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对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论文

2024-09-21 14:33:0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对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实施早期康复干预,B组实施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各项指标优于干预前,且B组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对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实施早期康复干预,B组实施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各项指标优于干预前,且B组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且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预后,可采纳、推行。
关键词:早期康复;系统心理干预;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预后
引言
脑损伤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病,主要因暴力打击、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所致,具有患病率高、病情危重、进展快速、并发症多、难治愈的特点。脑损伤轻症者常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意识障碍、神经功能损伤,且易诱发脑水肿、脑挫伤、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临床实践表明,该病的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就算获得了及时、正规的治疗,也可能会发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会明显影响正常生活。而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对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残疾率;配合系统心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较好的改善,使其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鉴于此,本文旨在明确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的应用优势,为临床制定康复干预计划提供数据支持。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诊治的90例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44.34±7.69)岁;体重指数19~28kg/m2,平均(23.50±2.11)kg/m2;病程为2~24h,平均(13.54±3.02)h;格拉斯哥昏迷得分3~15分,平均(8.45±2.62)分;致伤因素包括暴力打击8例、车祸19例、高处坠落11例、其他7例。B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44.38±7.65)岁;体重指数19~28kg/m2,平均(23.55±2.07)kg/m2;病程为2~24h,平均(13.58±3.00)h;格拉斯哥昏迷得分3~15分,平均(8.49±2.59)分;致伤因素包括暴力打击8例,车祸20例,高处坠落10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4岁者;②经临床各项检查证实,符合脑损伤诊断要求者;③受伤后24h内入院接受治疗者;④生命体征稳定者;⑤对研究知情、自愿加入者。
排除标准:①自发性脑出血患者;②主要脏器疾病患者;③癌症患者;④孕产妇患者;⑤精神疾病患者;⑥入院24h内未经治疗死亡患者。
1.2方法
A组实施早期康复干预,B组实施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
1.2.1 A组早期康复干预
(1)认知功能干预: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记忆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数字训练,使用数字卡片,让患者找出其中规律,或计算出答案等。指导患者进行推理能力训练,要求患者正确表述某一植物或动物的用途、特点等。指导患者进行物品分类的训练,要求其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轻重、用途等进行分类。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及回忆能力的训练,让患者大声朗读书籍或报刊的内容,并总结内容、组织语言予以表述。有条件者可借助计算机认知行为系统进行干预,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模块训练。
(2)运动功能干预:指导、协助患者取舒适、适宜的体位,每两小时辅助患者翻身一次,以防压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左右翻身、左右臀移的体位变换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主动屈曲健腿,健足平踏床面,协助患者屈曲患腿,双足平踏床面。指导患者进行bobath握手举手动作训练,双手十指交叉,进行左右侧方摆动,利用惯性让双上肢与躯干同步翻向对侧。患者身体恢复至一定程度后,指导其进行坐位训练,将患者移至病床边缘,让其患膝自然弯曲,缓慢抬头,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转体操作,往患侧扭转,伸手将躯体跨过,在患侧使用适度的力量达到坐位。可站立者,指导、帮助其进行下床训练,侧卧于距床沿30cm的位置,手撑住身体缓缓、平稳的坐起;在床边坐约2min,而后借助助步器缓缓站起,再移动臀部、患肢,最后坐在床沿。指导患者借助助步器在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肘部弯曲30°,抓稳助步器的扶手,健侧下肢承重,两腿分开站立,依照助步器-患侧下肢-健侧下肢的次序实行,平地步行锻炼后渐渐过渡到独立步行、越障步行。
1.2.2系统心理干预
(1)主动与患者交流,表达关心,从交谈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换位思考法,站在患者角度分析问题,以增进医患关系。
(2)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评估其负性情绪,及时予以疏导,多鼓励患者,以提高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3)向患者传递积极、向上的理念,鼓励其说出心中想法,认真倾听并予以安慰,不愿表述者适当给予拥抱或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
(4)组织病友开展交流会,鼓励病友间主动交流、发言、分享康复心得,对表达积极、准确的病患予以表扬,以提升患者分享的踊跃性,起到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5)充分理解、尊重患者,加强交流,以形成双方之间良好的关系,继而获得患者的信任,以减轻其陌生感。营造良好的康复诊疗环境及氛围,确保各项康复训练项目顺利开展。
(6)对于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及有效成果予以肯定,使用“你今天的表现真棒”“今天进步很大”等表扬性语句予以病患鼓励,使其治愈信心得以提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
(1)神经功能: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估,运用NIHSS量表予以评定,共42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2)心理状态: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估,运用抑郁自评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HAMA)。HAMD:用于评估抑郁情绪,采用5级得分法(0~4分),得分低于8分为正常,≥8分为存在抑郁情绪,即得分越低越好。HAMA:用于评估抑郁情绪,采用5级得分法(0~4分),得分低于7分为正常,≥7分为存在焦虑情绪,即得分越低越好。
(3)认知功能: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估,使用MOCA量表。MOCA:量表内容共8项,共11题,总分30分,<26分提示认知功能障碍,即得分值越高越好。
(4)运动功能:于干预前、后予以评定,使用FMA量表,内容包括上肢功能(总分66分)、下肢功能(总分34分),总分100分,得分值越高越好。
(5)生活能力: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估,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共10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6)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7)预后情况:参照GCS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分为死亡(Ⅰ级)、植物生存(Ⅱ级)、重度残疾(Ⅲ级)、中度残疾(Ⅳ级)、轻度残疾或无残疾(Ⅴ级),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优于干预前,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损伤的病情通常较危重,残死率高,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及早诊治,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另外,该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后也常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对患者采取康复治疗非常有必要。早期康复治疗是一种新的康复疗法,可以在危重症患者身体指标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各项功能的康复锻炼,同时结合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措施,能够使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提升,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系统心理干预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与评估,能够根据患者发病后的心理变化情况提早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继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够让康复治疗得到顺利进行,有助于患者康复,使其预后得到改善。
脑损伤患者常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也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参考依据。本文分析显示,B组干预后的NIHSS得分较低,提示该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分析原因,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较高、康复训练效果较好有直接关系。脑损伤的残死率高,因此常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而负性情绪会影响康复治疗,继而影响总体疗效,因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非常有必要。本文结果:B组干预后的HAMD得分、HAMA得分均较低,提示该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好,分析原因,与系统心理干预的实施有直接关系。认知功能障碍是该病患者的常见后遗症,应引起重视,积极防治。本文结果中,B组干预后的MOCA得分高于A组,提示B组患者干预后的认知功能恢复效果更好,说明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与系统心理干预针对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有关。本文结果显示,B组干预后的上下肢Fugl-Meyer得分、Barthel指数均较高,提示该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均较好,说明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并发症对比中,B组的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与患者机体各项功能恢复较快、病情控制效果较好有直接关系。预后评估中,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提示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联合系统心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且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预后,可采纳、推行。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孟艳艳,马君芳,等.阶段性心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心理状况,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7):1021-1024.
[2]廖品君,陈文媛.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2):103-104.
[3]王曦竹,梁陶媛,李金勇,等.早期综合康复措施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活动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8(9):1034-1037.
[4]徐艳贺,杨莹莹,张建红.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10):156-157.
[5]杨莹莹.小组干预模式对E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照护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5):814-815.
[6]朱伟珍,甘泉,胡小铭.心理-认知-行为三联康复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06-109.
[7]华道蕊,辛庆昭,李迎光,等.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18):2566-2570.
[8]张天卿,胡达聪,宋立青,等.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康复活动联合规范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4):636-637.
[9]雷超,宋锦宁.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24):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