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论文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论文

3

2024-07-01 12:00:5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总结医院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相关资料,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荣成市中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式分为观察组(基于持续监测的容量管理,n=46)与对照组(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n=46)。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血乳酸(La

  [摘要]目的总结医院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急救相关资料,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荣成市中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式分为观察组(基于持续监测的容量管理,n=46)与对照组(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n=46)。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血乳酸(Lactic Acid,Lac)、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27±3.23)h,短于对照组的(17.85±2.69)h;观察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为(5.27±0.92)h,短于对照组的(6.02±1.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3、3.663,P均<0.001)。两组HR、MAP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CO、C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持续监测的容量管理具有较好的液体复苏效果,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心功能及Lac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液体复苏达标时间。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限制性液体复苏;容量管理;持续监测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Fluid Resuscitation Methods in Early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SUN Xiaowei,XIA Mingyuan,WANG Yaohui

  Rong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ihai,Shandong Province,264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arly emergency data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in hospital,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luid resuscitation methods on emergency result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92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admitted to Rong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uly 2021 to June 2023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volume management based on continuous monitoring,n=46)and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restricted fluid resuscitation,n=46)according to fluid re‐suscitation methods.The prognostic outcome,heart rate(HR),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ardiac output(CO)and cardiac index(CI),lactic acid(Lac),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15.27±3.23)h,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7.85±2.69)h,the standard time of liq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5.27±0.92)h,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6.02±1.04)h,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4.163,3.663,both P<0.001).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R,MAP index and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all P>0.05).After treatment,Lac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CO and CI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ll P<0.05).Conclusion Vol‐ume management based on continuous monitoring has a good fluid resuscitation effect,which can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Lac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and shorten the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the time of liquid resuscitation.

  [Key words]Severe multiple injuries;Restricted fluid resuscitation;Capacity management;Continuous monitoring

  液体复苏是纠正低血容量、维持体内平衡的重要方法,可促使危重症患者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液体复苏的适应证包括创伤、烧伤、休克等,Malbrain MLNG等[1]指出,过度液体复苏可能带来内皮损伤等一系列新问题,应重视适应证与复苏方法的管理。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内环境紊乱、低灌注、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可严重影响其预后。研究发现,早期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结局风险,改善心排血量、乳酸等相关指标[2-3]。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特点在于,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寻找治疗的平衡点,合理控制液体输注速度,兼顾液体复苏治疗需求与潜在风险的防范。在控制液体输注速率的过程中,容量管理方法的选择,评估指标、调整方法的制订,可能对患者的急救效果产生不同影响。周丙梅等[4]指出,不同容量管理方法,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状态、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但此类报道较少,容量管理、液体输注速率对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类病例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荣成市中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早期急救中液体复苏方式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液体复苏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n=46)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2~58岁,平均(41.36±5.17)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3 h,平均(1.84±0.31)h。对照组(n=46)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3~56岁,平均(40.72±4.8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3 h,平均(1.76±0.4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②年龄≥18岁;③受伤后3 h内入院;④损伤严重程度评分[6]≥16分;⑤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损伤;⑥行液体复苏;⑦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如恶性肿瘤、脏器病变等;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①入院后,急救人员立即予以紧急抢救,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并提前做好急救相关用物的准备工作,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②早期以迅速补充足量液体为原则,遵医嘱进行快速补液,同时密切关注动脉压变化趋势。③待患者动脉压水平达到60 mmHg,根据其综合评估结果,控制液体输注速率,并持续关注动脉压水平,要求动脉压≤80 mmHg。④在积极补液的同时,配合完成各项急救,并遵医嘱调整液体用量,达到目标状态后及时停止液体复苏。

  观察组采用基于持续监测的容量管理方案。①完成各项必要急救处置与准备工作后,进行连续血气监测与床旁超声监测。②准确记录床旁监测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对液体复苏过程进行动态管理,要求所用容量标准以及液体输注速率适宜,能够将心脏指数维持在3.5~5.5 L/(min·m2)范围内。心脏指数采取无创监测方式,即通过床旁超声系统测量左室流出道的速度-时间积分和左室流出道直径,计算心脏指数。③将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IVCD)作为容量管理的重要指标。IVCD<10 mm时,提示有容量反应性风险,要求采取积极补液策略,在不显著增加负担、不引起心脏指数等指标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补液速率;IVCD介于10~20 mm时,结合心肺相互关系与其他检测数据,判断容量反应性,据此进行容量管理;IVCD>20 mm时,提示容量过负荷,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

