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对结肠癌患者的影响论文

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对结肠癌患者的影响论文

13

2024-06-12 11:42: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对结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希望水平(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的变化及患者应对疾病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对结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希望水平(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的变化及患者应对疾病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SC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展望、积极性、信念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功能、症状、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干预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赋能模式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能有效提升结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其应对疾病的方式。

  【关键词】赋能模式;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结肠癌;心理弹性;希望水平

  Impact of Emotional and Stress Inter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Model on Colon Cancer Patients/MA Xiangli,JILing,DING Wenwe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4,22(6):72-76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and stress inter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model on colon cancer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undergoing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Nanto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while the study group implemented emotional and stress inter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model.The changes of mental resilience scale[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hope level(Chinese version of Herth hope scale),quality of life[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QLQ-C30)]and patients'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CD-RISC in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outlook,motivation and belief in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function,symptoms and health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positive coping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negative coping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emotional and stress inter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hope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and optimize their way of coping with the disease.

  [Key words]Empowerment model Emotional and stress intervention strategy Colon cance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ope levels

  First-author's address:Nanto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Nantong 226000,China

  结肠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法的多样化,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期虽有所延长,但其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2]。其中,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在结肠癌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应对疾病的策略[3]。传统医疗干预多聚焦于疾病的生物医学治疗,而在心理支持和情感需求方面则相对欠缺。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赋能模式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为结肠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心理支持方式。赋能模式的核心在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控制感,激励他们内在的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和情感挑战[4]。本研究聚焦于基于赋能模式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探讨如何有效提升结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探索这种干预方式如何在结肠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倡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3月—2023年2月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结直肠癌诊疗中关于结肠癌诊断标准[5];经本院病理学科确诊;预计生存期>6个月;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理或精神障碍;存在认知或无法沟通问题;伴有严重的脏器功能疾病或恶性肿瘤;中途转院。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1.63±4.92)岁;病程7~39个月,平均病程(12.46±4.17)个月;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7例,Ⅲ期12例;婚姻情况:已婚24例,离异9例,其他6例;吸烟史13例;饮酒史21例。观察组男31例,女8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9.27±4.62)岁;病程7~39个月,平均病程(12.46±5.17)个月;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2例,Ⅲ期9例;婚姻情况:已婚22例,离异11例,其他6例;吸烟史16例;饮酒史17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化疗过程说明、化疗相关副作用的管理,特别关注胃肠道状况。提供化疗后的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此外,针对化疗引起的不适,提供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初始评估与个性化计划制定:由医护人员组成干预小组,其中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的负责人,负责统筹规划整个流程,确保各项活动有效实施;由专科医生参与制定和审核干预计划,同时,参与利用标准化心理评估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确保心理干预与治疗相协调[6];其余包括主管护士和专科护士在内,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并监测患者在化疗期间的身体和情绪状况。此外,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商讨,制定个性化的情感支持和压力管理计划,包括每周心理咨询和日常自我放松练习。(2)情感支持与压力管理教育:由专科护士和主管护士组织教育活动,重点在于教授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原则,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此外,通过正念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放松技巧的实践指导,为患者减轻化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并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家庭作业,让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巩固这些技能。(3)自我效能的强化: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与患者进行的一对一会话,鼓励他们分享治疗经历和感受。通过这些会话,引导患者识别并庆祝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小成就,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帮助患者提高对治疗过程参与的积极性。(4)情感表达与处理:由专科护士组织小组会议,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情感和经历。在这些会议中,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和小组讨论,让患者学习如何有效地识别、管理情绪,并学习如何与家人进行健康的情感交流。(5)目标设定与积极参与:医护团队会和患者及家属紧密协作,共同制定以提高生活品质和有效控制化疗副作用的实际康复为目标。通过持续地回顾会议和进度评估,团队会密切监控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且,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医护团队会不断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自己的康复计划中。(6)持续跟踪与调整:由主管护士定期利用SAS评分和SD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情绪和压力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包括调整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次数、改进应对技巧训练或更新治疗方案。同时,鼓励患者在家属协助下通过日记记录或视频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完成治疗任务和练习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患者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增强对治疗效果的信心。(7)定期主题干预:团队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主题,覆盖从“相知相识”到“评价与巩固”的整个干预过程。每周,团队和患者会集中讨论一个特定主题。在“相知相识”阶段,医护人员致力于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并向患者介绍整个干预项目的意义及其对治疗的潜在影响。接下来通过“情感表达”“激发内在动机”“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情绪应对”和“实施计划——情绪接纳”这些阶段,逐步引导患者深入理解自己的情感,增强治疗的内在动力,并帮助他们设定和执行具体的康复目标。每次主题会议将持续1 h,干预至患者出院,期间会根据患者的治疗和检查安排灵活调整会议时间。(8)团体干预和个体化关注:当患者人数达到5人时,团队会组织集体会议。通过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经验分享,让其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和成长,并且确保他们的个人需求和问题得到充分关注和解答,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化疗期间的心理挑战。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心理弹性: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能力(8个条目)、勇气(4个条目)、应对(10个条目)、适应(3个条目)4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共计0~10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心理弹性越好[7]。(2)希望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中文版希望水平Herth希望量表(HHS)进行评估,HHS评分包括展望(4个条目)、积极性(4个条目)、信念感(4个条目)3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共计48分,分值越高患者希望水平越高[8]。(3)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功能(15个条目)、症状(13个条目)、健康状况(2个条目)3个维度,其中功能和症状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共计112分,健康状况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共计14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9]。(4)应对方式: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简易版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积极应对(12个条目)、消极应对(8个条目)2个方面,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其中,积极应对共计0~36分,消极应对共计0~24分,分值越高则患者选择该应对方式的倾向越重[1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如心理弹性、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CD-RISC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D-RISC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2.2两组干预前后希望水平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HH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展望、积极性、信念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QLQ-C30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功能、症状、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干预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2.4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前,两组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结肠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挑战,这显著影响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11]。尽管肿瘤治疗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传统治疗方法仍主要聚焦于生物医学干预,对心理支持关注不足[12]。此外,患者内在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心理干预研究中较为欠缺[13]。因此,开发和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尤其是提升结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对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引入的基于赋能模式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专注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内在力量,有效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挑战。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方法,在结肠癌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途径。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能力、勇气、应对、适应的心理弹性提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源于赋能模式下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强调了患者内在动力和自我效能的提升,与传统的以症状管理为主的常规护理方法形成鲜明对比。赋能模式通过促进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过程,增强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心理弹性[14-15]。同样在希望水平方面,研究组患者在展望、积极性和信念感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归因于赋能干预策略中的目标设定和个性化教育,这些策略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未来,与戴凯茜等[16]文献中提到关于赋能模式促进患者心理正向发展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定期主题干预和团体支持,患者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情感,并从中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从而提升了其希望水平。本研究中,关于生活质量的提升,研究组在功能、症状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得益于赋能模式下的综合干预,不仅包括身体症状的管理,也包括心理支持和社交互动的增强。此外,持续跟踪与调整策略确保了干预的个性化和及时性,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整体康复体验[17-18]。最后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赋能模式下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的研究组,在应对方式方面的积极应对性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一发现与近年来类似研究结果相符[19-20],表明赋能模式下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积极应对策略。这可能源于干预中对自我效能和情感处理的强调,使患者在面对治疗和生活挑战时更加积极主动。

