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巨刺针法在骨伤科的应用进展论文

巨刺针法在骨伤科的应用进展论文

1

2024-09-19 13:59:2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巨刺针法初载于《黄帝内经》,其最大特色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此种独特的针刺方式使其广泛应用于中风、面瘫类疾病中,但于骨伤科中的报道却少有总结。

  【摘要】巨刺针法初载于《黄帝内经》,其最大特色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此种独特的针刺方式使其广泛应用于中风、面瘫类疾病中,但于骨伤科中的报道却少有总结。骨伤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跟痛症等疾病,均可通过巨刺针法取得满意疗效。为此,本文将阐述巨刺针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归纳近年来巨刺针法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以期为针灸技术在现代临床中的“古法新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巨刺,骨伤科,作用机制

  巨刺针法是指机体一侧有病,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一种针刺方法,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局部气血闭阻的肢体疼痛病症[1-2]。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经络腧穴学说及整体观念对巨刺影响深远,现代研究则从神经生理、信号传导等角度对巨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最终目的是合理、规范、科学地使用巨刺,使古典针法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1中医中巨刺针法可能的作用机制

  从中医角度来说,巨刺针法的作用机制主要与阴阳平衡理论、经络腧穴学说及整体观念密切相关。

  1.1阴阳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奠定了用针之道的基础:“调阴阳”。巨刺针法便是在此基础是发展而来的。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在人体中可有多种存在形式,阴与阳彼此的关系亦存在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多种状态。《素问·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说明机体只有使一身之阴阳达到动态平衡,才能充实其形体,当全身的各项症候处于既不盛奋,也不衰弱的状态时,机体方可保持健康;阴阳之间的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病机,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使得失衡的阴阳再次恢复协调与平衡,这也为巨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3-4]。

  1.2经络腧穴学说

  经络在人体当中的循行规律恰好反映了阴阳平衡理论,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少阳胆经筋的循行:“足少阳之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等,均从不同侧面表明了人体的经气大致以左右呼应、上下协调、周而复始的方式在机体内流转,流转的主要通道为十二经脉,次要的通道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作为经络中“脉气所发”的特殊部位,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所在,既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也是疾病的反映点。从腧穴的分布情况来看,除了部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外,大多数经穴均以人体中轴线为界呈左右对称分布,即使是部分经外奇穴,如:十宣、八邪、四缝等,亦以一阴一阳,相互交应的规律分布于人体两侧。经络与腧穴交相呼应、左右对称的分布规律为巨刺针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操作基础:巨刺针法可通过针刺与患侧对应的健侧区,激发健侧经络与腧穴中的精气和气血,使其通过经脉循行至患侧,调节患侧与健侧之间阴阳失衡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患侧疾病的目的。

image.png

  1.3整体观念

  巨刺针法的作用机制除了阴阳平衡理论及经络腧穴理论外,还受到了整体观念的指导。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在分析、观察、解决疾病与健康等问题时,更加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功能、病机变化、诊断防治等方面具有整体性。正因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所以病变的局部可与正常的局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而有时可出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素问·缪刺论》),即当外界邪气侵犯经络时,若左边经脉的经气足够充盛,则可影响到右边经脉,反之,若右边经脉的经气旺盛,便会使左边经脉受病。针对此种情况,《素问·缪刺论》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这表明整体观念下的巨刺取穴考虑到了全身与局部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5]。

  2西医中巨刺针法可能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巨刺针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生理机制、介导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有关[6]。

  2.1神经解剖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有学者提出:巨刺效应的产生整合了脊髓、大脑皮层及脑干网状结构等多个结构[7]。神经解剖学提示,部分中间神经元的轴突跨过中线,布散至躯体的另一侧,因而针刺信息通过神经纤维到达脊髓后,可借由中间神经元传达至对侧,进而调整健侧部位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某些脑干网状结构如脊髓网状束拥有双侧投射的上下行纤维,其升支与降支均可对所支配区域产生影响。因此针刺信息不仅能在双侧播散,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弥漫,为巨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奠定了解剖基础。陈淑琪[8]的研究结果亦提示:巨刺右侧(健侧)的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可使左侧梭状回及左侧补偿运动区ReHo值较针刺前降低,表明针刺单侧腧穴可产生双侧脑区效应,进而治疗患侧疾病。

  2.2神经生理学

  朱国祥等[9]以巨刺针法为基础,采用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患者,结果发现:针刺健侧可以改变患侧正中神经的F波,提示巨刺的神经生理机制可能与改善交互神经的联系障碍、调节神经纤维的感受性、抑制脊髓前角中α和γ运动神经元反射等途径有关。姜劲峰等[10]提出巨刺法治疗偏瘫是基于主动性应用联合反应的机制。在联合反应作用下,巨刺健侧肢体可引起患侧肌肉收缩而治疗偏瘫。Zhang等[11]发现前扣带皮层(ACC)可能直接参与对侧针刺条口穴对肩部疼痛患者的脑调节作用。相反,针刺同侧条口穴的机制可能与脑干-丘脑-皮层通路有关。

