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论文

2024-05-18 15:13:3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倡导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把原本属于政府职能的公 共文化服务领域,开放给社会主体参与,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倡导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把原本属于政府职能的公 共文化服务领域,开放给社会主体参与,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希望达到节约 政府资源、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等目的。文化类企 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承接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 章将从市场经济体制下供需双方关系的角度切入,探讨以需求为导向,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发展的意义,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探索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求关系;需求导向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倡导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 下,把原本属于政府职能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放给社 会主体参与,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希望 达到节约政府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 化服务效能、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 持续发展等目的。
早在2011年,中国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 全体会议通过《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 提出,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 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此后,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做 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国家 政策文件先后颁发,其中均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进行鼓励、引导和支持。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正式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 与公共文化服务上升为法律要求。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 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入了快 车道。
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进程中,文化类企业机构是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文化 服务的社会主体中相当重要部分。既然涉及企业,必然涉 及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更有效地引导 文化类企业机构深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 务社会化高质量发展,是下面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需求决定论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供 求关系,是市场经济领域研究的基本关系。英国现代经济 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需求决定论 (又称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需求能创造供给,总 需求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只要总需求改变,国民 收入的均衡水平就会改变。根据需求决定论,市场供给主 体应善于通过需求倒推供给,要善于发现客户的需求,进 而生产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1] 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和 马**义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虽然需求决定论体现 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影响其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 理论之一,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 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供 需关系进行研究和利用,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 础性手段。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文化部门应进一步利 用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以需求 为导向,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客户——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 求出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高质量发展。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案例分 析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在 实际操作中如何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 探索过程中,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研究 和分析。下面,本文将从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平台、文 化惠民卡和文旅体消费券、东莞市共享文化空间等案例切 入,进行研究分析。
(一)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平台
一直以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走在全国 的前列。2014年,上海市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 配送平台——东方公共文化配送平台。通过平台,可汇总 全市公共文化需求、征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公布公共文 化服务菜单。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只要按需“点单”,上海 市文广局会根据各社区实际点单量,购买文化资源服务并 配送到相应社区。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流 程管理、反馈监督、数据分析和数据库管理等。可见,东 方公共文化配送平台是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 务数字化平台。[2]
时至今日,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平台仍然在上海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一配送服务平台 的搭建和有效运行,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透明化、 集中化,市民按需点单,政府按需购买买单、文化类企业 按需供给,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此外,通过平台 的反馈监督、数据分析、内容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又能实 现对市民需求变化的精准把控和及时调整。这是以需求为 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 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
(二)从文化惠民卡到文旅体消费券
广东省惠州市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文化惠民卡比较早 的城市。惠州市2012年就开始探索推行文化惠民卡制度。 该制度开始是聚焦特殊群体的,对全市所有享受抚恤定补 的优抚对象、低保家庭、五保供养户等特定群体,以每人 每卡200元的标准发放文化消费补贴。在特殊群体的基础 上,后续惠州市又对文化惠民卡制度进行优化升级,建立 起了“普惠型的文化消费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商 家让利”的方式,为持卡人提供文化消费优惠。2015年, 天津市也开始推行文化惠民卡制度。天津市民只需付出100 元即可购买内含500元文化惠民卡(其中含政府提供的400 元看戏补助),可用于购买天津市市级文艺院团的演出 票,同时享受这些院团演出票价的折扣优惠。 [3]在惠州和 天津之后,北京市、宁波市、太原市等地陆续也推行过文 化消费卡或文化惠民卡。
基于“市民自主选择消费+政府补贴买单”的理念,各 地的文化消费卡或文化惠民卡不断发展完善,慢慢发展出 了更新的形态——文旅体消费券。2020年起,为拉动文化 消费、推动文化惠民,惠州、南京、宁波、太原、东莞等多地相继推出的文旅体消费券。文旅体消费券大部分通过 线上渠道免费发放,市民先抢券、后消费。政府文化管理 部门通过消费券的形式,引导市民进行文化消费,并为市 民消费提供政府补助。与文化惠民卡相比,该形式更为新 颖便捷、覆盖面更为广泛、市民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
不管是文化惠民卡还是文旅体消费券,不同于传统 意义上的文化惠民演出或者文化惠民培训。传统意义上的 惠民演出或者培训项目,实质上是政府做了一大桌丰盛的 筵席,开放给市民享用,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市民是否喜欢 吃这些菜。而文化惠民卡或文旅体消费券则是将政府补贴 资金直接发放到市民,将选择权真正交给市民,让市民在 广阔的文化市场中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满足群众的个性 化、差异化需求。该模式在引导消费的同时,也创造了需 求。此外,通过市民的自主消费,市民自然更倾向于选择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优胜劣 汰。
(三)东莞市的共享文化空间
