,方法为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胃脘灼热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固有腺体、肠化区、异型增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固有腺体、肠化区、异型增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GⅠ、G-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GⅠ、G-1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在消化内科相关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常见,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纳入癌前病变范畴,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需积极展开治疗。现阶段,西医临床上主要从接触诱因、改善症状等方面入手采用药物对此病实施治疗,可促进部分症状缓解,但症状容易反复,且需长期服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在脾胃疾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有丰富经验,基于整体观实施辩证治疗,可从多靶点、多环节产生作用,切中病机,使患者相关症状有效减轻,且一般无明显副作用。因此,现阶段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治疗时,中药方剂的应用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此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中医理论中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胃脘痛”“痞满”等相似,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功能受损,津液停聚,瘀阻胃络,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发为此病。同时,血脉无法顺畅运行,脾气升清功能下降,脾虚气陷,胃络被湿邪、血瘀等瘀阻,因此引发胃脘胀痛、痞满等症状。基于此,本次选择健脾化湿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少食、胃脘灼热评分比对照组低,提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治疗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选用健脾化湿汤可促进症状有效缓解,并进一步提升疗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瑞巴派特是胃黏膜保护剂的一种,可促进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并对炎症细胞浸润产生抑制作用,促进胃黏膜再生,发挥胃黏膜修复效果;莫沙必利为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可通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发挥改善胃动力的效果。健脾化湿汤中,党参健脾、补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者共为君药,健脾补气之功增强;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二者共为臣药,可醒脾开胃、除中焦之湿;山药健脾益胃,薏苡仁利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大腹皮行气宽中,黄柏清热燥湿,此五味为佐药,健脾渗湿、补虚养胃;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健脾化湿汤治疗时,两种疗法发挥协同作用,可补脾气、通胃络、修复胃黏膜,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进而有效缓解患者胃脘胀痛、痞满等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后,胃腺体可出现萎缩改变,致使胃黏膜变薄,导致胃酸分泌功能、黏膜胃液循环降低,从而致使胃功能下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固有腺体、肠化区、异型增生评分比对照组低,且观察组PGⅠ、G-17水平比对照组高,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使用健脾化湿汤可促进其胃黏膜病理程度、胃功能有效改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健脾化湿中党参、白术有效成分均可对胃肠道黏膜产生良好保护作用,并可增强免疫力;薏苡仁有效成分可对消化机制、胃肠功能进行改善;陈皮可对胃肠平滑肌产生抑制作用,并对消化液分泌产生促进作用,且动物实验表明此药物可促进胃蛋白酶活性增加,提升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广藿香、佩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大腹皮可对胃肠道平滑肌的xx产生良好促进作用;甘草可对胃黏膜损伤产生修复作用。通过健脾化湿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治疗时,各种药物共同发挥功效,产生协同作用,可有效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促进胃黏膜萎缩逆转,对肠化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胃功能。
综上所述,健脾化湿汤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疗效,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并改善其胃黏膜病理程度及胃功能。但此次研究有不足存在,包括选取的样本量仅为86例、仅治疗观察12周等,需通过更大规模研究对本文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古文姝,杨文臣,王婷,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1):53-56.
[2]张璐.血清Hcy、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35):139-143.
[3]SHAH S C,M BLANCA P,KUIPERS E J,et al.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ophic gastritis:expert review[J].Gastroenterology,2021,161(4):1325-1332.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9):776-782
[5]李军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2.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2-135.
[7]冯媛媛,刘宣,周利红,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及舌苔分布情况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192-3195.
[8]WU X R,XIA G H,ZHAO L.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2,84(5):291-303.
[9]余雨恬.加减柴胡疏肝散对慢性胃炎(肝胃气滞型)患者炎症因子及胃黏膜分泌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5):77-81.
[10]洪银洁,涂文玲,傅颐,等.加味柴芍六君汤减轻炎症反应在缺氧诱导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2,50(6):27-31.
[11]张鹏,于勇,万强,等.补虚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2,43(1):66-68.
[12]林剑良,戈焰,蔡伟才,等.基于“虚-瘀-毒”论治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3):556-562.
[13]干晓花,袁成业.健脾清热化湿汤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萎缩评分及PGⅠ、PGⅡ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12):109-112.
[14]TRYAPITSYN A V,MALKOV V A,GASANOV E M,et al.Chronic gastritis and precancerous diseases of the stomach:is there a chance of a correct diagnosis?[J].HERALD of North-Western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 named afterⅡMechnikov,2021,13(1):85-102.
[15]刘伟锋,黄菊芳,蒋玉萍.健脾益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1,43(7):815-818.
[16]张杨,丁悦悦,赵悦,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2):112-116.
[17]何飞龙,何巧飞,张永力,等.从和论治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6):938-940.
[18]张杨,齐紫荆,任静,等.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9):1069-1073.
[19]杨天翼,宗湘裕.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3,45(5):558-562.
[20]洪银洁,涂文玲,傅颐,等.加味柴芍六君汤减轻炎症反应在缺氧诱导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2,50(6):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