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2024-09-26 13:40:5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探究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则进行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距离参数(步长、跨步长及步速)与时间参数(步频、站立相百分比与摆动相百分比)]及关节运动指标(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
【摘要】目的:探究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则进行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距离参数(步长、跨步长及步速)与时间参数(步频、站立相百分比与摆动相百分比)]及关节运动指标(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摆动相百分比、踝关节旋转及内翻外翻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步长、跨步长、步速、步频、站立相百分比及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状态。
【关键词】热补法针法补阳还五汤卒中后偏瘫步态参数关节运动
卒中后偏瘫是卒中常见严重后遗症之一,其对患者的危害较大,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并进一步影响到生存质量,是卒中后的重点治疗内容。临床中与卒中后偏瘫相关的诊治研究众多,其中中医治疗是受认可程度较高的治疗方案,其中针灸及中药汤剂联合应用的研究占比较高,而不同的针法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关于不同针法的治疗效果研究意义较高。热补法针法是全国著名针灸专家、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在“烧山火”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类针法,其相对于烧山火、进火补更为简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其与补阳还五汤联合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研究现探究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标准:年龄30~80岁;卒中后偏瘫;病程2~6个月;认知状态良好。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心肺肝肾疾病;精神病史;存在针灸禁忌证。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67±10.36)岁;病程2.0~6.0个月,平均病程(3.56±0.61)个月;病灶部位:左侧15例,右侧25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7.76±10.19)岁;病程2.3~5.8个月,平均病程(3.59±0.63)个月;病灶部位:左侧17例,右侧23例;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酒泉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及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1)常规针刺:主穴选取患侧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配穴选取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25 mm或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施以平补平泻法,有得气感为佳,留针30 min,留针期间眼部不用行针,面部可行针2次,治疗1次/d。(2)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 g,当归20 g,赤芍20 g,地龙20 g,川芎20 g,红花10 g及桃仁10 g,1剂/d,水煎服,分2次服用。连续治疗7 d后休息1 d,再进行7 d治疗为1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1)补阳还五汤用法与用量与对照组相同;(2)热补法针法:取穴与对照组相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25 mm或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主穴运用“热补法”针法,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急(重)插慢(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配穴直刺或斜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佳,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治疗1次/d,连续治疗7 d后休息1 d,再进行7 d治疗为1个疗程。
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卒中后偏瘫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距离参数(步长、跨步长及步速)与时间参数(步频、站立相百分比与摆动相百分比)]及关节运动指标(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1)治疗效果:治疗后肌力达到4~5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治疗后肌力改善≥2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肌力改善1级,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肌力及肢体功能未见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生活能力: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生活能力,该量表包括10个评估条目,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60分、40~60分、20~39分及<20分分别表示基本可自理、轻度残疾(需帮助)、重度残疾(生活依赖)及完全残疾(完全依赖)。(3)步态参数: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步态参数的检测,统计项目包括距离参数(步长、跨步长及步速)与时间参数(步频、站立相百分比与摆动相百分比)。(4)关节运动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踝关节运动情况的检测与评估,统计项目包括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则以本软件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步态距离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步态距离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步长、跨步长、步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步态时间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摆动相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步频、站立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运动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运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旋转及内翻外翻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背屈跖屈较低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卒中是近年来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疾病之一,而偏瘫是本病的严重后遗症之一。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受限的同时,生活能力处于极为低下的状态,对患者的机体及身心均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临床中与卒中后偏瘫相关的研究显示,本病患者的步态呈现显著异常的状态,其中距离参数及时间参数均为在本类患者中呈现显著异常的步态参数,且与偏瘫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有效反映偏瘫的改善程度,因此是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方面。再者,本病患者的关节运动状态相对较差,其中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及内翻外翻等均与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等多方面密切相关,而对本方面控制能力的改善,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参数及肢体功能,也是卒中后偏瘫治疗措施选择的参考依据之一。近年来临床中采用中医治疗卒中后偏瘫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针刺与中药汤剂治疗本病的研究均可见,且不乏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研究,而不同的针法在本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较大。热补法针法比烧山火、进火补更为简便,而其刺激量则介于上述两类方式之间,但更易于记忆和掌握,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基础,其有助于产生热感及对局部皮肤起到升温的作用,因此更有助于提升针刺的效果。而补阳还五汤则在补气活血及通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在卒中后偏瘫中的疗效较好,但是其与上述热补法针法联合应用的效果研究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的患者,表现为治疗总有效率相对更高,且治疗后Barthel指数、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指标改善幅度均相对更大,说明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对关节运动及步态参数均有更为显著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补阳还五汤对于患者起到了补阳固表、活血化瘀及通络止痛的作用,而这对于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血供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同时其在抗氧化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也有助于神经损伤的控制及修复,自此基础上,加用热补法针法进行干预,使患者感受到针下温热,因此起到补的作用,而这对于提升针刺效果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两者联合应用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热补法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步态参数及关节运动状态。
参考文献
[1]余媛媛,刘东,赵君.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效果、肢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12):105-108.
[2]谢明花,陈进杰,杨伟,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83-85.
[3]黄河,梁妮,钟洁.针灸治疗偏瘫的疗效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3):39-41.
[4]牛亚丽.补阳还五汤结合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23,43(6):885-889.
[5]周敏,廖洪水,周颖,等.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J].重庆医学,2022,51(S01):198-200.
[6]刘志伟.化痰通络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7):2670-2672.
[7]李娴.不同体位上肢作业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12):1818-1820.
[8]杨海霞,崔银洁,郝泓旭,等.针灸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在脑出血后偏瘫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3):289-292.
[9]张红艳.补土针灸法结合TEA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27(10):F0003.
[10]PARK K B,PARK H,PARK B K,et al.Clinical and gait parameters related to pelvic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J].J Clin Med,2019,8(5):679.
[11]UNAL A,ALTUG F,TIKAC G,et al.Effectiveness of matrix-rhythm therapy on increased muscle tone,balance and gait parameters in stroke survivors:a single-blinded,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Acta Neurol Belg,2021,121(3):689-699.
[12]王倩,张颖,曹晓滨,等.针灸联合xxx锦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5):919-922.
[13]黄洪,吴友飞,胡蓉,等.益气化瘀法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4):18-21.
[14]王亚囡,张通,杜雪晶,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28(1):38-43.
[15]胡彩虹,李小军,刘莹莹,等.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6):520-523.
[16]PARK J S,LEE S H,YOO W G,et al.Immediate effect of a wearable foot drop stimulator to prevent foot drop on the gai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Assist Technol,2021,33(6):313-317.
17]罗欢欢,李娜,吴丹,等.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观察[J].四川中医,2021,39(5):182-186.
[18]颜婷,陈晓旭,江泓,等.通络扶正汤内服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23,20(3):65-67.
[19]欧阳玉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3):166-168.
[20]刘晓霞,刘晓洁,单宝玉,等.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6):1099-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