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下的河阳古民居旅游服务设计研究论文

2024-05-18 15:53:0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通过探究社会创新对河阳古民居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具体的社会创新策 略,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问卷发放和信息整理,提炼出当地发展的结构与痛点
摘要:通过探究社会创新对河阳古民居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具体的社会创新策 略,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问卷发放和信息整理,提炼出当地发展的结构与痛点。 运用社会创新的理论内涵,对河阳古民居旅游发展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规划,将其经营形 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适合当地发展,突出当地特色的河阳 古民居旅游服务,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
关键词:社会创新;河阳古民居;旅游服务设计
一、社会创新对河阳古民居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河阳古民居旅游景点背景分析
河阳古民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丽 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内,始建于公元933唐朝末年, 河阳朱氏始祖原吴越国掌书籍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因天下 兵乱,争纷四起,故隐居漫游至缙云并定居此地,为了朱 氏后代不忘祖宗之本,提取河南信阳中“河阳”二字,建 立河阳村,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繁衍四十三 代。现居河阳的为第三十五至四十二代朱氏子孙。江南不 少地区,如青田、湖州、丽水、温州、台州,甚至福建福 州、安徽歙县等地的朱姓,各支各派大多发源于河阳。在 这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河阳人注重礼教、重农经商、人才 辈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精神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河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景区内现存的古民居建筑 群、水系、道路都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有较为 完好的多个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古祠堂,进入景区 便可看见极具当地特色的大桥、农具、家具、壁画、诗 句、匾额、雕刻,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 剪纸、木雕、婺剧表演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遗迹。古色古 香的民俗活动,美味飘香的缙云美食,底蕴深厚的历史文 化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
其次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出入河阳村便捷, 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村口已修建停车设施,还开设了游客 中心和大巴专线。专线直通缙云西站和缙云仙都。整体绿化与建筑相互呼应,形成自然优美的天然景象。村内配套 设施较为完善,新设有文创商品店、特产售卖小铺、道路 指示牌、导览牌、洗手间卫生设施以及河道旁的基础安全 救生圈。整体来看,河阳古民居旅游配套设施加完善,可 以保障游客的基础游玩体验。
(二)社会创新对河阳古民居旅游景点服务的意义
埃佐•曼奇尼——著名意大利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设 计专家,在其书中指出,所谓社会创新,就是将社会现有 的资源、能力重新加以整合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功能、 意义和价值,并以此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解决某些问题[1] 。 对此本研究对河阳古民居的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发现其所 拥有的土地环境、空间场所、文化背景、特色美食、传统 手工艺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都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切入点。 本研究将在以上部分中进行社会创新,并融合当地的特色 文化,将河阳古民居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丰富更 多的游玩项目与体验活动,设计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并 深入研究在河阳古民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问 题,以此推动周边与其古民居的发展融合,扩大当地知名 度,发展当地经济。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经济增收, 发展当地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少乡村产业的 发展首选。在国家政策和疫情优化的驱动下,人们更愿意去到亲近自然,小众宜人的乡村进行游玩。这也反映出乡 村旅游在当今旅游发展中达到了一定规模,在游客心中占 据一定地位,成为我国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相对 来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现存以下问 题:
(1)缺少高质量规划。不少乡村的经营者和开发者存 在盲目跟风思维,同质化问题严重。并且由于资金不足, 乡村地理位置较偏远,招商困难,部分开发的乡村旅游模 式过于简单,例如:农家乐、采摘园、网红打卡花海地等 项目缺乏长远发展的思维和核心竞争力,往往只获得短期 盈利与热度后“昙花一现”又重回原样,有时在没有设置 游玩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游客引导的情况下,大量的游客在 采摘的过程中还会对村民的田地与大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 坏。误摘没成熟的果实、踩踏秧苗、弯折枝丫更是常有的 事情,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2)缺乏深度探索和展现当地特色文化内涵。我国 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来 乡村游玩的游客多数是城市居住者,他们往往厌倦了城市 的快节奏与商业气息,追求自然的清新空气与山明水秀, 让嘈杂紧绷的身心得以放松。如果乡村旅游只是停留在基 础的农家乐、采摘园、网红打卡拍照地。那游客在游玩之 后或多次游玩之后逐渐会觉得各个乡村的村路、溪流、植 被差别微小、单调乏味。并且失去对乡村旅游的向往与兴 趣,无法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好评率、难以取得更广泛的 推广。
(3)缺乏专业人员的规划与保护。大多数乡村景区由 当地居民担任经营者与工作人员的角色,他们并未系统的 学习过如何针对乡村旅游进行项目规划与服务,会出现工 作人员言语的散漫、工作不认真不专业等现象。其次,景 区内的美食店缺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卫生不能得到 保障,偶尔会出现食品中有杂物的现象,经营者也不以为 然,整体食品安全重视度不高。最后当地经营者对建筑与 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旅游开发中会出现建筑被损坏, 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加之游客部分游客对环境保护能力较 差、当地垃圾回收人员少、乡村垃圾处理能力弱等现象都 会让薄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二)河阳古民居旅游服务痛点
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是河阳古民居的特色。特色 的美食、独特的建筑、传统手工艺以及文化精神使得河阳 古民居具有一定的游客吸引力,但仍存在以下三点旅游服 务问题:
第一,服务模式薄弱。现有的河阳古民居服务模式较 传统,缺乏专业性,只是为游客提供了基础的大巴专线, 餐馆,卫生设施。相关准确的大巴专线时间、住宿预约、 项目体验与特色表演等开设信息难以被游客获取。其次通 过网页搜索常会看到河阳古民居开展的研学体验活动,但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时间并无面向社会游客的手工艺 体验、特色表演等活动。最后当地景区多个祠堂设有传统 农具体验厅、服饰展厅、传统物件展厅、河阳的文化展 厅、河阳发展历史等展厅。但长时间的文字阅读会产生枯燥感,多数游客皆是“走马观花”,拍照记录,只有遇到 感兴趣体验项目和物件展厅才会走上前去仔细阅读、亲自 体验感受。
第二,游客个人体验感较弱。游客体验是游客在预 先构想的情况下,与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产生互动 和联系,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以追求一种美好且难忘的 体验为目标所进行的旅游活动[2] 。然而当地对河阳古民居 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模式融合不 够充分。当地美食商铺,文化介绍,建筑欣赏等游玩项目 形式单一,游客无法亲自体验木雕、剪纸、竹编、织布等 手工艺的魅力,游览时会生发单调的体验感受,假定旅客 只是闲逛,用不了一个小时便可以游玩结束并且记忆点不 深。
第三,规划不明确。在游玩过程中会出现分不清部分 建筑是景点还是居民房屋的问题,或者没有明确表明居民 房屋能否进入参观。这对好奇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都 会带来不便。其次当地景点道路众多,进入景区内部后, 多数游客已分不清方向,也看不到指示牌,随意乱逛会使 游客担心错过重要景点。最后景区宣传模式与内容比较单 一,根据媒体平台搜索以及调查问卷发放,很多丽水本地 人都不太了解河阳古民居,外省游客更是没有听过。
随着体验式旅游的兴起,大多数旅游景点更愿意与文 化、活动体验相融合,以此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个人体验。 体验式旅游的内容曾被斯塔波力斯与斯凯尼斯总结归纳为 “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 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的 感受的旅游方式” [3] 。本研究对河阳古民居现有文化进行 挖掘后,发现河阳古民居仍保留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别致 的民俗节庆,特色的民族服饰、彩带织物、当地美食以及 非遗剪纸,传统木雕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在这些现存 资源中大多都可开发为体验式旅游项目。
本研究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应引入服务设计,依托河 阳古民居现有的文化资源,制定体验式旅游方式,按照不 同的资源进行多样的特色项目的划分,打造非遗体验、文 化研读、手工艺制作、特色表演等项目增加游客的个人体 验感与参与度,使游客真切的感悟并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 中,拥有高质量和难忘的旅游经历。
三、利用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河阳古民居
(一)形成旅程闭环
