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清单式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论文

2024-06-05 14:19:5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分析全程清单式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清单式管理。比较两组术前(T0)、术中15 min(T1)、术中30 min(T2)、术毕即刻(T3)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T1、T2、T3,观察组心率(HR)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鼓膜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清单式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清单式管理。比较两组术前(T0)、术中15 min(T1)、术中30 min(T2)、术毕即刻(T3)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T1、T2、T3,观察组心率(HR)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鼓膜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9.61±20.3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92.41±22.18)mL,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4,P=0.508)。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清单式管理能够降低膝关节置换术低体温发生率,提升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全程清单式管理,膝关节置换术,术中低体温,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是用于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手术确切,但存在一些潜在手术风险,比如,术中低体温,这可能与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术中输注液体或冲洗液体应用量较大、温度较低,手术繁杂,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身体大面积在低温中暴露等因素有关[1-2]。膝关节置换术操作强度大,且手术室温度较低,容易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术中低体温,主要是指在手术期间患者核心温度非计划低于36℃,不仅能够影响患者代谢、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出血风险,还可提高感染及术后寒战风险,增加术后不适感,威胁患者手术安全[3-4]。常规护理措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预防术中低体温,但在系统性、规范性及可重复操作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改进[5-6]。全程清单式管理是一种项目管理方法,通过建立详细清单,确保项目内的诸多阶段或步骤均能被有效计划、实施或者监控,有助于提升组织工作效率、透明度及质量。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将全程清单式管理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膝关节置换术指征;(2)单侧手术;(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Ⅱ级;(4)年龄50~80岁。排除标准:(1)感染性疾病史;(2)肝肾功能严重不全;(3)恶性肿瘤。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6.46±11.60)岁;体重46~87 kg,平均体重(66.54±10.75);病变位置:左膝23例,右膝28例。观察组:男19例,女32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57.41±12.58)岁;体重45~80 kg,平均体重(65.91±11.17);病变位置:左膝25例,右膝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术前:①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手术相关知识、膝关节功能锻炼相关内容,安抚患者不良情绪;②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饮,术前常规输入晶状液500 mL用于扩容。(2)术中:①椎管内麻醉,常规液体管理,手术室内温度21~25℃、湿度30%~60%,使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术中输注液体、输入血液及冲洗液均预先加温;②截骨前经止血带控制出血。(3)术后: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遵医嘱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②术后6 h禁食禁饮,术后24 h改为半流质饮食,术后48 h可采用正常饮食;③术后6 h被动下肢运动,术后24 h主动运动,屈伸膝关节,术后48 h,指导患者借助助行器下床逐步活动;④药物指导,术后12 h,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至出院当日,口服抗凝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清单式管理。(1)建立护理管理小组,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人,负责居中统筹、协调工作;麻醉医生及外科医生各1人负责提供医疗意见、研究设计意见;临床工作≥10年、手术室工作≥5年的护理人员2人负责清单制定、细节落实、护理工作质控;临床工作≥5年、手术室工作≥2年护理人员2人负责收集资料及检索文献;其余护理人员负责具体护理工作。(2)制定并完善低体温全程预防清单:①在中国知网及Pubmed等数据库内筛选出与“低体温”“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等关键词有关的文献,与本科室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全程低体温预防清单初稿。②由骨科主任1人、麻醉科主任1人、外科主任1人、手术室副主任护师2人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对清单初稿进行审修、并提出修改意见。③护理小组根据专家团队提出的审修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初稿,制定最终版本清单。(3)实施全程清单式管理前2周,科室内安排针对清单内容的培训,每周4次培训,每次培训40 min/次,培训后开展考核,百分制,考核成绩≥95分为考核合格。(4)待患者进入手术室,按照清单内容逐条执行预防低体温措施,若某项措施未完成,则由护理人员在清单上该项后写明原因,或者选择替代方法;手术完成后,由巡回护士负责在执行者上签名。(5)由组长负责每日在清晨9:00—10:00监督前1日清单落实情况,确保护理环节能够获得有效执行,且不定期抽检,验证清单项目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6)每月最后1个周五下午14:00—15:00召开例会,由护理管理人员共同讨论清单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持续改进护理方案,确保预防清单符合最新临床实践指南或共识;将低体温清单管理纳入本科质控会议,以此进行常规化管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术前(T0)、术中15 min(T1)、术中30 min(T2)、术毕即刻(T3)生命体征。包括鼓膜体温、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
1.3.2术中出血量统计
两组术中出血量。将术中出血量设为A值,吸引瓶内的血量设为B值,沾血纱布重量设为C值,纱布重量设为D值,A值=B值+(C值-D值)/1.05。
1.3.3并发症统计
两组并发症。包括术中低体温、切口感染、术中出血、深静脉血栓。术中体温出现1次低于36℃,计为低体温。
