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胆红素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的影响论文

2024-09-21 16:01: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研究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中直接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7月需要在本院测量黄疸指数的患者40例作为数据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黄疸指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检测。依据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占比<50%,观察组为占比≥50%。对比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对比直接胆红素与黄疸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
摘要:目的研究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中直接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7月需要在本院测量黄疸指数的患者40例作为数据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黄疸指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检测。依据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占比<50%,观察组为占比≥50%。对比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对比直接胆红素与黄疸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937(P<0.001),整体呈线性关系,高度相关。结论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中,直接胆红素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在测量黄疸指数时,可以结合其他指标,确保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直接胆红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
引言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主要临床表现,是由肝内外多种疾病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本病的病理原因是胆红素在体内大量积累,处于高水平,导致皮肤等部位发黄。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进而导致更严重的情况,甚至脑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黄疸指数可以通过先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此方法迅速准确,能够促使临床检测标准化,通常用于分析检验报告,为后续治疗制定方案提供数据参考。胆红素是机体分解代谢产物,其包含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一般会用于诊断黄疸、溶血性等疾病。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以需要在我院测量黄疸指数的患者40例为研究分析对象,探究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中直接胆红素的影响,资料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在本院需要测量黄疸指数患者40例,按照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将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个组别。观察组患者占比≥50%,共计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区间值为30~70岁,平均(50.00±20.00)岁,体质量区间值为22~25kg/m2,平均(23.50±1.50)kg/m2。对照组患者占比<50%,共计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区间值为31~69岁,平均(50.00±19.00)岁,体质量区间值为22~26kg/m2,平均(24.000±2.00)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未合并先天性代谢疾病。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②患者有败血症;③患者出现缺氧缺血性疾病。
1.2研究方法
采集5mL空腹静脉血,将其放置于真空血清管中,然后以每分钟3500r的速度进行7min的离心处理。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测定,采用迪瑞CS-130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配有专用试剂盒。黄疸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稀释后的样品(0.9%NaCl),在480/505nm波长处的吸光度计算得出。
1.3观察指标
(1)对比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指标。
(2)对比直接胆红素与黄疸指数的相关性。
1.4统计学资料
使用SPSS 26.0软件统计,计算相关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比较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直接胆红素与黄疸指数,得到结果P<0.05,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指标
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2.2对比直接胆红素与黄疸指数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937(P<0.05),整体呈线性关系,高度相关。当黄疸指数≥171μmmol/L时,直接胆红素为总胆红素中的主要成分,见图1。
3讨论
临床判断黄疸的重要依据是胆红素水平,健康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2~17μmol/L,如果患者血清胆红素值过高,则可发生黄疸。如果患者的红细胞受损,导致患者的胆红素不能转化为胆汁,或者患者肝脏内的胆管受到压迫,患者就会出现溶血性黄疸。如若患者机体内肝细胞出现病变异常,则会使得胆红素不再能够转化为胆汁。患者的肝内胆管受到压迫,排泄胆汁受到阻碍,使得不断升高血液中胆红素,致使出现肝细胞黄疸。一旦形成肿瘤或结石,胆管就会堵塞,胆汁就不能排出体外。此时,患者会出现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如果患者的红细胞受损,会产生大量未结合的胆红素。患者肝细胞的结合和吸收能力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导致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滞留,从而导致黄疸。在急性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烧和背部疼痛等症状。患者皮肤不痒,血清中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尿中胆红素也会升高。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通常为两个方面因素,即生理性、病理性。倘若患者为生理性黄疸,在发病一段时间后,则会自行消失。倘若患者为病理性黄疸,则体内总胆红素会逐渐升高,有着更加严重的临床结果。基于此,有必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测量,避免出现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使患者血清胆红素降至标准值范围内。
