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论文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论文

1

2024-10-18 09:32:4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

    【摘要】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5.60%(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VBIV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效果优于单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关键词】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血液流变学;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因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从而引发小脑、脑干等供血区域功能性障碍所致的眩晕。临床治疗VBIV多以改善脑动脉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减轻眩晕等症状为主。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功效。本文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VBIV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西医符合《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中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为眩晕,次症为面色㿠白、神疲懒言、心悸少寐,舌暗淡,脉细弱;首次确诊;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存在颅脑、颈椎手术史;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51~78岁,平均(66.22±0.18)岁;病程1~6年,平均(4.09±0.93)年。研究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6.19±0.15)岁;病程2~8年,平均(4.10±0.9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陕西颐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01,5 mg)口服治疗,5 mg/次,2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594,每瓶装150 mg)治疗,取100 mg本品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1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6]。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5%,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45%~74%,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将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2、4、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大为医疗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061430,DW-PF522)测定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6 cm,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济南爱来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准20182400034,NF-9910)测定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水平。(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5.60%(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V、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V、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age.png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发生食欲减退、失眠、心悸各1例,发热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9%(5/41);对照组发生食欲减退、失眠、心悸各2例,发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7/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0,P=0.532)。

  3讨论

  VBIV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临床症状以眩晕、视物旋转等后循环缺血表现为主,可发生晕厥、电解质紊乱以及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盐酸氟桂利嗪属钙离子拮抗剂,可改善脑微循环与神经元代谢功能,但治疗靶点单一,易复发。中医学将VBIV归属于“眩晕”范畴,病机为脏腑功能减退,致气血虚弱,脑失所养,痰瘀互阻,应以活血化瘀为治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面色㿠白、肢麻体颤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进而抵抗血管内皮细胞衰老,保护血管及缺血器官,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V、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FIB纤维活性;且还可抑制血栓烷A2合成,参与和调节前列环素的产生与合成,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改善局部微血管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与血流阻力,改善大脑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供应,进而改善眩晕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VBIV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效果优于单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凯模,谭文澜,徐再宁,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28):47-48.

  [2]孙林娟.豨莶通栓胶囊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1):1-3.

  [3]赵宁.红花黄色素辅助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49-50.

  [4]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吴子明,等.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

  [5]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3-32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7]卓实,江川,陈文玲,等.中西药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及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1):20-24.

  [8]李智民,霍继浩.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8):135-137.

  [9]李飞虎,李芳芳.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12):1702-1706.

  [10]宋小梅.天麻素联合西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4):502-504.

  [11]郑素平,高赵英.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6):81-83.

  [12]李超.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J].包头医学,2022,46(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