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艺术乡建实践方法探索——以重庆酉阳花田乡“一户一景”厕所革命为例论文

艺术乡建实践方法探索——以重庆酉阳花田乡“一户一景”厕所革命为例论文

6

2024-05-18 15:48:03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文章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一户一景”厕所革命为例, 探索以乡村为主体的实践方法。该实践方法以农户为中心,挖掘和利用乡土日常生活中的 “人”“物”和

  摘要:文章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一户一景”厕所革命为例, 探索以乡村为主体的实践方法。该实践方法以农户为中心,挖掘和利用乡土日常生活中的 “人”“物”和“情”,将其转化为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在此过程中,设计师 和农户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厕所建设,增强农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激发农户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协同创作也提高了农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这一实践方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厕所革命;艺术乡建;日常生活文化;参与式共创

  乡村振兴自十**以来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渠岩实施的许村计划和青田计 划,强调用艺术的力量推动乡村建设。“艺术乡建”旨在 通过艺术的手段修复乡村物质形态,重建乡村精神信仰, 重新解读乡村生活、构建具有民族的价值趋向的文化。 [1]

  尽管已有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解决乡村环境 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文化渐消亡等难题, [2]但乡村 建设的质量仍参差不齐,有些乡建工作者直接将城市景观 文化带入乡村,漠视乡村本土文化和居民需求。此外,乡 村主体对乡建工作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乡村本土文化也 得不到保护与发展。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 “一户一景”厕所革命实践项目为例,探索以乡村为主体 的实践方法,“一中心、两挖掘、 一转化、共参与”。该 方法强调以农户为中心,深入挖掘与分析乡土日常生活文 化中的“人”“物”和“情感”,并转化为具有乡土特色 的地域文化符号。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与农户协同合作, 引导农户共同参与设计,增强农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农户的自主创新意识。这种方法不仅关注乡村有形的 物质形态建设,还重视对乡土文化得保护和传承,为艺术 乡建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厕所革命概况

  (一)厕所革命发展现状

  厕所革命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旨在改善发 展中国家的厕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厕所简陋,粪水 暴露、蚊蝇滋生,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伤害。《“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提出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 策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方法。 [3]2022年,中国农村卫 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5%。 [4]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已有所改 善,但部分村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对厕所使用和卫生 意识还有待转变。

  (二)花田乡中心村“一户一景”厕所革命现状

  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令香到重庆市花田乡 中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此期间,发现村产业单一、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以及民间匠艺逐渐失传等系列问题。经 过调研和讨论,决定用“艺术+”的策略。“艺术+户厕” 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激活乡村的文化活 力,连接村民的艺术情感。

  1.花田乡中心村厕所改造模式 五一共建:

  ①坚持农户主体:农户自愿、场地自调、基础自建、 故障自修[5];

  ②培养手工艺人:工艺建造、提供技术指导、互帮互 助、有偿服务;

  ③群众自治代表:宣传、协调厕所改造工作,收集民 意;

  ④村支两委:做好宣传工作、统一标准、完善功能配 套、采取实物奖补;按照“户自检、村初验、乡复核”的 方式对厕所基础设施进行质量验收并上报。

  ⑤设计师:绘制设计稿,打造“一户一景”带有地域 特色、乡土美学厕所景观。 [6]

  2.花田乡中心村厕所革命操作流程(图1)

11.png

  二、乡土生活元素的挖掘与文化符号的转化

  (一)乡土日常生活习惯发掘与转换

  以农户为中心的“一户一景厕所革命”强调了对乡土 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农户的生活习惯、乡土社会关系和与 自然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关注。乡村文化源自乡民世代传 袭的生产、生活、生态中,具体表现在乡风民俗、日常行 为、价值观念以及特定器物等方面。 [7] 因此,乡土文化根 植于乡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在乡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设计师深入观察农户的日常生活,以农户为主体,对农户 身边出现的人、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有效的发掘乡土文 化,继承和保留乡土文化的特色和精髓。从村落社区真实 的环境与乡村居民的日常语境中探索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实 践路径。[7]

  在乡村,人们一直保留了捡柴、烧火和做饭的生活习 惯,门外墙上都有高高的柴堆。农户习惯在门口“看景吃 饭”“压马路”和“摆龙门阵”。设计师用“超整理”的 方式,利用大量的竹、柴,创造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可坐式 围栏。在门口的空地,搭建四角和固定板面,并内部放置 柴堆,使农户需要时可以取出使用、更换和增添。“可坐 式围栏”不仅美化了储柴空间,还美化了人们休闲娱乐空 间。(图2)这个空间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人与人 的情感沟通搭造了平台。

  设计师在保留原有的乡土日常生活基础上,进行改 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地域景观,提高当地人的生活 质量和幸福感。

22.png

  (二)乡土日常生活中物的表达

  日常生活中常规、重复、普遍的物品往往被大众忽 视。[8]然而,这些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满足实 际的生活需求,在乡土生活中更是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 式和对社会、自然和环境的认知。

  在一次驻村工作队的农户家访中,他们意外发现一块带着特殊花纹的擦桌布。这块布原本的颜色和纹路被灰 尘覆盖,经过设计师的调研,发现这是农户妈妈的嫁妆, 被称为“打花铺盖”,是一种土家锦。在土家族的传统习 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结婚时必 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为嫁妆。但在酉阳土家族苗族 自治县的中心村,与土家族的元素已经越来越少见。或许 是因为许多人的潜意识认为,只有经过国家鉴定的历史文 物、文化才具有保护价值。这块“擦桌布”承载着当地人 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发展体,物品的内涵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这正是一种新的契机。设计师用艺 术设计的方式转将这些物品转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符 号,并应用在乡村视觉设计上。《妈妈的打花铺盖》设计 师将原有的“打花铺盖”的纹样放大并重新组合排列,复 原在厕所的墙壁上。(图3)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农户关 注到乡土日常生活文化和物品,唤起农户对日常生活的感 知和对文化的认同。

