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论文

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论文

4

2024-09-11 10:35:22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单双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单双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GQOLI-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命质量评分,降低负性情绪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干预。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认知行为干预;生命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负性情绪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危急重症之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发生非外伤性破裂从而导致的出血症状,具有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特点[1-2]。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仍可能出现偏瘫及其他后遗症,影响肢体功能,且患者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效果,降低生命质量[3-4]。认知行为干预可通过影响患者认知及行为,进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认知,提高康复依从性,改善预后[5-6]。本文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7];接受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神志清楚。排除标准:合并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因脑干缺血导致四肢瘫痪;既往有卒中史;合并颅内肿瘤或颅内动脉畸形;研究期间因故失访。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文号:19043)。根据单双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3岁,平均(66.23±6.82)岁;高血压病程3~16年,平均(8.06±1.02)年;出血量20~72 mL,平均(47.23±3.46)mL;体质量指数18~32 kg/m2,平均(23.08±1.29)kg/m2。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85岁,平均(66.47±6.89)岁;高血压病程3~17年,平均(8.12±1.05)年;出血量18~74 mL,平均(47.09±3.41)mL;体质量指数18~32 kg/m2,平均(23.15±1.3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严密监测并发症;同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指导其进行指、腕、肘等上肢关节和趾、踝、膝等下肢关节被动屈、伸活动,每个关节活动时间不少于5~10 min,3次/d;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增加肩、髂关节主动屈伸、内外旋训练,指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进行捏、拿、抓等手指精细训练,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1)认知干预:待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积极与其交流沟通,采用自制认知行为调查表评估其对疾病、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心理状况,对存在认知偏差或消极心理的患者,通过病房内电视及宣传片,向其详细讲解疾病、治疗、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分发宣传手册及手机播放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并发症预防、后遗症处理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邀请既往康复训练依从性较高且效果较好患者,分享体会、经验及技巧。(2)行为干预:鼓励患者每日进行阅读、聊天或播放喜欢的音乐,增加趣味性,1 h/次,3次/d;同时整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和良好习惯的相关资料,为患者准备打卡资料,要求其每日在微信群中进行自主打卡,每日打卡内容由护理人员进行审核监督,并纠正其错误之处;要求患者关注医院公众号,学习自我康复护理知识,每周五进行知识点考核,对考核通过且掌握较好者,发放小礼品奖励;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出院后模拟居家延续护理的知识培训,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知识掌握情况考察,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日常正确行为及护理知识补充。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8-9],SAS、SDS均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100分,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比。(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10],总分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估[11],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比较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GQOLI-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age.png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及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康复期较长,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本身、治疗方式及康复训练认知不足,从而无法较好地配合,最终影响预后[12]。而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变患者的认知及行为方式,鼓励其积极自主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命质量,改善预后[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治疗、康复等相关知识,并为其答疑解惑,可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及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效减轻因对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负性情绪[14-15]。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可强化患者认知,并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同时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各关节训练,可有效改变受损脑组织相关蛋白表达,促进新生突触生成,并逐渐形成全新的神经通路,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16-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及认知能力,从而促使其积极配合多方面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语言、肢体等功能的恢复,促进了生命质量的改善[18]。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命质量评分,降低负性情绪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颜佶,张玲霞.生活方式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3):473-475.

  [2]李孝荣.细节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277-279.

  [3]刘雪英.康复治疗及术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515-519.

  [4]邵世蓉,邓天芳,刘莎莎,等.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钻孔置管引流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1):2121-2123.

  [5]李莉华.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脑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7,17(10):1557-1560.

  [6]王斌,孙*刚.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探讨[J].饮食保健,2020,7(26):190-191.

  [7]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等.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8):689-702.

  [8]杨玲,吴丽,江雪梅.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在癌痛患者心理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家庭医药,2019(7):188.

  [9]刘宇,李贵才,李艳.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及抑郁自评量表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028-1030.

  [10]蔡业峰,贾真,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11]王瑞.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及GQOLI-74评分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10):1173-1175.

  [12]范晗妮,邵婷婷.基于LACE风险模型的早期预见性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准备度、再入院率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2):304-305.

  [13]钟其香,刘玲,白定群.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7):995-997.

  [14]石艳.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24-25.

  [15]刘敏.认知干预和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2,40(5):96-98.

  [16]陈小妹,龙明宝,马桂满.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及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3):2165-2168.

  [17]高艳,刘悦,魏婷婷.基于循证护理的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5):692-695.

  [18]李鸿远,张志宏,刘波,等.认知行为辅导对脑卒中患者心理、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6):1049-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