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2024-07-08 10:29: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哮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其带来一些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减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从哮喘发作的机制、中医的病因及病机、证候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哮喘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得中医药的优势在临床诊治中充分发挥,在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基础上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哮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其带来一些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减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从哮喘发作的机制、中医的病因及病机、证候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哮喘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得中医药的优势在临床诊治中充分发挥,在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基础上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Acute Stage)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NG Yibo,TANG Zhiyu,LIN Yuanyua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Affiliated Yongchu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Bronchial asthma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and its prevalenc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sthma not only affects the patients′quality of life,but also brings some economic burdens to the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asthma patients,but als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brought by west‐ern medicines,lower the recurrence rate,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sthma from the mechanism of asthma attack,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inese medicine,the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treatment methods,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so that the advantage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fully utilized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with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Key words]Bronchial asthma;Acute ph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search progress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涉及许多细胞和细胞成分。大多数哮喘患者会伴有喘促、咳嗽以及胸闷等症状。从实质上分析,该病是由炎性细胞及其生成的细胞因子所导致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不仅会对呼吸系统有影响损伤,导致患病个体呼吸困难、喘息气急,同时伴随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引发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因继发疾病而死亡。该病也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按照其临床症状和表现可划分为急性发作、慢性持续和临床控制3个分期。哮喘的急性发作是以呼气流量下降为特征,突然发生喘息、气短、咳嗽、胸闷或现有症状恶化,该病通常是由于接触部分过敏原、刺激物或气道感染引发[1-2]。有调查分析显示,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81%,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4]。哮喘不仅能够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其生活质量,也为其带来了经济负担。
1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当前认为构成哮喘急性发作的一般机理是气道炎症、气道的高反应性、气道重构以及神经因素等协同作用而最终导致的,也有认为是治疗不当或变异原等刺激引发的。有研究认为,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可能导致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支气管平滑肌内细胞周期的调节异常也会促进气道的高反应性[5]。哮喘的发生与发展和炎症反应关系较密切,多种炎症介质可以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分化,使得Th1细胞功能和细胞因子受抑制,Th2细胞功能和细胞因子亢进升高,从而导致Th1/Th2平衡被打破[6-7]。气道长时间受到了炎症的刺激,上皮细胞由此受到了损伤和排斥,从而导致了炎症介质的释放、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同时成纤维细胞的数量也会增加,胶原蛋白也得到合成和沉积,由此使得气道壁变厚。而过敏原在进入人体之后,细胞会释放很多的炎症介质,浸润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并被排斥。反复的炎症发作会损害气道,使气道内的周围神经暴露,从而使得气道对寒冷空气或是刺激性的气体更加敏感,刺激神经传导,最终会引起气道的收缩痉挛以及强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哮喘[8]。
2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支气管哮喘是中医学“哮病、喘证”和“咳嗽”等范畴,《内经》一书中虽未见哮病的病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提到哮病症状及病因病机相关内容。汉代的《金匮要略》一书中不但描述了哮喘发作时的典型症状表现,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所用方药。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也明确指出了哮喘的病理内容,治疗上应加予消痰破饮的方药。元代的朱丹溪首个提出了哮喘的病名,认为其“专主于痰”,提出哮喘未发生与已经发生相应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一书则明确指出了“哮”与“喘”的区别。哮病常由多种诱因引起,如外感六淫、情志失调、久病体弱等。哮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脏,同时也与脾和肾两脏紧密相关。肺为华盖,肺气虚弱不足则卫外失于固守,从而外邪就会侵犯人体肌表。外邪侵袭首先侵犯的是肺,肺主行水,能够控制调节机体的水液运输布散,肺气虚弱不足就无法推动水液的运输布散,就会导致水液停聚而形成痰;脾虚失于健运,则水液也会运化异常,由此聚湿形成痰;肾阳亏损虚弱,则水液的蒸化出现异常,由此聚液而成饮,此外肾气亏虚则其纳气平喘的功能也失于正常。《哮症论治》中云:“痰热内郁,风寒外束……故声粗为哮。”哮喘与痰饮有密切的关系,而“痰”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伏痰遇感引触而发为哮病。王成祥教授在宿痰伏内的基础上强调了风邪的致病力,探讨并明确了肺脾亏虚、外感风邪以及风痰内生的病因病机[9]。覃骊兰等[10]通过归纳总结出气机不畅上逆是引起哮喘发作的核心病机。不管是因人、因过敏原、季节而异,最终都会导致气机不畅,肺失于宣发和肃降致使气道挛急而发为哮喘。柏正平教授认为,哮病在其发作期是以邪实为主的,以风和痰为本,属本虚标实,同时柏正平教授还指出,哮病患者的气道黏液的分泌增加进而出现喉中痰鸣的症状,由此体现出了痰是该病极为重要的发病因素,而气道痉挛同时也是符合了风性主动的特点[11-12]。