一个愉快的旅程需要完整的规划安排。利用社会服 务设计将如何来——怎样玩、吃、住——如何走的问题形 成流畅的闭环。首先,针对“如何来与如何走”的问题。 根据前期调研发现,大部分游客采取高铁出行至缙云高铁 站,再由大巴到达河阳古民居的出行方式。然而河阳古民 居旅游大巴发车时间间隔较长,晚上停车时间较早,还会 按照季节调整早班与末班车的时间。但这些信息没有进行 官方平台发布,往往都是游客到达当地才可以获取, 一定 程度上为行程带来不便。当地线上平台应做到专线大巴发 车时间的实时更新,减少出行的“来与回”的不确定性, 避免为游客带来不好的体验感。
其次,针对游玩过程,进入河阳古民居景区按顺序 游玩会遇到门口的文创商店,景区中段的多个景点,景区 后段的小商店,餐饮店,以及八士门内民族服饰写真、木 雕店、剪纸店等等。根据游客游玩心理进行分析,初期阶 段游客注意力最为集中,激动兴奋,适合对河阳古民居的 文化与历史进行了解。中间阶段随着旅游过程的推进,游 客对景色有了一定的熟悉感,新奇度降低,疲惫感上升, 开始逐渐放松,此时更应该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美食,手工 艺制作,服饰写真等项目来补充体力,提高体验感,激发 好奇心。结束阶段,游客满足了游玩目的,了解了当地特 色,此时还会产生时间过得太快或者离别前想购买纪念品 的心理,这时安排文创店与特产店最合适不过。
针对上述分析,应对各个店铺位置进行合理规划,形 成旅程闭环,最大程度上使游客按照游玩流程体验项目, 发展经济。其次鼓动当地会传统手工艺与美食制作的居民 创办集体聚集的手工艺体验小屋,面向所有游客开设美食 制作,手工艺体验项目制作专区。方便游客体验,增加居 民收入,发扬河阳特色,加深旅游内涵。最后鼓励当地居 民完善已有的民宿内部修建,体现河阳古民居当地传统特 色。同时也带动当地居民利用自家空闲房屋开办民宿,更 加直观地让游客体验到河阳的生活魅力,延长游客在河阳 游玩的时间。
(二)当地资源整合
一是自然资源,河阳古民居别致的建筑与自然景色 是吸引游客的首要条件,应加强当地环境保护和古建筑保 护意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二是人力资 源,当地的手工艺人、老人、小孩都展现着当地的风土人 情,精神面貌。合理运用手工艺人的技艺传播文化,运用 当地居民的热情与淳朴展现精神。三是文化资源,河阳古 民居有丰富的传统手艺,本土文化。在基本的河阳文化与 历史的学习中,增加传统项目体验,可大大提升旅游体验 感和丰富性。四是产业资源,合理利用人才、企业、媒体 平台、团体组织帮助加强景区规划与创新,提升知名度。
(三)提升游玩体验
依据本研究所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可知游客普遍青睐美 食、手工艺体验、文化研读项目。紧接着,对游客游玩所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并最终决定对最重要的利益 相关者和最受喜爱的活动根据社会服务设计,提高活动的 体验感。
首先,因利用网络平台的便于游客提前了解活动与 景点。其次,进入景点第一要引领游客了解文化。通常来 到当地的游客大多对其景区文化知识不够了解,如果自行 游玩观看常常是枯燥无味的。因安排当地居民志愿者或专 业讲解员为游客进行讲解相关发展历史、祠堂文化、建筑 特色、传统工艺强化游客的文化学习,并为之后的手工艺 体验美食,纪念品购买做铺垫。紧接着利用线上和线下加 强美食制作,手工艺体验的服务。利用好的体验提高游玩 收获度。最后,利用文创纪念品和特产购买,传播当地文 化、美食、手工艺。并且纪念品还是移动的景点宣传物和 旅游记忆的载体可持续发挥宣传作用。
(四)建立软件交互
根据用户旅程图分析可得,游客在到达河阳古民居之 前要经历网上游玩规划、订票、到达高铁站、乘坐大巴、 购买门票等多个步骤。换言之,在整个出行过程中游客在 河阳古民居的游玩时间占比不多。所以游客到达河阳古民 居之前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利用软件创造交互。建立河阳 古民居旅游APP增加游客对景点的了解度。APP因按照旅游 前,旅游中,旅游后的时序,分为八大主页(古民居介绍、 古祠堂介绍、行程规划、民宿预订、美食品尝、手工艺制 作、旅游纪念品购买、社交圈)帮助不同游客快捷了解河 阳古民居游玩所需的交通、美食、住宿、活动等信息。
特别是还可以通过APP可完整详细的查看和规划此次旅 程诸多内容如:虚拟游玩河阳古民居、了解手工艺体验价 格和时间以及利用社交圈功能查看以往游客的心得。在网 络信息化的时代下,利用软件传播,获取信息会更加方便 游客前来和游玩,对河沿古民居的宣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多维度呈现河阳文化、非遗项目、生态环境、当地特 产和文创产品。
四、结语
总体来讲,通过社会服务创新河阳古民居旅游建设是 一个复合的、庞杂的系统,所涉内容极其广泛,本次研究 是根据一定的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发放、数据整理、资料 收集进行河阳古民居的服务创新设计。依据社会创新对河 阳古民居旅游景点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根据游玩河阳古民 居的一系列流程,提出了具体的服务设计策略,为发展河 阳古民居旅游服务和提升河阳古民居景点知名度指出了方 向和路径,也为今后相关古村落社会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 提供了参考思路。在这个乡村旅游兴起的时代下,希望传 统的古村落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创新设计赋予它新的发展, 让它们走入游客的眼帘,走出丽水,走向世界。继续传承 河阳古民居的文化,希望此次规划让河阳古民居旅游更加 多元化、系统化、独特化以此来让更多人了解河阳古民 居,爱上河阳古民居。同时激发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加 强当地村民对河阳古民居的自豪感、幸福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MANZIN I E.Design,When Everybody Designs: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M].MIT Press,2015.
[2]周欣标.黔东南下司古镇体验式旅游发展探讨[J].合作经济 与科技,2023(07):48-50.
[3]YeoryiosStamboulis,PantoleonSkayannis.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for experience-based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3.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