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论文

2024-07-18 11:18:4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
摘要:目的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较好。
关键词: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Effect and Safety Exploration of Stent Angioplast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LIANG Jianfe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Fangshan District the First Hospital,Beijing,1024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 of stent angioplasty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anterior circulation.Methods The paper chose 100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dmission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and divided them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randomly.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rug therapy,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stent angioplasty and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NHISS scores and improved Ranki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The rCBF and rCBV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Life quality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Stent angioplast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can achieve good curative effect,improve local cerebral blood perfus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anterior circulation,which has good prognosis.
KEYWORDS: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anterior circulation;Stent angioplasty;Drug therapy;Effectiveness;Safety
0引言
在缺血性脑卒中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其占比约有45%左右[1]。而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其疾病发生的一个关键主因,因此,一旦发现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现象,就必须马上展开治疗,如此才可降低疾病的生命威胁[2]。现阶段,采用颈动脉剥脱术或血管支架植入等方法进行颈动脉狭窄手术已经成为公认的临床方案。不过,在长期的追踪中发现,针对临床表现较差的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仍然推荐用药。近年来,随着血管支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临床发现,支架成形术比传统药物治疗更有优势,如果能够综合手术与药物,疗效还可提升,更利于患者的预后[3]。基于此,本文将就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进行手术与药物疗效的综合分析,现将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70.26±2.62)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55~79岁,平均(70.45±2.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②患者与家属在《知情协议》上签字;③近1年内并未发生卒中事件。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颅脑异常的患者;②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③研究中途转院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疾病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药物也有一定差异。在急性期,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日剂量为100mg;同时还需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氯吡格雷,每日剂量分别为20mg与75mg。持续用药4个星期后,需减少一种药物,改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用药剂量分别为75mg、20mg。持续用药9个月后,药物则改为一种,选择阿司匹林,每日剂量为100mg,并持续服用不可暂停。期间还需进行风险的评估,结合血压、血糖等情况适当进行剂量的调整,如果检查患者伴有不稳定斑块,后期持续用药中还需增加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剂量为40mg。
1.2.2观察组
本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详细方案如下:在手术之前的5d,需每日给予100mg的阿司匹林,75mg的氯吡格雷,20mg的阿托伐他汀钙片。病情稳定后的2星期决定进行支架成形手术。该手术使用的是局部浸润麻醉方案,常规穿刺股动脉,置入6F或者8F动脉鞘,然后在C型臂X线机的帮助下将导引导管穿过股动脉鞘,到达责任动脉的近端,按照病人的病情来决定放置Apollo球扩支架还是Wingspan类型的自膨支架,放置后,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合理,病人的血管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之后(残余狭窄<30%),就可以完成该手术操作。在手术后6个月继续用药治疗,用药方案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每日剂量分别为75mg、20mg、100mg。持续用药6个月后,药物改为阿司匹林单独用药,每日剂量为100mg,并持续服用不可暂停。期间也需进行风险的评估,结合血压、血糖等情况适当进行剂量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90d的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运用NHISS量表与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估。
(2)检测两组的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改善情况:rCBF病灶侧责任动脉相对局部脑血流量、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
(3)观察两组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价。以分数越高为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的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r C B F、r C B V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2.3两组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3讨论
近些年,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心血管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4]。在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病人中,二次中风的风险是很高的。临床资料显示,临床表现为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人,首年中风再发率为15.0%,而在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中,再发率就有12%左右。还有的研究表示,在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内,血管的闭合率大于或等于70.0%,并且两年之内,由血管供血区引起的中风的概率是14.0%~60.0%[5]。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会出现恶性的脑缺血症状,患者往往不是第一次发生卒中表现了,治疗难度大,病情也较为严重,患者也会面临着更大的生命威胁。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如果只是简单地使用药物,是很难取得良好疗效的。
随着我国的外科技术不断成熟发展,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动脉狭窄,增加病人的供血,从而减少病人再次发生脑卒中危险,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人,其手术的疗效更佳。目前,支架介入手术在冠状动脉成形后的应用较多,随着其深入发展,才被逐渐用到颅内血管方案,但其效果显著,应用后可大大降低再卒中的发生率。不过,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置入成功后可带来显著疗效,但若失败,则会危及生命。诸多研究也表示,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中风再发率。在围术期发生的一些并发症,也会影响到该技术的使用。同时,在手术治疗之后,也应注意对患者病情的定期维持和观察,注意和药物治疗相配合,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维持病情的稳定。罗国强等[6]就对支架置入手术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手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灌注损伤的患者中特别适用,可作为第一选择。但围术期可能发生卒中风险,不过,选择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内支架置入手术,其卒中的发生率则较低,因此可以首先选择支架置入手术。王韬等[7]也强调了支架置入手术的意义,认为此手术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依旧应该加强临床的研究分析,关注临床终点事件,并从多个角度去设计更新的研究。在本文分析中,观察组的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就采取的手术与药物联合方案,发现其临床疗效极为显著,与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更低,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更好,rCBF、rCBV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高,可见通过支架成形术配合术前、术后的用药控制,更好地提升了疗效,对于患者症状改善和预后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进行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时,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利于改善症状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渊,钟维章,李吕力,等.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疑难病杂志,2019,18(3):224-227.
[2]李春伟,王峰,伊志强,等.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同期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21,59(3):210-215.
[3]赵岩,马浩源,段雅鑫,等.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前循环与后循环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1,29(1):13-17.
[4]高鹏,王志飞.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5):289-297.
[5]王韬,罗继昌,焦力群.从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看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的未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3):145-149.
[6]罗国强,刘宇峰,张涛,等.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安全性评估:富穿支动脉对比少穿支动脉[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3):150-158.
[7]王韬,罗继昌,焦力群.从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看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的未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3):145-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