3支气管哮喘的证候分析
《中医内科学》[13]教材中将不仅将哮病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证等急性期证候,还分为了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等缓解期证候。2012年的诊疗共识[14]中又将哮病的发作期辨为冷哮、热哮、风哮证,慢性持续期则辨为虚哮与痰哮证,缓解期辨证则与前相同。2016年的证候诊断标准[15]中,将哮病分为基础证型与临床常见证型,后者又细分为实证、虚证和兼证类,实证多以外寒内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等证候分布,虚证多以肺气虚、肺肾气虚以及肺脾气虚证分布。2023年的共识[16]指出哮喘的急性期可分为风哮、痰哮、冷哮及热哮等证型,缓解期证型分布与2012年相同。刘厚强等[17]研究分析发现,哮病的实证多以热哮、痰浊阻肺及痰热郁肺证候来分布,虚证多以肺脾两虚、气阴两虚以及肺脾肾虚证候分布。李成辉等[18]通过归纳分析发现,哮喘的证型以寒哮最多见,其主要证型还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以及热哮证等,占所有研究证型的多数。以上虽阐述了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但目前对其尚无明确的标准规定。
4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的中医治疗
在中医治疗方面,医师常予以辨证施治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相关功能指标。例如,冷哮证临床常予射干麻黄汤或是予小青龙汤加减,热哮证常予麻杏石甘汤或是定喘汤加减,痰哮证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16]。
在现代医学研究过程中,万宇凯[19]使用温肺化浊防哮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冷哮证49例,其结果表明,采用此类方式对冷哮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肺部功能。侯海慧等[20]同样使用温肺止咳颗粒治疗,在随机对照试验范式下观察患者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可明显改善症状,调节患者的IL-4与IFN-γ水平,在检测层面使用了细胞因子的检测,增强了研究信度。吴琼月等[21]对清热平喘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进行了疗效分析,使用促炎因子水平进行生物检测,效果显示此法能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何宏梅等[22]应用自拟平哮疏风汤治疗的方案对风哮证进行了干预与观察,得出了较好的临床结果。周娅等[23]应用蠲哮汤合芍药甘草汤来探讨对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肺通气功能及临床评价指标等发现该方药的疗效佳。胡孝鹏等[24]应用麻甘止咳平喘汤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通过观察炎性因子及肺功能等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探讨该药治疗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发现麻甘止咳平喘汤能够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疗效显著。张倩等[25]应用了苏黄止咳胶囊联合茶碱缓释片对哮喘的急性治疗进行了探讨,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发现该用药可有效缓解并控制哮喘症状,且安全有效。此外,李竹英教授认为金水相生,肺肾相依,提出以“金水相生”的观点论治哮喘[26],在临床中着重从肺肾论治,以宣肺纳肾和培元固本为主治法,同时兼用化痰药物以治标。
中医在治疗哮喘方面除了内服方药,临床上还常运用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及耳穴压丸等治疗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从而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方芳等[27]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了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袁梦华等[28]通过临床观察对比发现,加用针刺治疗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哮喘症状。而穴位贴敷则是根据治疗目的使用不同的中药制成的膏方来外敷于人体穴位,药物通过吸收从而刺激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刘佳佳[29]通过观察临床研究中哮喘患者炎性因子的前后变化发现,穴位贴敷结合对症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哮喘的发作频率并提高疗效。穴位埋线则是将一些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线体埋入人体的穴位内,通过共同刺激来发挥治疗作用,王亚丽等[30]通过穴位埋线辅助疗法观察比较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差异,发现穴位埋线可辅助治疗哮喘,提高肺功能并改善症状。
5小结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中通常包括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和气短,伴有或不伴有胸闷或咳嗽,伴有气道过敏和不同的气流限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导致气道的结构变化。基于前人以往的研究,历代医家抒各家所见进一步深化对哮喘的认识并辨证施治。西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而且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疾病的相关症状,还能够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以及减少西药的部分不良反应,提高抢救治疗的成功率。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在临床诊治中不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为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明确的标准规定,在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中已不满足从宏观层面进行观察对比,研究者需要增加多样本、系统性的高质量研究,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此外,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中医的临床诊疗体系也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林苏杰,王芳,郝月琴,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12):1406-1408.