  急救过程使用的主要设备包括:①Cobas b 123 POC system全自动血气、电解质和生化分析仪;②MT-809床旁彩超仪。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预后结局:包括机械通气时长、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住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主要生理指标:包括心率(Heart Rate,HR)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检测时间点为治疗前、复苏后。③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与血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其中,心功能指标包括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由床旁彩超仪(型号同上)进行检测,Lac采用全自动血气、电解质和生化分析仪(型号同上)进行检测。检测时间点为治疗前、复苏后。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预后结局、HR、MAP、Lac、CO、CI)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用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预后结局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长、液体复苏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住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2.2两组HR、MAP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HR、MA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2.3两组CO、CI、La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O、CI、L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CO、C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3讨论

  容量管理是液体复苏过程的重要内容,根据既往临床实践,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变化、有创及无创检测技术提供的结果等信息,均可作为控制液体输注速率与总量的参考。但不同指标或信息的指导作用存在差异,如血压等指标可能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有创检测可能增加患者的损伤风险。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血容量减少、代谢紊乱等问题,需要通过损伤的早期控制以及有效的液体复苏进行妥善处理。在不过度影响创伤患者机体内环境与代偿机制的前提下,结合血压指标、乳酸水平等重要信息的评估,确定输注液体的速度与具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指导液体复苏的进行,并保障创伤患者的早期急救效果。既往研究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的炎症损伤、凝血功能有积极影响,能够改善早期急救效果[7-9]。但也有研究提示,监测技术的选择,可对液体复苏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0]。本研究就血气分析指标与床旁彩超持续监测指导下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结果发现,相较于常规的复苏方法,前者能够显著提升早期急救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27±3.23)h,短于对照组的(17.85±2.69)h;观察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为(5.27±0.92)h,短于对照组的(6.02±1.04)h(P均<0.05),表明在持续监测的下进行容量管理,能够缩短液体复苏的达标时间,并影响通气治疗进程。周丙梅等[4]指出,使用监测数据进行容量管理的患者,其机械通气时长为(15.24±3.42)h,6 h内液体复苏达标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论相似。上述结果提示,血气分析仪、床旁彩超等监测仪提供的监测数据,以及参考IVCD变化动态调整补液速率与总量的容量管理办法,能够指导合理补液,帮助患者更快达到复苏目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检测数据能够连续反映患者的心脏前负荷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在监测、记录相关参数的过程中,临床医师与操作者能够对补液过程进行更加精准的管理。同时,其他领域关于监测指导作用的研究,也验证了心脏指数、IVCD等指标在液体复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11-13]。生理指标的变化,在危重患者早期救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作用,HR、MAP数据的异常波动可能提示某些潜在风险。本研究对两组治疗前、复苏成功后的HR、MAP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由此考虑,基于心脏指数、IVCD等参数调整补液速率与总量,并不会对患者的HR、MAP指标造成显著影响,与吕文等[14]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筛选病例的特征、检测时间等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中,观察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CO、CI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液体复苏方式的选择,可影响早期急救后患者心功能与机体损伤的改善程度。治疗后,观察组Lac水平由(3.99±0.97)mmol/L下降至(2.24±0.31)mmol/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0.47)mmol/L(P<0.05)。吕文等[14]指出,以心脏指数等数据指导容量管理,患者的Lac水平由(9.76±1.38)mmol/L下降至(5.32±0.76)mmol/L,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方式,与本研究结论一致。邹红等[15]发现,床旁超声对液体复苏治疗的进行有较好指导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CO、CI水平更高,表明该组患者采用的复苏方式,可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即在合理控制液体输注过程的情况下,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均可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基于持续监测数据进行容量管理的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方式,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且对患者的心功能及Lac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Malbrain MLNG,Martin G,Ostermann M.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deresuscita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22,48(12):1781-1786.

  [2]金呀曼,金楚珍,陈王峰,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用于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5):608-611.

  [3]黄伟生,夏结婷.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0,43(S1):31-32.

  [4]周丙梅,王银娥,徐亚运,等.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PICCO监测在严重多发伤病人容量管理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0):1470-1474.

  [5]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2013版)[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2):192.

  [6]化伟,白秋铁.损伤严重度评分在老年腹部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2):214-217.

  [7]曹文,聂鑫,张永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454-455,457.

  [8]赵寻,朱家旺,张晓磊.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炎症损伤及多系统器官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4):2087-2090.

  [9]度学文,吴卫华,顾颖.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患者血气指标与凝血功能的影响[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1(9):681-684.

  [10]张超,苏建文.PICCO技术指导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1,32(1):42-45.

  [11]要莉莉,马永峰,张丽,等.超声检查与PiCCO监测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2,24(2):147-150.

  [12]**清,朱梦莉,范学朋,等.PiCCO联合快速反应体系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监控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8):2763-2766.

  [13]张健昌,刘汝明,李盘石,等.重症超声监测在多发伤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29):70-73.

  [14]吕文,钟源波,徐建忠,等.PiCCO在重症腹部外科患者容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新医学,2022,53(8):570-574.

  [15]邹红,陈柯宇,邹赟,等.PICCO和床旁超声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5):69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