  2.3介导信号传导途径

  江一静等[12]将大鼠分为非针刺组、巨刺组及非巨刺组进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组大鼠的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PKA)的活性高于非针刺组,且巨刺组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蛋白水平高于非巨刺组,表明巨刺可通过cAMP-PKA-CREB信号传导通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课题组后续的研究还发现:巨刺可能通过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稳态等途径改善不同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13-14]。胡梦艺[15]使用巨刺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大鼠的“足三里、曲池”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巨刺修复了MCAO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增加了大鼠神经元核周围线粒体数量、改善其缺血侧脑组织的能量供应,并且该实验还发现:巨刺可以通过干预AMPK/PGC-1ɑ/NRF-1通路蛋白的信号传导途径保护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

  3巨刺针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3.1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因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原因而引起的退变性疾病,临床常见颈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急性发病时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巨刺针法常取灵骨、大白穴,配合颈椎牵引、颈部针刺等治疗该病。赖梦婷[16]采用巨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巨刺灵骨、大白穴治疗,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3.53%。林坚等[17]采用颈部针刺配合巨刺法治疗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针刺组对患者的大椎、风池、肩井、天柱等穴位进行针刺,巨刺组在此基础上加刺健侧的灵骨、大白穴,相同疗程结束后发现巨刺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3.2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是指正气亏虚下的肩关节在“风寒湿”等“杂气”作用下所引发的疾病,常致局部疼痛与关节活动不利。公茂亮等[18]在治疗肩周炎时,巨刺组取患者手三阳经原穴(合谷、阳池、腕骨),同时嘱患者针刺得气后主动做患肩前屈、外展、后伸活动各1次,留针期间令患者最大限度活动肩关节治疗,对照组患侧取局部穴位肩髎、肩髃、肩贞、肩前,两组均取双侧风池、关元、阴陵泉,结果发现巨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3.3%。表明巨刺所激发的气血可借助患侧的运动到达病所,促进化生之机,从而增强疗效。Zhang等[11]通过针刺健侧与患侧的条口穴治疗单侧慢性肩痛,该试验仅选取了一侧条口穴作为刺激腧穴,体现了巨刺针法选穴精简的特点。治疗后,研究者对两组患者行fMRI扫描及ReHo分析,发现针刺健侧与针刺患侧所引起的ReHo变化出现在不同脑区,该研究结果亦表明巨刺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image.png

  3.3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产后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其纤维环遭受破坏,环内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而引起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酸胀、麻木等症状的综合征;产后腰痛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软组织病变,产妇在腰肌劳损基础上常出现腰背、骶尾部酸痛、僵硬等症状,巨刺针法在治疗此类病症时有独特优势及较好的临床疗效:李凌龙[19]采用巨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同取腰椎节段夹脊、大肠俞、关元、秩边、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但巨刺组针刺健侧,对照组则针刺患侧。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仅有70.00%,而巨刺组总有效率则有82.50%,提示无论是巨刺还是常规针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损神经根的恢复、缓解患者的神经根症状,但巨刺干预下的临床疗效更佳。此外,该研究还创新地运用了肌电图、股神经f波的潜伏期及传导速率等指标评价神经根的恢复情况,为评价巨刺针法的疗效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实验依据。丁怀利等[20]通过巨刺腰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结果治疗1次后观察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而对照组降低不明显,表明巨刺起效相对较快,可用于疾病初期;后续治疗中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巨刺组的操作更为简便,无须特殊体位暴露。

  3.4踝关伤及节扭跟痛

  症踝关节扭伤在创伤中十分常见,外侧损伤者较多,易导致踝关节疼痛、力量下降、关节运动不稳定等症状,且常复发,日久则成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若疼痛发生在踝关节后方的足跟周围,常称为跟痛症,常由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神经卡压等引起。巨刺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具有选穴少、患者接受度高的优势:Li等[21]将巨刺与麦特兰德踝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在两组各53例患者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苏燕娜[22]通过巨刺大陵穴结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同为治疗跟痛症,杨统杰等[23]采用巨刺针法联合运动疗法,研究发现巨刺针法联合运动疗法的即刻镇痛效应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巨刺组仅选用一个穴位(大陵穴),选穴数量上远少于常规针刺组,但却在整体疗效、疼痛与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接近。

  3.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盐沉积于软骨、滑囊、关节囊等部位后,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其急性发作常伴有关节的剧烈疼痛。巨刺可与中药外敷、耳穴贴压及药物内服等手段联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杨宇良[24]采用巨刺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单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中药外敷组及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巨刺组总有效率为28.6%,中药外敷组为64.3%,综合治疗组为71.4%,表明综合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可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王瑞云等[25]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单侧痛风性关节炎时,在运用耳穴贴压及塞来昔布胶囊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巨刺健侧的八风、内庭、昆仑、申脉、膝眼、阳陵泉,对照组则常规针刺上述穴位,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