胆红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在临床上,其常用于诊断、分型肝胆系统、溶血性、黄疸等疾病。黄疸是色素沉淀,起源于胆红素水平升高,是一种常见的内源性干扰,对患者安全、临床决策均有着潜在风险。总胆红素在血液中形式以结合和非结合两种存在,包括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如果机体红细胞死亡,会产生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人体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形成胆汁排入人体胆管,最终排出体外。间接胆红素在肝脏内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终形成直接胆红素。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步骤受阻,就会导致人体黄疸。
临床生化分析表明,主要是通过光谱或化学机制黄疸受到干扰。由于吸收光谱重叠,对血红蛋白的测定,胆红素会干扰。另外,胆红素还会造成化学干扰。在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反应过程中,胆红素、过氧化氢两者之间会出现反应,使其不适合分析反应。在对肌酐进行测定时,胆红素会在碱性介质中,会被氧化成胆绿素,胆绿素会被吸收到肌酐反应产物附近,继而降低肌酐的测量水平。与间接胆红素相比,直接胆红素的氧化电位与之不同。在碱性介质中,间接胆红素更容易被氧化成胆绿素,从而降低样本的吸光度并出现负干扰,而且直接胆红素不会发生氧化反应。
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如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今,黄疸指数可以通过全自动分型分析仪自动测定。准确、快速测量黄疸指数,有助于促进规范化临床检验,减少分析误差而影响检验结果。在解读检验报告,指导临床决策方面,通常会采用黄疸指数,为此准确的测量非常必要。基于上述所讲述的胆红素干扰机制,直接胆红素比例在标本中的改变,可能会对黄疸指数的测量造成干扰。本研究以直接胆红素为分析,针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黄疸指数的准确性进行探查,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黄疸指数指标,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接胆红素水平(19.20±2.25)μ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黄疸指数(28.28±3.45)μ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上述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患者,其黄疸指数较低。黄疸指数能够用于制定标本质量管理计划,其能够作为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指标。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测量黄疸指数会受到干扰,如多数自动化分析系统的校准方法还未完善,溶血或浑浊的吸收光谱会和黄疸出现重叠效应。另外,患者在样本中其他成分也会干扰黄疸指数的光度测定,例如胡萝卜素、叶黄素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937(P<0.001),整体呈线性关系,高度相关。当黄疸指数≥171μmmol/L时,在总胆红素中的主要成分为直接胆红素。某种程度上来讲,与溶血、间接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机制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在溶血过程中,大量的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其吸收波长会影响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测量,从而导致这两个数值的降低。另外,可通过过氧化氢,血红蛋白和过氧化物酶发生氧化反应,进而胆红素会发生降解。基于总胆红素检测试剂的作用,可降低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直接胆红素比总胆红素受溶血干扰的影响更大。其他生化检测项目如总蛋白、甘油三酯等,也容易出现黄疸。在报告检测结果前,建议对黄疸指数严格复查,避免因错误报告检测结果造成误诊。
综上所述,黄疸指数是评估黄疸疾病的有效指标,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中,直接胆红素对其有一定影响。希望文章的分析,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一些建议,在诊断时可结合其他指标。
参考文献
[1]殷悦,杨琦,刘清林,等.直接胆红素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黄疸指数测量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3,30(1):145-149.
[2]杨友新,谭少明,覃成.新生儿黄疸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分析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1,22(7):117-118.
[3]梁跃.黄疸患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检测的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15-2815.
[4]梅丽春,苏向珠,赵启波,等.Decrease检测模式下新生儿黄疸患者直接胆红素假性增高的原因分析[J].系统医学,2020,5(18):72-74.
[5]魏明荣.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的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2009(4):12-14.
[6]张雷,董巧丽.胆红素的变化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6):738-741.
[7]李敬河,华仙丽.湿化学法与干化学法检测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比对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4):1999-2001.
[8]云绍丽,张爱琴.血清胆红素检测在黄疸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7,30(4):855-857.
[9]王缚鲲,白云,许素菊,等.良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的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7):421-422.
[10]金燕,丁晓芳,袁伯稳,等.血乳酸、凝血功能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11):1628-1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