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甲地孕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观察论文

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甲地孕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观察论文

9

2024-09-11 10:38:5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分析他莫昔芬(tamoxifan,TAM)联合小剂量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MA)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使用小剂量MA治疗)与B组(使用TAM+小剂量MA治疗),每组38例。比较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摘要:目的分析他莫昔芬(tamoxifan,TAM)联合小剂量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MA)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使用小剂量MA治疗)与B组(使用TAM+小剂量MA治疗),每组38例。比较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CA12-5)、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甲壳质酶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这4项因子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M联合小剂量MA治疗子宫内膜癌,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疗效,还有助于调节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会增加过多不良反应,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他莫昔芬;小剂量;甲地孕酮;血清肿瘤标志物;炎症因子;不良反应

  0引言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癌症类型,属于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甚明显,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对其肾脏、膀胱等多个器官功能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引发不孕、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1-2]。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的增长及患病群体的年轻化,临床对该病的诊疗方法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也在不断探索疗效更佳的保守治疗方案,尽可能保留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降低对患者造成的损伤[3-4]。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MA)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常用药物之一,属于合成孕激素,可对抗雌激素,降低子宫内膜所遭受的刺激,最终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扩散的目的,但单独用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6];有学者指出[7],在予以子宫内膜癌患者MA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他莫昔芬(tamoxifan,TAM),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由此展开研究,以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对象探究TAM联合小剂量MA治疗所取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分为A组与B组,每组38例。A组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41.43±5.26)岁;30例未生育、8例已生育;病程为6~18个月,平均(13.56±4.23)个月;BMI 18.43~23.15kg/m2,平均(20.67±1.38)kg/m2。B组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41.25±5.47)岁;29例未生育、9例已生育,病程为6~19个月,平均(13.27±4.35)个月;BMI 18.56~23.21kg/m2,平均(20.43±1.42)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8]中规定的诊断标准;②无药物过敏;③配合治疗;④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②用药依从性差;③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④合并其他肿瘤;⑤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A组使用小剂量MA(上海信谊天平药业;160mg;H31020975)治疗。口服160mg/次,1次/d。

  B组使用T AM(扬子江药业;1 0 m g;H32021472)+小剂量MA治疗。TAM口服20mg/次,2次/d;MA用法用量与A组相同。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9]:肿瘤完全消失且连续4周无新病灶出现为完全缓解;肿瘤两径乘积减小一半以上且连续4周无新病灶出现为部分缓解;肿瘤两径乘积减小不足50%或增加25%以内且连续4周无新病灶出现为稳定;肿瘤两径乘积增加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2)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IGF-Ⅰ)、甲壳质酶蛋白(YKL-40)水平。

  (3)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mage.png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治疗前,两组CEA、CA12-5、IGF-Ⅰ、YKL-40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这4项因子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类型,在绝经后女性中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10]。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很多年轻女性存在性生活过早、频繁服用避孕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1-12]。药物治疗是期望保留生育功能及存在手术禁忌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选择何种药物可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成为临床关注的一项重点问题。

  MA作为一种合成孕激素,存在较强的抗雌激素效用;TAM则属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存在较强的选择性,包括2种类型的异构体,其中,Z型异构体可抗雌激素,E型异构体可抑制雌激素活性[13-14]。这2种药物均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子珊[15]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在TAM与MA的联合干预下,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的CEA、IGF-1等多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本文研究发现,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主要是由于TAM具有与雌激素相近的成分结构,进入人体后能够竞争性地与体内雌激素受体结合,进而抑制雌激素表,同时还可刺激孕激素受体兴奋,提高其活性,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与MA联用后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还有数据显示,B组治疗后的CEA、CA12-5、IGF-Ⅰ、YKL-40水平均低于A组(P<0.05),这几项指标均为人体内部重要肿瘤标志物水平,其水平越高则表明肿瘤生长速度或病情进展越快,而在TAM与MA这2种药物的共同影响下,患者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得到有效调节,成功减缓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程,抑制病情恶化,进而促使这几项指标水平下降。此外,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P<0.05),由此可见,同时使用TAM与MA并不会过度增加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存在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予以TAM联合小剂量MA治疗,有助于改善疗效,促使其体内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而且安全性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建军,宋建东.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HE 4、CA125、OPN、YKL-40检测评估预后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1):95-99.

  [2]李宗艳,吴文双,刘鑫.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复合全麻对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2):325-329.

  [3]吴超英,程文俊.载脂蛋白E通过激活ERK/MMP9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3,43(2):232-241.

  [4]黄磊,陈惠丽,王德珠,等.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GMNN、DAB2、黏蛋白4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8):1815-1818.

  [5]Iliad is Stavr o s I,Ga m ba da u r o Piet r o.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endometrial cancer for fertility preservation:a survey study among Swedish gynecologists and gynecological oncologists.[J].Scientific reports,2023,13(1):5861-5861.

  [6]王秀芬,仝丽丽,张洁,等.甲地孕酮辅助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PLGF影响及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2):5454-5456.

  [7]高天明,付强,丛丽莉,等.醋酸甲地孕酮联合他莫昔芬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清TSGF、PRL、HE4的影响[J].武警医学,2020,31(4):313-316.

  [8]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1,31(6):501-512.

  [9]张雅琳,王建梅,王羽,等.茯苓丸联合醋酸甲地孕酮对绝经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s-CRP、VEGF含量、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20):2204-2208.

  [10]邰莹.枸橘酸他莫昔芬片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催乳素人附睾蛋白4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7):1160-1162.

  [11]刘莹,孙聪,李聪聪.甲地孕酮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1,29(1):84-88.

  [12]李羽禾,何玥,吴玉梅.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患者子宫内膜中PTEN的表达[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5):11-14,封4.

  [13]楚庆霞,程晓秋.探究不同剂量醋酸甲地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效果[J].智慧健康,2017,3(16):102-103.

  [14]陈清香.醋酸甲地孕酮联合他莫昔芬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6):108-111.

  [15]王子珊.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甲地孕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