  综上所述,基于赋能模式的情感与压力干预策略显著提升了结肠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玉洁,郑玉琳,刘时娟.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老年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POCD风险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5):118-121.

  [2]龚阳,陈淑瑜,刘萍,等.叙事护理对结肠癌手术患者机体康复、心理韧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OL].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21,13(1):70-74.

  [3]张小英,车云琼.罗森塔尔效应干预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负面情绪、自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6):533-536.

  [4]程雯,孟金玉,王保红,等.家属赋能模式联合支持心理干预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98-100.

  [5]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0):709-719.

  [6]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7]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8]王艳华.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症病人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0-21.

  [9]黄子寅,培尔顿·米吉提,凯比努尔·艾尔肯.EORTC QLQ-C30量表汇总评分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验证[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16):1171-1176.

  [10]方菁,王雅婷,肖水源,等.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5):905-909.

  [11]闫晓峦,王崑,包全,等.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0,26(7):508-513.

  [12]邹俭妹,方艳霞,李娜,等.心理弹性训练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2):122-124.

  [13]金秀琴.心理疗法对结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血清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4665-4666.

  [14]王娟,葛向华,姜南苑.赋能教育模式结合人文关怀护理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4):64-67.

  [15]杨国艺,王泠,李硕.结直肠癌造口病人心理弹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0,34(12):2175-2178.

  [16]戴凯茜,周如聪,杨晓清.赋能心理护理模式联合希望理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1):4389-4393.

  [17]陈永侠,白茹,陈娜,等.延续性护理对结肠癌根治术病人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41-1544.

  [18]王春雪.双轨互动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自我保健、沟通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3411-3415.

  [19]罗吉敏,黄娥.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护理模式对结肠癌术后不良情绪、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1):3892-3895.

  [20]王素琴,徐娟,王丽华.同伴支持教育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9):142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