1.3.4护理满意度统计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项包括不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总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T1、T2、T3,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MAP、鼓膜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9.61±20.3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92.41±22.18)mL,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4,P=0.508)。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与体液系统达成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以确保机体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范围内,其生理过程主要涉及新陈代谢、机体运动、血液循环等。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温湿度及风速等环境因素,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比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体内激素分泌[7-9]。很多手术患者经全身麻醉后,因麻醉药物能够对中枢体温调节中心发挥抑制作用,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体温下降、寒战、术中低体温等情况,这增加患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10-12]。目前,在临床上针对低体温已有一定应对措施,比如保温毯、覆盖手术被、加热器等,或预先加热需输注的药液或血液、冲洗用的生理盐水等,手术室内调整合适的温湿度等[13-15]。虽然保温措施较多,但仍存在措施统一管理问题、培训不足问题及执行不到位等,这些可导致保温措施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保温效果,从而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发生[16-17]。
全程清单式管理是可用于工程项目、软件开发及活动策划等领域的管理方法,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制定详细计划,设定截止日期,分配相应的负责人及资源,明确其工作职责与职能范围,有助于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团队有效沟通及协作,避免工作延误;(2)任务清单,创建详细工作清单,列举出所有需完成的工作,确保工作无遗漏;(3)监控及更新,监控项目进展,对比项目实际进展及计划,及时更新项目清单及时间表,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措施;(4)风险管理,识别潜在风险及问题,制定应对计划,有助于在过程中追踪及管理相应风险;(5)质量控制,重点强调工作质量,保障所执行的任务及阶段均符合预定标准及要求。本次研究中,T1、T2、T3,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MAP、鼓膜体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更高。将全程清单式管理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通过建立管理小组,能够明确责任,制定清单能够明确不同环节需执行的具体措施,实施培训能够提升对清单的理解,提升操作的熟练度,而术中执行、监控护理质量及定期召开会议,能够确保护理措施逐条执行,持续改进护理措施,确保低体温预防措施全面性、系统性及标准化,提升手术的安全性[18-20]。
综上所述,全程清单式管理能够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性,减少低体温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为术后康复质量提供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海英,张丽丽,陈金娇,等.多学科协作下加速康复外科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3):192-197.
[2]孙湘雨,徐园,杨旭,等.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3):2877-2883.
[3]王和,唐月琴,林春霞,等.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专案管理对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5):758-761.
[4]刘晓辉,王海燕,夏京花,等.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预防措施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229-235.
[5]田凡立,张新梅,王洁,等.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22,37(22):57-60.
[6]方丹灵,田梅梅,鲍园园,等.不同保温装置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3):251-254.
[7]金国萍,冯静怡,黄瑾瑾,等.改良Aldrete量表和Steward量表用于评估接受麻醉胃肠镜检查儿童复苏效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7):1288-1293.
[8]俞快,张现成,刘浩.全身麻醉下个体化病人体温调节反应的计算机仿真[J].医用生物力学,2020,35(2):163-170.
[9]潘梦娇,卢业虎,王敏.基于四节点体温调节模型的睡眠系统舒适性预测[J].纺织学报,2021,42(9):150-155.
[10]刘梅,齐磊,吴润梅.术中适时调温策略对膝关节清理术患者影响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3):353-356.
[11]柯稳,高兴莲,余文静,等.成人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及检验[J].护理学杂志,2022,37(18):43-46.
[12]李丽,颜艳,房馨,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4):463-468.
[13]余文静,高兴莲,柯稳,等.基于循证构建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J].护理学杂志,2022,37(15):49-52.
[14]方敏,高兴莲,柯稳,等.腹部消化系统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3,30(20):58-63.
[15]柯稳,高兴莲,余文静.成人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预测工具和风险因素深度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2):2066-2071.
[16]周羽,卢秀英,雷铖,等.强制空气加温与碳纤维电阻加温对成人围手术期低体温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4):563-569.
[17]史卓颖,张海伟,杜祥飞.全身麻醉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预测模型的建立[J].护理研究,2021,35(2):246-249.
[18]胡皓琳,邱云.充气式保温毯下肢大血管复温对乳腺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2):1740-1745.
[19]普鹰,张莹,汤佳骏,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9):1308-1312.
[20]刘燕梅,李莲英,李雪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5):440-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