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论文

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论文

6

2024-06-15 13:59: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分析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s-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摘要】目的:分析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s-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吲哚布芬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

  【关键词】吲哚布芬;氯吡格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性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dobufen 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mbin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ZHENG Shuo,XU Lian,ZHAO Chuying,LIU Zhu,TANG Xiaor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4,22(7):50-53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dobufen 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mbin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Method:Sixt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mbin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dmitted to 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April 2023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Indobufen.The clinical efficacy,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29/30),which was higher than 76.67%(23/30)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procalcitonin(PC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7%(2/30),which was lower than 26.67%(8/30)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lopidogrel,Indobufen has good efficacy in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mbin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has better safety.

  [Key words]Indobufen Clopidogre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Safety

  First-author's address: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Chaozhou 521000,China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而严重的疾病,该病主要由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组成[1]。血管病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发病机制中,危险因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的病理性重构,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破裂和侵蚀,最终引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血管栓塞的发生[2]。除了心脑血管病变本身,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是治疗该病的主要目标之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片等[3]。有资料显示,经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4]。然而,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风险,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在严重情况下,阿司匹林不耐受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并引发其他器官的出血。氯吡格雷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5]。吲哚布芬具有选择性和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独特的优势[6]。为探究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005XpTbZly1hp2ybulh3mj30u00u0mzt.jpg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资料完整;(3)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肾、肝等脏器疾病;(2)存在血液系统疾病;(3)对所选药品过敏;(4)存在传染性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1.05±3.36)岁。观察组中,女11例,男19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2.56±3.0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按C16H16ClNO2S计)]75 mg,口服,1次/d。观察组患者予以吲哚布芬(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311,规格:0.2 g)100 mg,口服,2次/d。两组患者除使用氯吡格雷和吲哚布芬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外,均接受心脑血管常规治疗。(1)休息和饮食控制:通过休息帮助患者减轻身体负担,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的代谢需求,促进心脑血管的恢复和修复。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控制体重、血脂、血糖等指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2)必要的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降压治疗、降糖治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降压治疗通过药物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降糖治疗,通过药物或其他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3)营养心肌和营养脑细胞:为了提供心肌和脑细胞所需的充足营养,促进其修复和恢复功能,包括饮食调整、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心脑血管系统的需求。(4)缓解心绞痛发作时的症状: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供应,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干预6个月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不良反应情况。(1)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5%;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根据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为18%~45%;无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根据NIHSS评分,降低幅度<1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炎症因子。选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并将其静置后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将上清液分离并存放在-20℃冰箱中待检。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使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所使用仪器为法国生物梅里埃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消化道出血、皮疹、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2.2两组干预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干预前,两组hs-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s-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3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甚至危及生命[7-8]。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抗血小板药物是常见的治疗选择,但部分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其同时会影响胃黏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因此,需要选择安全性佳的药物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属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受体上的P2Y12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凝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9]。吲哚布芬是一种选择性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常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扩张,以减轻疼痛[10]。其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断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3.1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有研究表明,通过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吲哚布芬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11]。本研究通过分别予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吲哚布芬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分析原因为吲哚布芬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来预防血栓性事件。氯吡格雷则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抑制ADP受体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活化来防止血小板聚集。吲哚布芬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该药对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可减少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出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12]。

  3.2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炎症因子情况

  hs-CRP浓度的测量结果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标志物,用于评估机体的炎症状态。PCT是一种炎症介质,也是一种细胞因子,广泛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两组hs-CRP、PC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吲哚布芬可有效减轻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原因为吲哚布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更强的抗炎作用。(1)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2)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通过调节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减轻炎症状况。(3)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提高它们对炎症的清除和调节作用,从而加速炎症的消退和恢复过程。

  3.3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予以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吲哚布芬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分析原因是吲哚布芬具有多种靶点和作用途径,能更全面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吲哚布芬是可逆的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作用可在停药后迅速恢复,减少了出血风险[13]。吲哚布芬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其是一种催化血栓素(TXA2)合成的关键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断TXA2的合成,减少了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另外,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1(PDE-1)的活性来减少TXA2的生成,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吲哚布芬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YANG R,WANG M,DONG Q,et al.Transcranial Doppler versus CT angiography:a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ischa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OL].Clinical Radiology,2023,78(4):e350-e357.

  [2]刘辉,樊凡,杨翠,等.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后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3):332-334.

  [3]朱云珊,赵紫楠,张亚同,等.吲哚布芬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医药,2023,18(1):26-32.

  [4]刘岩,李斯琪,刘兵,等.吲哚布芬在阿司匹林不耐受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23,51(1):36-39,43.

  [5]裴小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分别及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3933-3935.

  [6]朱平华,张愉涵,别峰伟,等.吲哚布芬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23,38(2):156-160.

  [7]贾丽娇,王雨,孙炎,等.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22,23(5):332-336.

  [8]王恩浩,李蜜蜜,梁小婷,等.心包脂肪在缺血性心脏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4):616-622.

  [9]马福兴,张海林,孔传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河北医药,2020,42(21):3290-3292,3296.

  [10]白辰,李京倖,于洋,等.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5):466-470.

  [11]芮淑红,王晨芳,李云贺,等.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2):1551-1555.

  [12]刘芳,王建文.吲哚布芬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3):1724-1727.

  [13]吕常智,杨闯,徐万林.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12):1493-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