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

2024-06-13 11:41:2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常常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合并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病情复杂。目前,临床上采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CAG,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症状。本文综述CAG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希望对该病在临床诊治上有所帮助。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常常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合并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病情复杂。目前,临床上采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CAG,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症状。本文综述CAG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希望对该病在临床诊治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辨证;综述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ANG Zewen,ZHAO Yiran,WANG Zhenqi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4,22(8):156-159
[Abstract]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is a common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and it often occurs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um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health of patients.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not completely clear,and the disease is complicated.At present,the clinic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and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treat CAG,it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to a certain ext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AG,hoping to help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G.
[Key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reatment Dialectic Review
First-author's address: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率不断上升,由于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CAG病因病机复发多变,存在癌变的风险[2]。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腺体的萎缩[3]。且常常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合并出现[4]。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且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病情复杂,对于CAG的防治就显得极其重要[5]。
1 CAG西医概述
1.1病因
2019年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分册表明,现阶段对CAG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然而学者们普遍认为,CAG的发病主要是炎症引起,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一些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CAG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全世界人群感染率大约为50%,是第一类的致癌物质。此外,DNA甲基化与相关基因的变异也是CAG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6]。除这些特征性病因之外,饮食习惯改变、生活压力增大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可能是CAG的发病原因[7]。
1.2诊断
目前,CAG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胃镜检查显示亚甲蓝染色阳性,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显示胃黏膜异质性增生,包括细胞异型性、结构紊乱和异常分化三大类型,也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三种程度。
1.3治疗
1.3.1一般治疗除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可以从患者心理因素,生活规律及个人生活方式方面等加以干预,比如加强心理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加强锻炼等。王浩娟等[8]将知信行(KAP)健康宣教应用于CAG患者,发现其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健康认知水平,有利于疾病转归,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3.2内镜下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CAG最有效的微创方法之一。它可以在内窥镜下完全切除病灶,对有溃疡、瘢痕、不规则和大面积的病灶,最高可达96%,减少复发率[9]。周菲菲[10]研究发现,ESD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且在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但目前对于ESD治疗CAG的适应证仍存在争议,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对ESD的适应证有所不同,因此CAG中ESD的结果和并发症也有所不同,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11]。
1.3.3药物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进行抗感染治疗,三联或四联疗法常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但中国抗生素使用率非常高,使得人们对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因此复发率也非常高,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挑战。有研究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上外源性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预后更好[12]。另有研究显示,含铋剂四联疗法中加用益生菌可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一直是研究的主流,但选择适当的益生菌制剂、用量和服药时间长短仍需在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13]。除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外,针对CAG的特异性症状如“胃胀、食欲减退”等,可选用胃黏膜保护药,促进胃肠动力药等进行辅助治疗,缓解症状。易艳容等[14]应用莫沙必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CAG,发现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在症状评分,炎症因子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说明莫沙必利联合瑞巴派特可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胃肠功能,且安全性更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此外,临床上也在开始逐渐应用复方制剂来治疗CAG,周庆才[15]应用复方铝酸泌联合莫沙比利治疗CAG,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胃蛋白酶原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发现复方铝酸泌联合莫沙比利治疗CAG对比于单用莫沙比利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保护受损细胞,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西医对于CAG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耐药性的存在,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仍是未来的一大难题;其他药物如复方制剂等对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其他治疗手段如一般治疗,手术治疗等,因其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或存在并发症等原因,并不作为首选推荐。因此,药物治疗是治疗CAG的主要手段。
2 CAG中医概述
2.1病因病机
根据CAG的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于“胃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情志因素,饮食失节,外邪侵犯等都会使脾胃运化不利,气机失衡,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游绍伟等[16]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提出了“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田琳等[17]认为CAG多由脾胃亏虚引起,或兼夹痰瘀、或兼有肝郁、或并见湿热,其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
2.2辨证分型
中医对于CAG并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张继泽教授将CAG辨证分为中虚胃寒、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和气滞血瘀四种证型[18]。杨旭娟[19]将CAG辨证分为肝胃气滞、热毒内陷、食滞中焦、瘀血内阻、中气虚弱、胃阴不足六个证型,且中医治疗组效果要好于西医常规治疗组。李莉等[20]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是CAG的主要证型,另有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和胃络瘀血证。由此可见CAG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病。
2.3中医治疗
