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2024-06-22 15:14:3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肩手综合征(SHS)作为脑卒中发病后遗症,造成患者上肢水肿、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近年来,临床上针对SHS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越来越多,查阅相关文献,祖国医学在治疗SHS方面疗法丰富,优势明显,现总结中风后SHS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简便、有效新思路。
【摘要】肩手综合征(SHS)作为脑卒中发病后遗症,造成患者上肢水肿、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近年来,临床上针对SHS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越来越多,查阅相关文献,祖国医学在治疗SHS方面疗法丰富,优势明显,现总结中风后SHS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简便、有效新思路。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肢体肿胀;综述;针灸治疗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apoplexy Shoulder-hand Syndrome/WANG Buyu,BAI Qi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4,22(9):181-184
[Abstract]Shoulder-hand syndrome(SHS),as a sequelae of stroke,causes upper limb edema,pain and various degrees of dysfunction.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mechanism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s for SHS have been reported in clinical practice.Referr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bundant therapies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SHS.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linical research on SHS after stroke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imple and effectiv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Keywords]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Swelling of the limbs Review Acupuncture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
中风即脑卒中,是脑部血管损伤或结构改变后,血液流动出现异常造成脑部组织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肩手综合征(SHS)为脑卒中后诸多后遗症之一,常于发病后1~3个月出现,临床上分为3期:初期患者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温改变,也称急性期(Ⅰ期),随病情发展而活动受限,即营养障碍期(Ⅱ期),肢体活动严重受限或因长期卧床进入萎缩期,活动能力永久性丧失(Ⅲ期),临床称为SHS。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确切定论,大多为推测性论述,治疗方面,目前中西医尚无效果较显著的治疗方法。SHS可由多种疾病的导致,以中风为主要病因,发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家庭负担。由于病机复杂不明确,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较为棘手,中医学具有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优势明显,可在辨证论治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故将SHS近年来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1中药治疗
1.1中药内服
马峥尧[1]在常规体针、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红花化瘀汤内服,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升,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方鸽等[2]运用黄芪养筋汤内服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患侧肢体,治疗55例中风后SHS患者,该方由补阳还五汤化裁,可增加免疫力、诱导神经再生、抗血栓凝集,治疗后患者的Fugl-Meyer**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均有明显优化。徐子涵等[3]同时予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以关节围刺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再予加味身痛逐瘀汤内服,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水肿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1.2中药外治
中药热熨使药力深入腠理,经血脉、经络到达患部,调和经脉,畅通气血,不仅可缓解肿胀程度,还可改善“不通则痛”症状。四黄散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之功效,蜂蜜可降低前列腺素,延缓炎症和疼痛的发生,可进一步促进“四黄”发挥药效。肖彬新等[4]用四黄水蜜外敷结合脑卒中常规康复疗法治疗SHS,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更高。杨海冰等[5]以五子散推熨、活血消肿方外敷配合屈肘、伸展等适当活动,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8%。张明明等[6]应用桑桂双枝方湿敷于患侧肢体,并蜡封肩髃、臂臑、阿是穴,治疗中风后SHSⅠ期患者。桑枝有祛湿、利关节之功,蜡封可蓄存中药热力,延长疗效,并促进药物吸收。结果证实此综合疗法可消除水肿、缓解疼痛、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2针灸治疗
常规体针一般作为基础治疗,不同医者选穴思路各有不同,目前没有公认的固定配穴方案,联合其他疗法效果更佳,此处不再过多赘述。随着中医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现代针灸在针具的材质、大小、形态,治疗过程中的行针方法、留针时间、辅助结合疗法等方面不断丰富,治疗方案层出不穷,可供医者选择的治疗方法颇多,如浮针、套针、腕踝针、火针等。
2.1浮针
浮针法进针深度浅,选取穴位少,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灵活掌握留针时间,可留针数小时甚或数十小时,留针时不影响患者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郑晓彤[7]运用浮针治疗SHSⅠ期患者,治疗2周后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肿胀程度缓解,但单次治疗后肿胀程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无即时疗效,上肢FMA评分有所提高,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2腕踝针
