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2024-05-24 11:26:22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重症疾病,具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多发于青年人群,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影响,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情感障碍、知觉功能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具体表现集中在幻听、妄想、记忆力差或幻觉等,且患病患者大多存在极为严重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幸福指数偏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危害身体健康[1]。
【摘要】目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幸福进取度、生活质量及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人际关系、困难克服、自我肯定、幸福感、学习成长、目标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理论,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重症疾病,具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多发于青年人群,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影响,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情感障碍、知觉功能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具体表现集中在幻听、妄想、记忆力差或幻觉等,且患病患者大多存在极为严重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幸福指数偏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危害身体健康[1]。现阶段,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以药物治疗为主,为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需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但传统护理干预下的护理效果相对不够理想,因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该种护理方式以提高患者幸福感、减轻症状表现、提高生活质量为首要护理目标,以此实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症康复,本次研究对2020年7月—2022年3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病症处于恢复阶段。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类疾病;合并传染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慢性疾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中男13例,女21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9岁,平均年龄(28.96±5.71)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5年,平均病程(2.36±0.81)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2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7岁,平均年龄(28.17±5.64)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6年,平均病程(2.34±0.6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护理人员明确告知患者药物服用方法、剂量,叮嘱患者不可私自更改服药剂量或停药,解答患者疑问并为患者提供基础性护理及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合理护理需求。护理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1)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和心理健康,在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患者在安静房间内围坐在一起,以设置情景案例方式引导患者扮演不同的角色,护理人员与患者扮演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沟通,以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2)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建设一个更温馨、更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根据患者喜好在房间内摆放患者喜欢的小物品,也可在病房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或是向患者提供积极心理学理论类的书籍,以此改善患者既往不良认知,感受更多的社会关爱。(3)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个人隐私的保护,严禁私自议论患者,避免患者误听而增加精神负担,同时,护理人员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中心,辅以自身情绪感染患者,提高患者的乐观心态和幸福指数,在引导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应以患者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提高患者兴趣程度,更易于拉近护患距离,减轻患者情绪抵触,以此引导患者树立积极正面的心理情绪。(4)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实际病症特点和程度,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可以多种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护理人员也需告知患者家属多关心、探望患者,给予患者家庭温暖,不可在患者面前表露负面情绪,以免影响到患者。(5)护理人员可定期开展讲座,邀请专家向患者讲解病情及康复希望,也可组织患者观看电影、阅读书籍,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疏导患者情绪,引导患者放松身心压力,重建生活希望,提升患者的幸福指数。护理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幸福进取度:比较两组护理后幸福进取度。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包含人际关系(4项)、困难克服(5项)、自我肯定(5项)、幸福感(6项)、学习成长(5项)、目标管理(5项),采用1~5级评分,随着分数的升高患者幸福进取度越高[2]。(2)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共8个维度,单维度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随着分数的升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3]。(3)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护理后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包含焦虑忧郁(4项)、缺乏活力(4项)、思维障碍(4项)、激活性(3项)、敌对性(3项)5项,共计18小项,所有项目均采用分级评分法,1分为无症状,2分为可疑或很轻,3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5分为偏重,6分为重度,7分为极重度,总分18~126分,分数越低显示患者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幸福进取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人际关系、困难克服、自我肯定、幸福感、学习成长、目标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后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涉及患者感觉、情感、行为、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或精神活动的不协调[4-5]。但患者仍有清楚意识和正常智力,目前对其病因认知尚不明确,但与外部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性[6]。临床分型主要包括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及未分化型等多种类型[7]。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症恶化和病程延长,可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甚至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残疾,因而该病症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疾病类型[8-9]。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多为传统护理干预,以用药指导、解答疑问、基础护理等方式实现病情改善,但传统护理干预方式相对刻板和单一,无法为患者提供更针对、更有效的护理服务,致使患者病症改善效果、护理效果均不够理想。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项心理学运动,倡导人类用一种积极心态对多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解读,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实际、潜在的积极品质及积极力量,顺利获得幸福感受[10]。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强化患者自主配合治疗的心理意识,进而不断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11-12]。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还能够充分培养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患者兴趣和情绪,正面认知自身问题[13]。提高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提升患者幸福感亦起到积极作用,并帮助患者疏导自身不良情绪,实现身心的放松,重建起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切实减轻患者患病痛苦及家庭负担[14]。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人际关系、困难克服、自我肯定、幸福感、学习成长、目标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与传统护理相比,实施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幸福进取度和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本文结果与宋秀金等[15]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生活信心,为患者重建新的生活希望,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护理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戴萍,王爱凤,赵义林,等.积极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和人际关系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24):68-70,200.
[2]张美英,高静静,王尧.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18):201-203.
[3]白丽娟,吴建杰,樊献丽,等.积极个案管理模式对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转归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2):252-255.
[4]高松红,唐娜,张艳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1):81-82,107.
[5]崔月,谢永俭,杨建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智慧健康,2021,7(20):191-196.
[6]徐春花,刘华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4):38-39.
[7]杨娜,宫晓鸿,章艳.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与病耻抵抗的影响因素及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效果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6):1282-1285.
[8]夏洁晶.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智慧健康,2020,6(18):40-41.
[9]苗新香,盛延钦.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2):80.
[10]王学娟.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18,320.
[11]张姗姗.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分析[J/OL].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6):111,113.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lQZXJpb2RpY2F sQ0hJTmV3UzIwMjMwODMxEhNxa2txeXhkenp6MjAxOTI2MDg wGgg4ZmhkejdjbQ%3D%3D.
[12]代小林,冯艳.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评价[J/OL].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1):78.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l 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MwODMxEhNxa2txeXhkenp 6MjAxOTIxMDU1GghyaWsxN3g2bQ%3D%3D.
[13]白广静.积极心理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7):218-219.
[14]王瑶,金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279,288.
[15]宋秀金,黄霞,谢转仪.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2):15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