2.3.1经典方剂治疗许多的经典方剂经实践证明在治疗CAG上效果显著而确切。褚雪菲等[21]治疗经中医辨证为胃阴不足证的CAG患者110例,对照组口服养胃舒胶囊,治疗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92%,高于对照组的79.62%,差异显著(P<0.05)。葛艳杰等[22]治疗辩证为脾胃虚弱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CAG患者105例,对照组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CAG可缓解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可靠。刘倩[23]将半夏泻心汤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方剂经临床证明疗效确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选方治疗更能体现中医特色及优势,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上,兼夹证型较为常见,因此,对于经典方剂的加减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2.3.2自拟处方治疗CAG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单纯有临床症状,并未进行相关检查,因此,许多医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自拟方剂来治疗,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颜艳阳[24]将70例CAG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阿莫西林+果胶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益胃汤,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且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院博[25]将80例CAG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观察组应用自拟胃平汤治疗,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P<0.05),且治疗后,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井贵平等[26]治疗98例CAG患者,对照组应用养胃舒胶囊治疗,观察组应用自拟化浊解毒汤加减治疗,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自拟方剂相比于经典方剂,在用法用量上更为灵活,更能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医者经验及临床试验等限制,具体疗效还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证明。
2.3.3其他疗法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张丰毅[27]将64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各32例。埋线组应用中医埋线疗法,西药组给予叶酸片口服。治疗后发现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54%,大于西药组的70.00%(P<0.05),说明埋线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陆晖[28]将60例脾胃虚寒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参照组服用香砂养胃丸,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参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何婧等[29]将80例CAG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艾条灸治疗,试验组采用无烟灸条隔姜灸治疗,经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大于对照组的45.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中医症候积分与血清学指标等方面,试验组均好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除自拟处方与经典方剂等治疗之外,还有许多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成药和其他外治法等,虽能体现中医的诊疗效果,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有研究显示,近20年来应用针灸来治疗CAG患者的文献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使用针灸疗法来干预CAG,但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价、试验方案等诸多方面仍需要统一与完善[30]。中成药的制作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但其药味,剂量相对固定,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因此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但因其服用方便,虽有局限性,但更能使患者接受。
3小结
目前来看,CAG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如何避免复发仍是一大难题。除药物治疗外,对于CAG患者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及心理因素的管理对于减轻症状也有帮助。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对于保护胃黏膜,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也有积极意义,并有相关文献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CAG效果确切,但由于医者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具体疗效仍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明。
综上所述,未来对于CAG的治疗需要合理利用中医特色与西医资源,互相补充,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对于疾病的诊疗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虹霞,刘伏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J].医学信息,2022,35(11):29-32.
[2]房静远,陈萦晅,高琴琰.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预警、早诊与预防[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3):145-148.
[3]张芳姣,吴雄鹰,张瑜平.温中健脾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3):486-487.
[4]张秀娟.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5]李会华,吕书勤.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0,38(5):85-87.
[6]温艳东,姜艾利,马唯,等.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9,25(13):57-60.
[7]宋子涵,徐欣宁,李昆临,等.胃癌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5):509-511.
[8]王浩娟,李强.KAP健康宣教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7):60-62.
[9]翟宇淼,李修岭,李晓芳,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对比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19(4):37-39.
[10]周菲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J].名医,2022(12):90-92.
[11]魏道祥.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27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73-674.
[12]汤茵,钟碧莹,林江英.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1):21-24.
[13]徐克冬.益生菌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21.
[14]易艳容,彭雄群,曾亚.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临床症状与炎性反应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4):76-79.
[15]周庆才.莫沙比利联合复方铝酸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70-171.
[16]游绍伟,詹亚梅,王文素,等.基于“脾虚宛滞”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与防治思路[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1):188-195.
[17]田琳,陈琴,黄铭涵,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虚证”证候的辨治思路[J/OL].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4[2022-10-14].
[18]孙军,陈四清.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J].基层中医药,2023,2(2):1-4.
[19]杨旭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3):160-161.
[20]李莉,朱蕾蕾,孙祝美,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6):20-23.
[21]褚雪菲,刘道龙,韩广明.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8):107-112.
[22]葛艳杰,张帅.补中益气汤对脾胃虚弱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5):11-12.
[23]刘倩.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20):3736-3738.
[24]颜艳阳.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1):14-16.
[25]院博.自拟胃平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2):273-275.
[26]井贵平,刘晓棠,徐志雄.自拟化浊解毒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血清TLR4、IL-4、TNF-α水平变化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3):98-101.
[27]张丰毅.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28]陆晖.三九胃泰颗粒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167-169.
[29]何婧,李璟,顾沐恩,等.不同灸材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22,43(6):797-800.
[30]李琪,吴梦蝶,吴焕淦,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8):1563-1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