2021年,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的活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东莞市以创投大赛的形 式,推出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 集评选,打造了100个以文化类企业机构为主的共享文化空 间。东莞市财政部门每年给予每个共享文化空间5000元左 右的资金补贴,要求每个共享文化空间在一年内开展不少 于指定场次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将整合 梳理全市共享文化空间的活动,形成排期表定期发布,让 市民免费参加。年底,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共享文化空间 进行年度考核评比,表彰优秀空间并实行优胜劣汰。经过 两年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东莞市目前已经拥有160个遍布 全市的共享文化空间,开展了超过6000场次的公益性文化 活动。
在共享文化空间项目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培育、指 导和监督,由社会力量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场次、更高质 量、更具特色、更有个性的文化服务和产品。该模式下, 在确保市民的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 监督功能更强、服务质量更有保障。此外,共享文化空间 的设立,相当于为文化类企业机构提供了一个宣传展示的 平台,市民通过在共享文化空间参加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对文化类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带动了市民后续消费 的意愿。政府出一点、空间出一点、市民出一点,共享文 化空间的推出,推动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三方共赢。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优势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是引入社会多元主 体参与、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促 进共建共享共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 要承接主体,必然适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上述 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对公共文 化服务社会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一)推动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发展方向,鼓励将选择权真正 交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人民群众 的手中,变由上而下的供给模式为由下而上的供给模式, 通过需求倒推供给,按照需求定制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 机构能更有效地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并满足需求。此外, 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鼓励将公 共文化服务与市民的文化消费行为相结合,通过市场选 择,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能更加直接地传达给公共服务的承 接主体(在本文中特指文化类企业),让承接主体直观地 看到市民的需求点,从而生产更多更合适的、更高质量的 文化服务产品。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长效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将需求拉动增长 的经济发展规律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需求带动发 展,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也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不仅能大大节约政府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 革,而且文化类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在有利可图的情况 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情和动力被进一步激发,将以 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此外,借公共文化服 务拉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政府、群众 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长效发 展。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企业机构的良性竞争
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发展方向,由需求方自主选 择服务企业机构,自主选择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以及与自 身需求相适应的服务质量层次。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 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选择,实质上 代表了文化市场对承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企业的选 择。因此,人民群众的选择直观地转化为社会力量参与公 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那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的、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高质量的文化企业机构,在人民群 众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落后的、不符合发展需 要的企业,则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被逐步淘汰。在大浪淘 沙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力量的良性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四、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文论述,在充分肯定以需求为导向在公共文化 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下面进一步探讨,在遵循 需求导向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 务社会化进一步发展应如何着力。在此,笔者提出以下三 点建议: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需求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持续深入发展,首先要进 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需求。这里面包括了现实需求的满足、潜在需求的挖掘和新需求的创造。以 高质量的文化需求带动社会文化企业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以社会文化企业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反哺人民群众的文化 需求,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高质量发 展的长效机制。此外,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制 定、发放消费补贴等措施,挖掘人民群众的潜在文化需 求,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类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调研
只有在供需对接的前提下,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欲望 才能被调动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做 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调研, 发现真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满足特殊需求,并将需求 转化为供给。文化需求的调研可以是多方式、多角度的, 例如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案例研究等等。其中,通过对 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大数据分析,即通过“政府补贴—— 市民消费——信息反馈”的渠道,能更加真实直观地看到 人民群众的真实选择。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 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可以做甩手掌柜。公益属性是公 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是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 坚持的方向。公益属性,只能通过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公 共文化服务机构来保障和把控。政府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对 社会供给机构的筛选、供需双方对接平台的搭建、文化消 费补贴内容的限制、对服务机构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着力, 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的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文化惠民育民。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导向 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坚持需求导向的基础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更应该从需 求方着力,想方设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需求,加强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调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对 接,带动社会文化类企业机构高质量发展,从而激发文化 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M].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6月.
[2]洪伟成黄思宇.上海全民探索公共文化配送服务[J].中国文 化报,2014年1月27日.
[3]杨书文陈矜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困境—— 基于“文化惠民卡”的天津实践[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2 年9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