腕踝针是以“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为原则,在腕关节、踝关节附近根据病灶位置灵活选取进针点,保持针位在浅筋膜,针尖朝向病灶位置即可[8]。李瑞青等[9]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法治疗SHSⅠ期患者,留针30 min,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水肿、**功能等指标,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6.9%,具有显著疗效。腕踝针作用于卫气层,即皮下浅层,不刺入深层肌肉组织,故刺入皮肤后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常规得气感,不行针,故可减少患者痛感,降低晕针风险,配合中药内服、中药包外敷也有显著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10-11]。
2.3鍉针
王淑荣等[12]运用鍉针点穴法配合肩三针治疗30例SHS患者,取患侧肩中俞、肩外俞、臑俞、手三里、曲池、阳溪等治疗肩痛常用穴位,每穴按压1 min,按压后进行肩三针针灸治疗。操作简单,治疗量大,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上肢功能有效改善。
2.4套针
套针是在其他普通针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留置针,进针点依据经络缝隙理论,将经络视为循行于人体内的缝隙结构,其中,将钝针刺入皮下,配合医生搓针导气手法给予肌肉和经筋强刺激,行针后软管留于皮下,维持疗效。有研究显示,有患者在首次治疗后,疼痛症状即得到改善,该法与普通毫针对比,见效更快、疗效持续时间更长[13]。
2.5筋针
经筋与上肢的肩、肘、腕关节联系密切,病理状态下表现为疼痛及功能障碍,与SHS的病位及临床表现相符。蔡耐心等[14]运用筋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26例中风后SHS患者,筋针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寻找病灶处附近的条索、结节部位,对其进行松解。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细胞、疼痛程度等指标皆优于对照组。
2.6特色针法
基于对本病发病机制的探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诸多学者在诊治该病过程中积累经验,灵活运用一系列特色针灸治法。李丽霞认为中风发病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不升清,清窍被浊阴蒙蔽,同时土虚木胜,肝风上扰而发病,在临证时采用“岭南火针法”治疗痰瘀阻络型SHS有较好疗效,主取曲池、外关、合谷、八邪、肩髃、肩髎等穴位,调阳明之气,疏少阳之机,针刺八邪可快速恢复手指活动功能[15]。黄心熳等[16]用“滋水涵木针刺法”调节肝肾功能,配之足阳明胃经之肩髃、曲池、外关等穴,辅之电针刺激,多点共同施力,标本同治,取得良好疗效。中风病患者多属年老正虚,外邪乘虚侵入而发病,邵斌等[17]认为治当以固本培元为原则,自创“扶正补土”针法,补气生血,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肌肉收缩力提升,神经活性得以恢复。邹治宏等[18]应用的“白虎摇头针”可增大刺激量,扩大作用范围,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青龙摆尾针”与之类似,两者均属行针手法中的“摇法”,李慧惠等[19]运用青龙摆尾针法,与对照组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相比较,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明显,且止痛效果更显著。张弓[20]认为中风多为脑部受损,清窍失养,导致气机失调,气血津液等物质统摄无序,横行逆乱而导致肢体关节受累,故治疗应以醒脑开窍为原则,取人中、极泉、尺泽、内关醒脑开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配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51例患者水肿、疼痛、肢体活动程度均有明显改善。
3其他疗法
其他中医特色理疗方法在疾病治疗、养生保健方面普及度较高,患者更易接受,包括刮痧、拔罐、刺络放血等,现对上述方法进行归纳介绍。
3.1刮痧
刘跟莉等[21]运用温通刮痧疗法,将灸法、刮痧、按摩相结合,先灸后刮,艾灸为温,刮痧为补,与单纯针刺治疗患者进行比较,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仅有两人疗效不佳,且VAS评分、FMA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均优于对照组。刮痧可刺激机体产生镇痛物质、加强体液循环,疗法操作简便,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普遍接受,对疾病治疗、预防保健有良好疗效,医生可指导患者及家属刮痧,值得临床推广[22]。
3.2刺络放血
廖咏枝[23]在病灶结筋点处用微针刀刺入,配合患者上肢外旋、上抬动作进行切割分拨,操作后立即出针,出针后不进行止血操作,使血液自然流出,出血量达几滴即可,如不出血,可轻轻按压出血2~3滴为度,以达“通其经脉,调和气血”之功。3~4处/次,隔日1次,2周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96.60%。
3.3拔罐
竹罐疗法将祖国医学之中药、拔罐、热熨疗法相结合,蔡月虹等[24]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中药配伍后**竹罐,使药力渗透入罐体内,选穴以阿是穴和手三阳经脉穴位为主,将**后的竹罐吸附于肢体表面,留罐10~15 min。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2周后患者各项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好转。在罐的材质方面,玻璃罐较竹罐易清洁,较抽气罐有温热效应优势,留罐大多在5~15 min,联合刺络放血时大多采用闪火罐法,拔罐疗法安全、操作简便、易普及,值得临床推广,但也存在弊端:结合刺络放血法时,出血量没有明确规定,留罐时间是否要随出血量调整,因皮肤损伤不能连续治疗时是否会影响疗效等问题还缺乏一定的临床研究[25]。
4小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物理康复疗法结合抗炎镇痛药物为主,停止药物干预后病情往往反复或加重,难以达到预期,且物理疗法存在治疗周期长、见效慢、设备成本高无法普及、效果不明显等弊端,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较大,适用性低且价格高、术后护理过程繁琐。SHS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病因病机、症状和诊疗思路的相似性,不同学者把本病归于诸多疾病范畴:有学者认为本病基本病机可归结为气滞血瘀,痰阻脉络,故归结为祖国医学之“痹症”。由于出现肩关节的肿胀疼痛,故归结为“肩痹”。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中风后多种病理产物交结而发病。SHS初期症状为疼痛和水肿,日久发展为关节肌肉的实质性病变,故也有学者将其归为“痿证”“痉病”范畴[26]。总体看来,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平衡失调,体内气血逆乱,上逆于脑导致猝然昏仆、意识不清;气机不畅则无法推动水液运行,以“痰”“湿”“瘀”为主的病理产物聚集于肢体,则患者肢体局部疼痛、肿胀、发绀、形成血栓。气虚、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血瘀则津液运行不畅,溢出脉外;气虚则鼓动无力,水液停滞聚集成湿,不通则痛,引发水肿、疼痛。上述症状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或久病卧床,活动量大幅减少,肢体活动量不足,日久肌肉萎废不用,发为“痿证”[27]。
