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4-10-18 15:18:5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ASD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强弱项及发展/适应程度[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3)]和xx能力[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等ATE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沟通合成分数、体能合成分数等PEP-3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移动性动作、物体控制性动作等TGMD-3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应用于ASD患儿可提高PEP-3和TGMD-3评分,降低ATEC评分,其效果优于常规家庭康复治疗。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专科团队指导;家庭康复治疗;语言能力;xx能力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除典型孤独症外,还包括不典型孤独症及孤独症边缘、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疑似等,其病因复杂。家庭康复治疗是指以家庭为基地、由患儿家长负责,辅助患儿适应家庭生活环境,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措施,但因实施场地在院外,家长对专业知识理解存在差异,实施过程中易出现协作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可能影响患儿康复效果。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由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设计个性化康复方案,有助于矫正不当行为。本文观察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在ASD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ASD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经病史询问、行为观察、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及量表测评确诊,符合ASD相关诊断标准[5];有1名家长可配合研究,会操作智能手机。排除标准:合并视力、听力障碍;合并脑瘫;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儿家长智商<80,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32例,女9例;年龄3~10岁,平均(6.35±1.42)岁;家长年龄25~42岁,平均(32.78±6.32)岁;家长文化程度:中专/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3~10岁,平均(6.47±1.13)岁;家长年龄23~45岁,平均(32.24±6.38)岁;家长文化程度:中专/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治疗。(1)制订计划:医师采用专业评估量表评估患儿能力,制订针对性家庭康复计划;(2)实施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辅助患儿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计划,内容包括社交训练、语言训练、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及高级认知功能训练。康复训练实施进度安排:①第1~6周,从模仿项目、事物认知、听从指令、自理能力、社交能力5个方面展开训练;②第7~12周,根据患儿学习进度,后续使用“发出指令-做出行为-结果-发出指令”回合式教学强化训练效果。康复训练时间安排:5 h/次,1次/d,5~6次/周,每周训练总时长≥25 h。
观察组采用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1)组建团队:包括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2名、心理教育专家及特殊教育专家各1名,医师负责患儿临床评估、诊断,设定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目标;康复治疗师负责对患儿家长进行知识教育、康复训练技能指导、训练过程中的辅助;心理教育专家及特殊教育专家负责治疗前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2)制订计划:专科团队与患儿家长详谈,了解患儿家庭状况,评估患儿家庭康复治疗操作实施能力。专科团队商讨构建治疗操作框架,拆解为社交能力、xx能力、语言能力等分目标,结合患儿家庭实际情况优化具体操作方法。(3)家长培训:基于不同患儿的个性化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师对患儿家长开展一对一知识教育及技能指导,内容包括行为分析疗法、回合式教学操作等,培训安排为知识教育1 h、技能指导4 h。①知识教育形式根据家长文化水平分类进行,大专及以上学历或既往接受过家庭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的家长,使用口头教育+图文讲解;大专以下学历的家长,使用口头教育+图文讲解+微视频宣教。②技能指导以情景模拟、实操开展。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对其考核,根据患儿家长实际学习能力适当缩短或延长培训时间。培训时间为治疗开始第1~2周。(4)家庭康复操作。①行为能力:使用刷子游戏、互动式投篮、连续拍球、跳绳等感觉统合游戏,激发患儿兴趣,做手眼协调能力练习及感知觉信息的处理等。②语言:模拟买东西、上课、吃饭等主题场景,引导患儿使用语言在各情景中表达自身需求、进行有效沟通交流。③社交:鼓励患儿与不同的人事物进行接触,并与不同小朋友进行互动、交流或做游戏等,并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引导、激发患儿兴趣,有意识引导其增加互动,增强社交能力。康复训练时间安排:5 h/次,1次/d,5~6次/周,每周训练总时长≥25 h。(5)质控管理:治疗期间开放线上答疑,及时回复患儿家长疑问,进行线上指导;每周日上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家庭康复训练进度,每周开展1次专科团队会议,针对患儿家庭康复训练进度、患儿家长反馈优化治疗方案;定期(1个月)门诊随诊由医师评估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目标。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分为健康/生理/行为(25项,0~75分)、感知/认知能力(18项,0~36分)、表达/语言沟通(14项,0~28分)及社交能力(20项,0~40分)4个维度,共77个条目,总分0~179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强弱项及发展/适应程度评分。采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3)前6个子测验评估[7],包含认知(语言/语前)(CVP;34项,0~68分)、语言表达(EL;25项,0~50分)、语言理解(RL;19项,0~38分)、模仿(视觉/动作)(VMI;10项,0~20分)、大肌肉(GM;15项,0~30分)、小肌肉(FM;20项,0~40分),共123项,均为3级计分(单项0~2分),其中CVP、EL、RL为沟通合成分数(C;78项,0~234分),针对患儿说话、阅读、理解、写作能力;VMI、GM、FM为体能合成分数(M;45项,0~135分),针对患儿手眼协调、大肌肉的xx能力,分数越高表明能力越好,C及M合成分数范围均为0~100分。(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xx能力评分。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评估,包括移动性动作(跑、前滑步、单脚跳、蹦跳、立定跳远、侧滑步)与物体控制性动作(双手击打固定球、单手挥拍击打反弹球、双手接球、低滚球、脚踢固定球、原地拍球、肩上投球)2个维度,每个动作正式测试2次,移动性动作总分0~46分,物体控制性动作总分0~54分,分数越高表明xx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等ATE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等ATE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强弱项及发展/适应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M等PEP-3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M等PEP-3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xx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移动性动作、物体控制性动作等TGMD-3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移动性动作、物体控制性动作等TGMD-3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ASD患儿需多方参与、长期教育及行为治疗,其中家长作为主要照顾者,参与家庭康复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常规家庭康复治疗中因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水平、实操能力差异较大,多数患儿家长并未真正掌握治疗内容的操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等ATE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M等PEP-3评分和移动性动作、物体控制性动作等TGMD-3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中,针对患儿家庭实际情况及家长能力制订治疗方案,根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采用多元化教育及技能指导,可保证患儿家长、患儿在康复训练中充分获益;家长经过专业人员培训,可提高对ASD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计划实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患儿康复训练效果。此外,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采用线上沟通与指导,可及时解答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疑惑,以保证康复计划顺利实施,促进患儿语言及xx能力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专科团队指导的家庭康复治疗应用于ASD患儿可提高PEP-3和TGMD-3评分,降低ATEC评分,其效果优于常规家庭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茜婷,李燕,魏华,等.核心症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3):318-321.
[2]马居飞,匡桂芳,衡中玉,等.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6):xx7-650.
[3]李洪华,单玲,杜琳,等.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886-892.
[4]刘超,卢斌,张瑜,等.机构结构化教育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2):1277-1281.
[5]杨友,金星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治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2):1278-1280.
[6]金炳旭,李诺,赵勇,等.穴位埋线对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及社交沟通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20,40(2):162-166.
[7]王石换,邓红珠,陈凯云,等.基于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3版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功能与行为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3):245-248.
[8]袁鑫,王丽岩,王丽静,等.沈阳7~8岁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与动作能力感知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5):738-741.
[9]林欢喜,刘潘婷,童梅玲,等.父母介导的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3,31(3):304-310.
[10]静进,王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与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8):628-632.
[11]苏丹霞,黄敏宁,罗巧灵.探究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6):169.
[12]张雅如,陶洪梅,阳光,等.专业人员指导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执行的家庭康复疗效观察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2):1256-1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