[2]王导新,熊伟,王勤,等.《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评述[J].西部医学,2022,34(1):1-4.
[3]Al-Moamary M,Alhaider S,Alangari A,et al.The Saudi Initiative for Asthma-2021 update: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adults and children[J].Ann Thorac Med,2021,16:4-56.
[4]廖小刚,朱爱勇,王欣国,等.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10):1164-1172.
[5]Guo L,Huang E,Wang T,et al.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sthma across multiple datasets[J].Ann Med,2024,56(1):2258926.
[6]张毅平,廖小方,诸葛建成,等.苏沈九宝汤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Th1/Th2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70-73.
[7]王珊珊,石慧莉,范海婷,等.哮喘相关炎症介质研究现状[J].广东医学,2022,43(12):1581-1584.
[8]王冰,晏纪军,段争,等.哮喘大鼠血清IL-8、IFN-γ水平与疾病分期的相关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7):1239-1243.
[9]王宝玉,刘燕,徐红日,等.王成祥教授从“风邪致病”论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学术思想[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1):2042-2045.
[10]覃骊兰,银梓行,顾嘉琪,等.基于“病机杂合理论”的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探讨[J].广西中医药,2023,46(4):44-46.
[11]龙华君,帅文昊,薛洪兴,等.柏正平分期论治哮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6-18.
[12]伍婷婷,刘敏,柏正平.柏正平从风痰论治哮病发作期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3):14-15.
[13]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14]晁恩祥,孙增涛,刘恩顺.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J].中医杂志,2013,54(7):627-629.
[15]李建生,王至婉.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J].中医杂志,2016,57(22):1978-1980.
[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12-20.
[17]刘厚强,赵文翰,许银姬,等.59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的临床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黑龙江医药,2023,36(3):657-659.
[18]李成辉,任宝琦,黄镛.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5):790-792.
[19]万宇凯.温肺化浊防哮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证49例[J].中医研究,2021,34(6):42-45.
[20]侯海慧,唐艳芬,朱慧,等.温肺止咳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冷哮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河南中医,2020,40(12):1859-1862.
[21]吴琼月,欧阳洁淼,林海,等.清热平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热哮证)疗效及对促炎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2):297-300.
[22]何宏梅,吕铭,曹承萍等.自拟平哮疏风汤配合西药治疗风哮型哮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8):68-71.
[23]周娅,刘浩雷,伍世葵.蠲哮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3,38(10):1900-1902.
[24]胡孝鹏,纪晓,陈喜.麻甘止咳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76-78,82.
[25]张倩,白黎峰,郑院青,等.苏黄止咳胶囊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6):1274-1278.
[26]王宁,李星,田春燕,等.李竹英基于“金水相生”理论从肺肾论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2):143-147.
[27]方芳,刘新颖,顾媛媛,等.基于蛋白质组学探析针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2):81-84.
[28]袁梦华,程丹丹.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4):103-105.
[29]刘佳佳.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2):1541-1545.
[30]王亚丽,冯彩红.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3,39(1):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