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

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

7

2024-09-26 15:26: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讨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肌力分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

  【摘要】目的:探讨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肌力分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肌力等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敷贴护理可促进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康复,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循经刮痧拔罐艾灸中药贴敷中风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

  中风即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重症之一,通常在老年群体中更为多见,根据引发疾病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出血型和缺血型两大类,其中后者占比更高。我国中医认为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是因血脉难以濡养脑腑经络导致了各类症状,可能出现口齿不清、嘴歪眼斜、半身不遂等,且出现昏厥、休克、猝死等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虽然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中风病情的发展,但在恢复期阶段仍有较高的致残概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恢复期阶段的护理干预工作,可运用循经刮痧拔罐、艾灸、中药贴敷等多种中医护理手段,从多个方面辅助治疗,加快患者体内经络、血运等的重建,以达到缓解恢复期阶段可能出现的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程度,保障整体恢复效果。本次研究针对2021年5月—2023年1月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探讨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敷贴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中风疾病,符合《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标准;(2)伴不同程度偏瘫表现;(3)同意参与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精神方面疾病;(2)恶性肿瘤;(3)中途退出或转院。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67.94±3.2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8.01±3.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全程监护,注意控制训练时间与强度,同时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其功能恢复,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宣教,叮嘱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采取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循经刮痧拔罐护理方法:分两个步骤进行护理干预,其中第一步骤选穴包括胃俞、肾俞、胆俞、脾俞、心俞等,先行刮痧,选择平补平泻的手法,以皮肤微红为宜,随后在相应穴位处拔罐,吸附后留罐10 min左右。第二步选穴则包括手三里、阿是穴、曲池、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环跳等,采取同样的刮痧手法,刮痧后拔罐,留罐15 min。该护理方式每周开展1次即可,给患者皮肤充分的恢复时间,避免频繁拔罐造成皮肤灼伤。(2)艾灸护理方法:分别在患侧上肢或下肢处选择穴位,其中上肢选穴包括合谷、外关、内关、阿是穴、手三里、曲池等;下肢包括太冲、涌泉、昆仑、太溪、环跳、三阴交、委中、足三里等。使用常规艾条在相应穴位上进行悬灸,注意燃烧后灰烬不得落在皮肤表面,以免烫伤患者,每个穴位悬灸时间控制在10~15 s,以患者感觉到皮肤热感为标准,单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 min左右,每天开展1次艾灸护理。(3)中药敷贴护理:敷贴组方包括红花、川乌、草屋、血蝎、乳香、丁香、没药、薄荷、羌活、白芷,每味药材各50 g,使用电磨将药材研磨至粉末状备用。将所有药材粉末混合,随后倒入适量的黄酒,期间不停搅拌,直至为膏状。将药膏平铺于敷料上,分别在上肢、下肢的关节处贴敷,再以神灯照射护理。单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天开展1次即可。

  两组均持续护理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以42分为满分,评分越高,反映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运动功能评估以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该量表涉及上肢、下肢两部分内容,分别以66分与34分作为满分,评分越高,反映肢体运动能力越佳。(2)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褥疮、吞咽障碍等。(3)上肢、下肢肌力: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对两组护理前后上肢与下肢肌力等级进行评定,其划分6个等级,患者无法感觉且看见身体肌肉收缩为0级;触摸时能够感觉肌肉轻度收缩,但未见关节活动情况为1级;无外力作用下能够进行一定范围的关节活动为2级;中立作用下能够进行关节活动,但无法对抗阻力为3级;可以对抗一定程度的阻力进行活动为4级;可充分对抗阻力进行活动为5级;等级越高,表示患者肌力越佳。(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取得患者配合,根据自主感受接受评测,内容涉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个方面为百分制,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image.png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image.png

  2.3两组护理前后上肢、下肢肌力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上肢、下肢肌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肌力等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3。

image.png

  2.4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GQOL-74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护理后,观察组GQOL-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4。

image.png

  3讨论

  卒中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且发病时间越长,这种损伤的程度也越明显,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概率也越高。虽然临床可通过外科手术、血管再通、溶栓、脑细胞营养等治疗手段纠正出血、缺血的异常状态,但在恢复期阶段仍难以完全避免偏瘫的问题,使得整体预后效果欠佳,患者甚至可能产生终身残疾。我国中医理论指出,卒中偏瘫的治疗核心在于帮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以此使患者恢复阴阳相应、气血交贯的健康状态。

  临床中医护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循经刮痧拔罐为常用技术,其需先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再对穴位所在区域皮肤给予刮痧,这一操作能够有效改善局部区域的静脉循环,起到活血通气的作用,随后针对穴位使用的拔罐则可以将淤积在经络中的湿寒之气排出,为气血重建提供良好的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相比于常规的刮痧,循经刮痧更有利于鼓舞人体正气,再配合补法或泻法,以引导经络内正、邪之气的走向,为后续拔罐创造更好的条件。拔罐本身可利用热量刺激人体毛孔,从而使体内的寒、湿之气外散,也有加热局部组织的效果。循经拔罐则可对穴位给予加热,和热灸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能够将刮痧梳理的邪气更好地引出体外,二者配合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针对不同穴位进行艾条悬灸,以适量的微热驱除经络中的寒气,并疏通气血运行。中药敷贴通过中医透皮用药的干预手段,能够有效恢复局部经络、血脉的运行状态,为组织提供更多营养。而将其和循经刮痧拔罐联合使用,可利用拔罐已经打开的毛孔加强药物的吸收效率,使药物头皮吸收量增加,以此增加临床疗效。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得到了改善,且四肢运动功能也更好地恢复。另外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即中医护理可有效预防中风恢复期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通过采取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敷贴形式的中医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促进神经及肢体功能康复具有明显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楠.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1,34(3):152-153.

  [2]赵瑞敏,张瑞香,葛青叶.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对卒中后偏瘫患者WHOQOL-BREF评分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4):160-161.

  [3]鄢琼,杨娜,刘海云,等.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6):784-788.

  [4]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1):3-16.

  [5]刘向力,温春娣,温馨,等.基于达标理论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3073-3076.

  [6]陈芊妤,廖若夷,张月娟,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5):677-681.

  [7]金婕,钟美容,杨甜甜,等.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雷火灸改善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肿胀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20,27(16):56-60.

  [8]肖坤.基于经筋理论的急性中风偏瘫患者中医护理预后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2):355-357.

  [9]李丹丹,陈小芳.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30):4134-4136.

  [10]苟荣,王凤玲,符文雄.早期康复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FMA评分、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9,25(9):130-132.

  [11]黄培均.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健康信念理论对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4):178-181.

  [12]樊晓林,李超,赵卫华.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9):220-222.

  [13]丁四萍,马倩,张玉玲,等.中药熏洗联合浸蜡法对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2):280-282.

  [14]顾艳,汤锦丽.穴位按摩敷贴护理联合抗痉挛手法对中风后偏瘫痉挛肢体状态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12):196-198.

  [15]曹晓玲,夏爽.中医综合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步态、行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