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论文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论文

8

2024-10-18 16:10: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接受矫正术治疗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年龄、病程、术前斜视度、术后眼位、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斜视分型、戴镜情况、手术方式、睡眠质量、xx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

    【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接受矫正术治疗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年龄、病程、术前斜视度、术后眼位、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性别、斜视分型、戴镜情况、手术方式、睡眠质量、xx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gt;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gt;1,P&lt;0.05)。结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gt;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复发;斜视度;眼位;视功能;影响因素

  间歇性外斜视是由于眼球肌肉平衡失调或功能异常所致,表现为眼球在注视远处时向外斜视,靠近时可正常,好发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无法自愈,故手术矫正是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可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眼位,减轻对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影响。但手术矫正后部分患儿易复发,增加单眼注视综合征、弱视、立体视丧失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患儿身心发育。明确间歇性外斜视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术后矫正效果、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患儿发病年龄、手术年龄、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等均与术后复发相关[4]。本文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接受矫正术治疗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符合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标准;接受矫正手术,双眼矫正视力≥0.8;年龄3~12岁;能配合随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眼球后退综合征、眼球震颤;合并其他白内障、青光眼等器质性眼病;麻痹性外斜视;屈光参差超过2.5 D;A-V征;有眼部外伤或内眼治疗史;合并严重全身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1.2方法

  (1)基线资料调查:制订基线资料调查问卷,发放给患儿家长填写,内容包括患儿手术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斜视度、术后眼位、斜视分型、术前视功能、戴镜情况、手术方式(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折叠术)、睡眠质量、体育xx。其中术前斜视度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6 m、33 cm处测量。眼位包括完全正位、隐斜及小度数偏斜≤±8△、非正位&gt;±8△。斜视分型包括外展过强型(视远斜视度&gt;视近斜视度,相差≥15△)、基本型(视远斜视度与视近斜视度相近,相差不超过15△)、集中不足型(视近斜视度&gt;视远斜视度,相差≥15△)、假性外展过强型[初次筛查时视远斜视度&gt;视近斜视度,通过单眼遮盖(或双眼放松)后视远、视近斜视度基本相等]。双眼视功能采用同视机(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160763,YZ23B)检测;双眼视功能,一级视功能同时视:有双眼同时视觉,自觉斜视角=他觉斜视角,≤±3°;二级视功能融合视:有融合点,正常集合范围20°~35°,分开范围2°~4°,垂直范围3°~6°;三级视功能立体视:有远、近立体视,近立体视≤60"。(2)术后复发标准:术后已达治疗标准,并随访6个月,患儿出现显性间歇性外斜视&gt;15△[6]。将复发患儿归入复发组,未复发患儿归入未复发组。(3)向患儿家长以统一规范指导语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详细介绍填写方法,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并检查漏缺情况,让患儿家长及时补充,共发放102份问卷,回收102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基线资料。(2)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手术年龄、病程、术前斜视度、术后眼位、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性别、斜视分型、戴镜情况、手术方式、睡眠质量、xx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1。

image.png

  2.2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分析以矫正术后是否复发为因变量(未复发=0,复发=1),以表1中P&lt;0.05的因素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gt;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gt;1,P&lt;0.05)。见表3。

image.png

image.png

  3讨论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gt;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手术年龄≤6岁。年龄较小的患儿眼球发育不成熟,眼球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导致眼球术后稳定性较差;且患儿眼球生长速度较快,易导致术后眼球位置发生变化,增加术后斜视复发风险。因此,建议临床谨慎评估手术适用性,并在术后进行密切随访,以降低复发风险。(2)病程≥3年。长期斜视会导致眼球长期处于异常位置,眼肌和视觉系统会逐渐适应这种异常情况,形成一种习惯性状态,即使手术矫正,眼肌和视觉系统也可能在术后继续保持这种习惯性状态,增加了术后斜视复发风险。因此,术后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眼位回退或复发情况;并嘱咐患儿夏季外出时佩戴太阳镜,防止紫外线伤害眼睛;避免长时间熬夜和用眼过度,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3)术前斜视度&gt;40 PD。已知大角度斜视度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复发风险高于斜视度为20~30 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眼球偏斜角度较大,患儿斜视情况较严重,眼球稳定性较差,可能会有更复杂的眼部解剖结构和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矫正的效果,增加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患者术后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眼位变化,同时进行科学的视觉功能训练,以增强双眼的协调能力和融合功能;教育患儿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定期休息,以减轻眼部负担。(4)术后眼位非正位。斜视矫正手术效果有限,部分患儿术后早期眼位仍为非正位,影响后续恢复,使眼球位置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影响双眼视功能。因此,术后应嘱家长定期带患儿复查,密切监测术后眼位的变化,并佩戴眼镜、进行功能锻炼,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5)术前无视功能。患儿术前无良好的视功能,术后则难以维持双眼正确对准,从而增加复发风险。因此,建议术后应进行融合视和立体视等视觉功能训练,以帮助患儿恢复和提高视功能。

  综上所述,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gt;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肖涵,竺慧,刘虎.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有效治疗后一年生活质量评估[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31-36.

  [2]李雨晴,宋德胜,陈志钧.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探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2,30(4):47-48.

  [3]Al-Haddad C,Ismail K,Houry R,et al.Recurrence of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fter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J].Middle East Afr J Ophthalmol,2020,27(2):123-127.

  [4]Xu M,Zheng F,Peng Y,et al.Effects of orthoptic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fter surgery: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22,23(1):289.

  [5]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6):408-410.

  [6]牛兰俊,林肯,韩惠芳.实用斜视弱视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221-223.

  [7]Kim M,Kim HK,Kim WJ.The subjective controllability ofexotropia and its effect on sur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J].BMC Ophthalmol,2023,23(1):125.

  [8]黄紫燕,郑巍,王婉珠,等.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3,36(14):44-45.

  [9]林楠,王京辉,孙省利,等.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儿童双眼视觉重建的影响因素[J].眼科,2021,30(1):62-65.

  [10]姜红.不同时机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与满意度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3):4-7.

  [11]王雅晨,张维嘉,傅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2,42(9):1443-1448.

  [12]张敏,许梅萍,余新平,等.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矫正术后远期疗效[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5):286-291.

  [13]刘斐.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3):175-176.

  [14]杨侃,陈蔚柏,郝红艳,等.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2):248-250.

  [15]郭朝广,张清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549-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