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论文

2024-05-24 11:30:0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糖尿病是老年群体常见疾病,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引发胰岛素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进而出现蛋白质、糖、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同时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并发症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严重,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心绞痛,病死率高,使患者心理压力较大,生活质量下降。对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救治,并进行适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1]。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140例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2周并观察8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合并症发生率,并对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SA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合并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况,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合并症,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综合护理干预,老年,血糖,心理状况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老年群体常见疾病,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可引发胰岛素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进而出现蛋白质、糖、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同时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并发症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严重,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心绞痛,病死率高,使患者心理压力较大,生活质量下降。对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救治,并进行适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1]。常规护理虽可达到一定的辅助效果,但无法针对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实施护理。综合护理干预通过饮食、心理、康复锻炼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疾病痛苦造成的心理压力,促进疾病恢复。本研究旨在针对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140例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2]和《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3]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年龄≥60岁。排除标准:行为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心内膜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69.52±3.36)岁;糖尿病病程4~10年,平均糖尿病病程(7.74±1.26)年;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15 h,平均心肌梗死发病时间(7.28±2.79)h;梗死部位:前壁12例,前间壁13例,下壁16例,侧壁11例,复合壁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9.12±3.28)岁;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糖尿病病程(7.61±1.82)年;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14 h,平均心肌梗死发病时间(7.84±2.33)h;梗死部位:前壁16例,前间壁12例,下壁17例,侧壁13例,复合壁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糖尿病及心内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介绍病房环境、患者一般资料的评估,药物常规指导,日常基础护理,出院健康宣教指导等内容。干预2周并观察2周。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入院宣教,帮助患者快速熟悉病房环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内容(发病机制、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对疾病做到正确认知,了解接受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2)疾病护理。①早发现:当老年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时,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22,No.1 January,2024酶检测,给予患者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及卧床休息等护理措施。②对症处理:正确实施给药治疗措施,进行血糖监测,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患者因情绪紧张出现躁动不安,引起心肌梗死面积扩大或病情加重。③溶栓治疗后的护理。在患者溶栓治疗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寒战、皮疹等症状出现,出现异常情况症立即遵医嘱给予正确急救措施。(3)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病情变化、病程的延长出现负性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借助交流沟通的方式引导患者主动表达内心情感,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宣教焦虑、失眠、烦躁等负面情绪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等。(4)饮食、排泄护理。①饮食指导: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应注意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清淡、避免不规律进食或暴饮暴食,每日确定饮食总热量,多饮水,禁止饮酒。②排便指导:因患者卧床休息,胃肠道蠕动缓慢,容易造成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借助床上便器,另外每日为患者以顺时针的方式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为避免患者因腹胀或便秘,用力排便,心脏负荷较重,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必要时可给予口服缓泻剂或开塞露灌肠的方式缓解病情。(5)生活习惯护理。向患者讲解充足的睡眠可改善心脏超负荷并促进疾病恢复,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对饮酒抽烟的患者讲解烟、酒对糖尿病及心脏的危害,鼓励患者戒烟戒酒。(6)康复指导。适当的康复运动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促进心血管功能恢复。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心肺耐受性,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先在室内缓慢步行恢复腿部力量,并进行相应的呼吸训练,以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餐后1 h运动60~80 min为宜,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情况,调整其运动的强度及频率,以运动后感到稍有劳累、心率加快后,3~5 min不适症状恢复为每次运动量标准。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引发心脏负荷加重,加重心肌梗死。(7)社会支持系统。向家属详细讲解患者目前的病情,并与其积极沟通病情好转情况,讲解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4]。干预2周并观察8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相关内容,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干预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5%,胸痛、烦躁不安、恐惧、胸闷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T波及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干预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5%~85%,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T波变浅达到50%以上,ST段下降,但未恢复正常为有效;干预后患者未能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1-无效率。
干预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7 cm)取上清液,空腹血糖(FBG)的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使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餐后2 h,再次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依据上述检测方法检测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
干预前后前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进行评估,共分为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0~100分)、心绞痛稳定程度(0~100分)、疾病认知程度(0~100分)、心绞痛发作情况(0~100分)、患者满意度(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功能恢复越好[6]。
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个量表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焦虑及抑郁情绪越严重[7]。
比较两组合并症发生情况,发生率=(便秘+感染+低血糖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血清FBG、2 h PG、HbA1c水平等)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效果等)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清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FBG、2 h PG、HbA1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Q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SA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合并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类老年患者常见的慢性疾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容易导致心肌细胞应激性增强,引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程度,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8]。由于老年患者发病急促,病情较为严重且致死率高,常规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患者各项需求[9]。
饮食指导、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均为综合护理干预的范畴,患者入院后及时安抚其情绪,为其讲解疾病治疗、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同时指导患者坚持低钠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不暴饮暴食,根据病情在餐后适当的活动,促进血流加快,减少正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紊乱,恢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利于修复心肌梗死病灶,同时对于胰岛素抵抗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促进病情恢复[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处于更高水平,血清FBG、2 h PG、HbA1c水平明显处于更低水平,提示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调节其各项血糖指标水平,提升护理效果,与谷茜茜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糖尿病患者病程时间长,病情易反复,合并心肌梗死后因病情危重,需要长期卧床休息,部分患者因心功能发生衰竭,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焦虑、消积等负性情绪。综合护理干预通过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的内心需求及时借助心理疏导的方式以改善其不良情感,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治疗与干预方法,获得其对护理干预工作的配合,缓解各项负性情绪,进而使病情得到控制[12]。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SAQ各项评分明显处于更高水平,SAS评分、SDS评分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处于更低水平,提示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其各项负性情绪,降低合并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利于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张微微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况,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合并症,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益凤.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6):55-57.
[2]张新超,于学忠,陈凤英,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4):301-308.
[3]姜傥.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管理专家共识[J].临床检验杂志,2020,38(7):481-487.
[4]李兆,程功,关蕾,等.“五位一体”随访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1):96-100.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6]熊雅媛.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症状、情绪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4):176-177.
[7]郑磊磊,李惠春.常用焦虑及抑郁评估量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5):334-336.
[8]管强麟,乔家明,周玉杰.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2022,17(8):1145-1149.
[9]刘东辉,夏经钢.血糖综合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后干预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1):1292-1294.
[10]徐星.康复护理服务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1):178-181.
[11]谷茜茜,张晓艺,薛雅卓,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3):1-5.
[12]王辉.康复护理服务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7):173-175.
[13]张微微,肖喜娥.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184-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