33.png

  (三)乡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现象,贯穿人际关系、家 庭、社区、自然等多个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从文化视角来看,情感能够揭示社会关系中的文化 习俗及其影响因素。 [9]在以血缘、地缘为中心、以小农经 济为主的乡土社会中,个人与家庭、社区、土地等高度连 接,这种情感表达尤为显著。研究乡土日常生活中农户的 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设计师理解农户的行为和价值观, 还能更深入理解乡土地域文化,为设计师提供满足农户需 求的设计思路。

  在调研农户的过程中,设计师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农户 的情感。以肖翠仙户主为例,她站在斑落的奖状墙前,描 述孩子儿时的学习场景和每一张破碎奖状背后的故事。她 的言语和行为透露出对儿女教育的重视、儿女功成名就后 的骄傲和对儿女的思念之情。在设计师们访谈的过程中, 户主通过语言、行为和奖状等有形的物,展现出细腻的情 感元素。

  设计师让户主自主挑选奖状,将破碎的奖状绘制在闲 置的家具上,并使用装饰性的时间线进行连接。(图2)通 过艺术设计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闲置家具为载体,将 人生各个阶段的闲置家具进行组合,展示家庭的组成、生 产生活、养育等方面,将无形的情感进行有形的转化,表 达乡土文化价值观。

  三、参与式共创

  传统乡村建设由政府规划、第三方公司承包,乡村 主体被排除在外。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往往会忽略乡 村真实的需求,外来的乡村建设者受知识框架和单一思维 的束缚,营造一厢情愿的“田园想象”。 [10]近年来,参与 式设计方法应用到乡建中,例如,渠岩提出“多主体”联 动[11] ;“新通道”社区研究与社会创新设计,以社区为重 心,多学科、多利益相关者合作和互动。 [12]参与式设计 是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打破传统治理模式 的壁垒,化解各主体之间的界限,满足和洞察各方主体需 求,注重过程性和强调参与性。

  为了在乡村建设中要想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 主动参与进来,明确农民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中心村驻村工作队坚持共情、共创、共生基本原则。共情 是指通过观察和采访的方法,使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相互认 知、构建关系,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并为后续工作做 铺垫。[13]共情以长时间的在地考察为基础,与村民同吃、 同住、同生活。共情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农户需求和 期望,而且可以促使农户转变思维方式和身份,主动去思 考自己家园要如何建设。

  共创是指设计师、用户和相关利益者共同创造,联合 决策,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14] 由于村民受自身能力不同, 在共创中的参与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以农户为主导,由设 计师引导,村支两委发起、宣传、协调工作,群众自治代 表协助工作,村中手艺人施工,共同建造厕所。

  共生是指不同时空交错下的人、物都可以在这里生 长。[15]在厕所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乡土文化本身,又为 乡村注入新的立良,两者交错并置,共同生长。这种方式 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活 的需求和期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农户吴梦军热衷于自然艺术品的收藏,院落内有各异 的木头与石块。在调研阶段,设计师与农户对艺术品进行 整理、编号和命名,农户描述对每件作品想象。在设计过 程中,户主自主挑选艺术品,手工艺人负责安装,设计师 则确定摆放位置和展示形式。从参与式观察到施工完成, 农户、手艺人和设计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协商沟通,各方 主体之间共创共建。(图4)

44.png

  《武陵君美术馆》设计元素源自农户的生活,体现 农户的审美意象和乡土娱乐生活,凸显乡村生活中的独特 美学;是外来者和本地主体共情、共生、共创的实践艺术 品。

  四、总结

  为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本文提出艺术乡建的实践方 法,深入挖掘乡村日常生活文化,选择代表性的乡土文化 符号,运用艺术设计手法,将原汁原味的乡土符号应用在 厕所外观美化中。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增强乡村 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激发农户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意识, 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岩.艺术乡建:许村重塑启示录[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15.

  [2]于子然.我国“艺术乡建”的研究现状、理论热点及知识 谱系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的知识 图谱应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8(04):120-132.

  [3]于文静.第一观察.关于农村厕所革命,总书记提出了新要求 [OL].新华社,2021-07-25.

  [4]陈诗文.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5%[OL].中国新 闻网,2022-10-28.

  [5]孙亚宁.重庆酉阳花田乡:探索农村“厕所革命”的创新样 板[OL].新华网,2021-11-11.

  [6]李仕晨.驻村第一书记.曾令香:以艺术之名绘乡村美景 [OL].央广网,2022-01-26.

  [7]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 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7.17(01):119-127+148.

  [8]陈岸瑛.设计学与日常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J]. 装饰,2023(01):23-27.

  [9]陆敏.民族志电影生产的三个维度:视觉、日常生活与情 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3):125- 131+186.

  [10]渠岩.青田范式:一种基于生活样式重建的乡土伦理与设 计实践[J].装饰,2019(12):96-99.

  [11]渠岩.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M].上海三联书 店,2021.

  [12]季铁.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M].湖南大 学,2012.

  [13]胡康,蔡文浩.参与式设计方法的分类研究及其可视化[J]. 包装工程,2023.44(10):181-192.

  [14]陈晶宇.共创理念视角下美丽乡村设计赋能研究[J].设 计,2023.36(09):50-53.

  [15]焦兴涛,王比,刘向晖. “同意、同向、共生、共享”构建 艺术乡建“新主体”——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 项目为例[J].装饰,2022(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