  3.6关节置换术后

  近年来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置换等相关技术日渐成熟,越来越多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但术后常发生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此时运用巨刺针法可避免对手术区域的二次损伤,具有独特优势。黄海[26]将巨刺电针应用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术后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中,结果发现巨刺可有效减轻患者单侧TKA术后活动状态下的疼痛、减少额外镇痛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万青等[27]将针灸巨刺运动法应用于股骨颈骨折SuperPATH髋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结果干预7 d后,治疗组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3.7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常见于脑卒中后,临床以患侧上肢的肩、手疼痛及上肢与手腕的水肿症状为主,病变可见局部的关节变形、肌肉萎缩、手功能受损等。Li等[28]在常规内科加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缪刺巨刺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结果显示在两组各31位患者中,缪刺巨刺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常规针刺组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74%。表明缪刺巨刺可更好地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肢的疼痛、水肿及功能障碍。

  3.8骶髂关节损伤

  骶髂关节损伤是指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受损致使骶髂发生偏移、旋转等改变,随之引发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的疾病。潘法连[29]将巨刺与电针联合治疗后错型的骶髂关节损伤,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良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优良率为36.67%,说明巨刺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复位手法,且巨刺选穴精准,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

  4小结与展望

  骨伤科疾病种类繁多、部位各异,临床常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巨刺针法在治疗骨伤科常见病症时,可调动健侧充盛的经气至患侧,调节双侧阴阳之平衡,在通调经络的同时活血化瘀,使其“通则不痛”,进而恢复病处正常功能。骨伤科的发展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30]。但术中操作常对术区的皮肉筋骨造成难以愈合的损伤,阻隔术区经络腧穴间的联系与沟通,造成患者局部气血运行阻滞[31]。此时,巨刺针法的优势十分明显,其“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术区的再次伤害,且有助于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对健侧进行针刺的操作也更容易使患者接受,在提高患者配合度的同时促进其术后康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与文献,梳理巨刺针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归纳整理近年来巨刺针法于骨伤科常见病症的应用现状,以期扩大巨刺针法的应用范围,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更多的患者解决病痛,进而推动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巨刺针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神经损伤疗效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2-14.

  [2]刘慧,贺君,严苗苗,等.基于数据挖掘的远道巨刺法临床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3042-3044.

  [3]王旭,王萌萌,李镜,等.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探讨[J].四川中医,2017,35(10):40-42.

  [4]ZHU J,ZHUANG R,HE J,et al.Yin-yang balance penetrat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upper limb spasticity in stroke hemiplegia[J].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20,40(7):697-701.

  [5]温乃元.浅谈整体观念在针灸临床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6(2):19-20.

  [6]XU M,ZI Y,WU J,et al.Effect of opposing needling on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 in healthy participants and in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blind,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21,22(1):481.

  [7]解秸萍.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30-31.

  [8]陈淑琪.基于ReHo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影响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12-21.

  [9]朱国祥,包烨华,曾友华,等.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上肢高痉挛患者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185-2187.

  [10]姜劲峰,王欣君,张建斌.巨刺法治疗偏瘫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策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98-1200.

  [11]ZHANG S,WANG X,YAN C Q,et al.Different mechanisms of contralateral-or ipsilateral-acupuncture to modulate the brain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hronic shoulder pain:a pilotfMRI study[J].Journal of Pain Research,2018,7(11):505-514.

  [12]江一静,杨珊莉,陶静,等.巨刺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05-609.

  [13]江一静,林志诚,游咏梅,等.巨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脑影像结构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9):1014-1020.

  [14]胡梦艺,石丽红,杨珊莉,等.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探讨巨刺法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运动功能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8):1009-1017.

  [15]胡梦艺.从AMPK/PGC-1ɑ/NRF-1途径探讨巨刺法改善MCAO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16-36.

  [16]赖梦婷.巨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16-22.

  [17]林坚,陈秀明,刘金勇,等.颈部针刺配合巨刺法治疗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4):76-78.

  [18]公茂亮,李开彦,何勇,等.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2023,22(2):17-19.

  [19]李凌龙.巨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f波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3):125-127.

  [20]丁怀利,陈雯雯,李民.巨刺腰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6):100-101.

  [21]LI Y,YANG T,HUANG 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ntralateral needling combined with maitland ankle mobilization for chronic ankle sprain[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23,21(2):149-155.

  [22]苏燕娜.巨刺大陵穴结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22,45(2):38-41.

  [23]杨统杰,温芃芃,万全庆.巨刺运动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2,50(11):78-81.

  [24]杨宇良.巨刺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单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21-35.

  [25]王瑞云,石志敏,张军,等.巨刺法联合耳穴贴压及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单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2):339-344.

  [26]黄海.巨刺法对TKA术后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效应及其镇痛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20:10-38.

  [27]万青,魏庆中,邹成松,等.SuperPATH髋关节置换联合针灸巨刺运动法治疗股骨颈骨折加速康复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1):40-46.

  [28]LI R W,GUO J,DOU J,et al.Effect of the contralateral needling therapy on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J].Zhen Ci Yan Jiu=Acupuncture Research,2020,45(2):152-156.

  [29]潘法连.巨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后错型)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2:7-12.

  [30]丁文彬,林宇生,欧阳建安,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贫血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9,40(11):1633-1636.

  [31]蔡丽萍,何建飞,傅红飞,等.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