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4-10-08 14:31:03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鞘法,观察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比较两组送鞘情况,置管后24 h、48 h、72 h渗血及渗液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送鞘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渗血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具有更高安全性,可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改良送鞘法;肿瘤化疗;PICC置管;疼痛程度;并发症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又称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由于其安全性高,护理人员可独立操作,创伤小等优点,在肿瘤患者接受化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普遍的一种静脉输液通道,PICC置管过程中经常通过B超引导开展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辅助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非常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1]。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传统扩皮送鞘法是PICC置管中的普遍送鞘法,但是这种方法,尤其是初学者,需要多次进行才能够达到理想扩皮效果,随着扩皮范围增大,皮肤损伤也会越来越严重,预后伤口恢复时间较长,患者经常会出现疼痛或感染情况发生,而改良送鞘法则能够有效避免这类问题出现,可减少皮肤组织损伤,加快恢复速度,促进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提升[2-3]。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改良送鞘法的具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纳入标准:(1)医疗诊断为恶性肿瘤且需行PICC置管术,符合置管标准[4];(2)年龄≥18岁;(3)无其他PICC置管禁忌证[5]。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意识障碍;(2)临床资料不完善;(3)非自愿参与。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5.2±5.9)岁;体重指数(BMI)22.40~25.10 kg/m2,平均BMI(22.75±3.26)kg/m2。观察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4.1±5.3)岁;BMI 22.2~24.8 kg/m2,平均BMI(23.18±3.1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研究审批。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PICC置管。
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鞘法。穿刺前操作与观察组一致,B超定位后用穿刺针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丝,操作者一手固定导丝,一手以扩皮刀垂直于皮肤,刀背紧贴导丝,纵向扩皮,扩皮深度0.2 cm。扩皮后将插管鞘顺延导丝方向,缓慢旋转适度推进,撤出导丝,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体外保留5~6 cm。
观察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通过B超观察患者静脉情况,选择显影较好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常规消毒铺巾,B超再次定位,采用1级扩皮鞘与穿刺针套接的穿刺针组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固定一级扩皮鞘,退出穿刺针。将导丝一端经一级扩皮鞘送入,顺利进入血管后撤除一级扩皮鞘,将插管鞘与二级扩皮鞘套接,二级扩皮鞘经导丝旋转扩皮进入,直至插管鞘全部进入血管内。将导丝及二级扩皮鞘撤出,留置插管鞘,将PICC导管通过插管鞘缓慢送入血管,体外保留5~6 cm。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送鞘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插管鞘的送鞘次数,计算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扩皮后将导管鞘组件一次性送入血管。
1.3.2渗血及渗液情况
分别在两组置管后24 h、48 h、72 h记录两组患者的渗血率和渗液率[6]。
1.3.3疼痛程度
分别在两组置管后24 h、48 h、72 h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穿刺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1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7]。
1.3.4并发症
观察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包括:感染、静脉炎、血栓[7]。
1.3.5满意度
在置管后72 h分发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访问,回收结果并统计,调查表涉及效率、安全、舒适等评价项目,百分制计分,最终根据评分分成特别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8]。总满意度=(特别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送鞘情况比较
观察组送鞘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时间点渗血、渗液情况比较
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渗血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
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恶性肿瘤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症之一,该疾病的产生与多项致病因素相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人体细胞组织产生异常分化、过度增长的情况[9]。恶性肿瘤的致死率非常高,且该疾病预后效果较差,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双重伤害[10]。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疾病除手术、放疗手段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长时间治疗后容易诱发毒副反应,这与化疗药物大多为高渗液体有一定关系,严重刺激静脉血管[11]。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刺激性药物、非刺激性药物和发疱性药物等,一旦出现渗液的情况,还可能诱发疼痛或者组织炎症产生,若不及时干预会造成永久性溃烂[12-13]。目前PICC置管是肿瘤化疗常用方法,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程度较低的特点,留置时间比较长,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将改良送鞘法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这种方法不需要通过手术刀扩皮,直接利用组件器械达到皮肤与皮下组织,钝性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进而达到血管处,不会扩大对皮肤组织的损伤[14]。除此之外,改良送鞘法的穿刺口比较小,患者疼痛程度较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渗液或渗血等情况的发生,治疗后预后速度较快。和传统扩皮送鞘法相比较,改良送鞘法的操作更为简便,对置管人员的要求较低,学习曲线比较短[15]。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观察组插管送鞘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渗血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在置管后24 h、48 h、72 h对穿刺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发现,观察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VAS评分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其值分别为6.0%、19.0%;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相较于对照组的77.0%更高。由此可见,改良送鞘法用于肿瘤化疗患者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减少对患者皮肤组织损伤,最大限度上减少并发症产生,保障肿瘤化疗患者顺利接受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扩张送鞘法。但是使用改良送鞘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降低失败率:(1)仔细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若皮肤角质层太厚,则会增加失败风险,(2)改良鞘只有3.2 cm,如果皮肤与血管垂直距离超过2.1 cm,则会导致送鞘失败。
本次研究选择肿瘤化疗患者例数有限,未来将不断扩大研究范围,针对PICC置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改良送鞘法的优势进行更深入分析,不断完善该技术,确保肿瘤患者安全,增加患者的带管舒适度,不断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肿瘤化疗患者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具有更高安全性,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谢荣萍,周纯,邹雄鹰.PICC隧道置管术与改良送鞘置管术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5):2328-2332.
[2]徐鑫星,白茹,宋迪,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8):96-99.
[3]江*仙,吴春羚,方晶,等.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改良送鞘技术在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5):59-62.
[4]沈曦,黄水群,崔楠,等.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1):66-67.
[5]张洪波.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S1):128-130.
[6]钱超.心理护理干预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改良扩皮送鞘法中的护理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2):138-139.
[7]娄海林,吕利,周轶芳.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20,41(7):781-784.
[8]周玉洁,李蓉梅,袁玲,等.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20,35(6):43-45.
[9]朱冰珍,梁素芳,容健成,等.血压计加压法预防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3):36-38.
[10]谢绍菊,蒋烈洪.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降低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429-431.
[11]张建红,高红娟.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6):164-166.
[12]赵林芳,曹秀珠,王雅萍,等.改良送鞘法降低PICC置管相关渗血渗液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7,16(3):203-206.
[13]张明洁,张珍珍,焦姗姗,等.新型扩皮送鞘法在同步放化疗肿瘤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7):973-975.
[14]李延芳,张红,张冰,等.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5-8.
[15]陈莉洁.改良鞘在胃肠肿瘤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0):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