患者在卒中发病早期常认为是脑卒中并发的肢体活动不利,患侧肢体感觉障碍也易使患者未能及时意识到疼痛和水肿,若忽略本病未予重视则易发展为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提高致残率,故早期发现本病对后续的康复意义重大[28]。中医疗法相对安全,成本较低,减少了口服药物所致的肝肾功能损害。疗法丰富,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选择联合疗法,效果更佳。就目前所总结的诸多治疗方法来看,应用中药方面,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方剂组成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理气化痰为原则,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黄芪、虫类药等。温热疗法应用较多,中药热熨、蜡封、火针、灸法等利用温热效应祛除浊邪在SHS发病初期疗效更佳,若发病时间较长,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在中药汤剂、体针选穴方便更注重根据五脏病变辨证论治。中医在临床研究上仍存在诸多问题:(1)针灸疗法在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操作流程的可行性,如在选穴后,若无法充分暴露选穴部位,如何指导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2)不同的留针时间、针刺深度是否会影响该针刺方法的疗效。(3)特色针法的行针手法对医生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无法普及。(4)火针等温热疗法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易增加痛感,患者是否接受。(5)缺乏针对SHS的中医分型,多依据病因病机的推测或直接根据中风病的证型进行治疗。(6)缺少对对应本病Ⅰ~Ⅲ期每一期的针对性疗法。(7)一些联合疗法项目过多,造成患者的时间成本和治疗费用提高,应追求治疗方法质的改变而非量的积累。(8)近年来其他特色针法如掀针、眼针等疗法在治疗中风病诸多后遗症方面效果显著,研究较多,但应用于SHS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以上不足皆可作为未来切入点,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峥尧.红花化瘀汤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127-129.
[2]方鸽,曾晖.黄芪养筋汤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6):1121-1123.
[3]徐子涵,王海荣.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关节围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61-64.
[4]肖彬新,王玫,谢晓华.四黄水蜜外敷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肿胀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158-161.
[5]杨海冰,彭华丽,崔悦英.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9,11(5):376-379.
[6]张明明,郝娜,李玉玲,等.桑桂双枝方湿敷配合蜡疗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22,42(5):566-569.
[7]郑晓彤.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8]郑毅,于永慧,方凡夫.腕踝针疗法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4):631-633.
[9]李瑞青,王艺莹,梅紧紧,等.腕踝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2,42(7):721-725.
[10]徐军,黄移生,陈敏,等.腕踝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4):97-99.
[11]江婉明,汤韵梅,严嘉敏.腕踝针联合五子散热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及疼痛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4):172-173.
[12]王淑荣,刘跟莉.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4):37-40.
[13]曹丽娟,谭琰,周炜,等.套针循经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分析[J].针刺研究,2020,45(8):657-661,666.
[14]蔡耐心,毛小良,方倩,等.筋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23,58(4):279-280.
[15]吴丹丹,李丽霞.李丽霞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9):968-971.
[16]黄心熳,何丽欣,黄冲,等.“滋水涵木”针刺法电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5):1097-1103.
[17]邵斌,王建斌,金星,等.“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气虚证3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4):82-87.
[18]邹治宏,武煜磊,卢坚,等.白虎摇头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对疼痛、上肢**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2):19-25.
[19]李慧惠,王颖,计海生,等.青龙摆尾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159-163.
[20]张弓.醒脑开窍法针刺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3):472-474.
[21]刘跟莉,师帅,刘亚,等.温通刮痧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6):1186-1190.
[22]刘跟莉,郭宏伟,李晓宁,等.刮痧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4):467-472.
[23]廖咏枝.经筋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24]蔡月虹,许瑶瑶,何丽慧.中药竹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22,31(1):48-49.
[25]张斯雅,吴雅超,李里,等.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5):127-131.
[26]宋立公,徐金辉.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回顾与思考[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4):5-7.
[27]吴兢,蔺文虎,孙立满,等.静脉血管流速与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9):3190-3193.
[28]王国军,白瑞,雷海军.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研究[J/OL].辽宁中医杂志,2023(1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