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起源于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中日谚语论文

起源于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中日谚语论文

18

2024-05-18 15:06:2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历经历史沉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乃至对世界各国文 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历经历史沉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乃至对世界各国文 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 我国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也对日本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诸子百家思想中 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传播到日本之后,演变成给人以启示和教育作用的谚语。通过研究起源于道 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中日谚语,可以深入了解中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发挥谚语所独有的 语言文化的魅力,结合新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关键词: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中日谚语

  谚语是组成民俗文化的重要一环,谚语的由来源远 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口承文化时代,清代《古谣 谚》中记载的“谚语的兴盛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存在了, 在那时并没有文字上的记载[1] ”也进一步说明了谚语在文 字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谚语以短小精悍的形式,用幽默 风趣却又富含深意的语言将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所得所积 累的经验与教训传承给后世,提高后代的思想认识和精神 境界。

       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关于“诸 子百家”一词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书•艺文志》。 书中所记载的诸子百家达189家。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 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 百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特色,对 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例如“君子之交淡如 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给人以教育、明志的 经典语句已经演变为脍炙人口的谚语被广泛地流传。我国 的《谚语大辞典》 [2]和《中国谚语大辞典》 [3] 中收录了许 多起源于诸子百家思想的谚语。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与发 展,其文化影响朝着四周辐射,在为日本列岛带来金属文 化与农耕技术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自诸子百家的各类思 想,其中的部分思想也同样转化成了日语表达形式的谚语得以流传下来,时至今日这些谚语也被活用于日本人的日 常生活之中,其中一部分谚语甚至被载入进日本的国语课 本中,带来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的『新明解•故事 ことわざ辞典』[4]、『日本ことわざ成語辞典』 [5] 中也有不 少记录从中国流传而来的诸子百家相关的谚语, 其中不乏 取自道家、法家各种代表著作的谚语。近年也有不少关于 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如范冰冰的《儒家“孝”观念的家 庭谚语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6]与李世萍的《《韩非子》谚 语探究》 [7] ,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起源于诸子百家思想的 谚语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一、起源于道家思想的中日谚语

  诸子百家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 “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 “毫不作为”,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无为思 想倡导不追逐物欲、不追名逐利,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 发展规律。现代汉语中的“无为而为”便是出自老子《道 德经》中的“无为而为,无所不治”。《道德经》作为道 家哲学思想重要来源的作品之一,书中许多蕴含了为人处 世之道与治国理政之法的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为谚 语,如《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中的“吾不敢为主而为 客”这句话经过时间的推移,伴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逐渐演变为家喻户晓的中国谚语“不为主,反为客”体现的 是老子“以退为进”的策略,其中的退并不是指一味地退 让,而是灵活的保留自己的实力。在国家运作的方面而 言,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这 样的语句传播到日本之后,变为日本的谚语「敢えて主な らずして客となる」(新明解:p3),旨在告诫人们在日 常行事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关注他人。在与他人相 处的过程中应保持不与他人相争的态度。强调的是对自我 的修养。《老子》中“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转 变的中国谚语为“不敢为天下先”,其反映的是道家思想 中对为政者基本立场和态度的要求,从现代的角度来看, 即是提醒人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吃苦在前,享乐在 后”这一道理。而在日本,所演变而成的「敢えて天下の 先とならず」(新明解:p3)则多是用来提醒个人在团体 中不可意气用事,冒头激进,万事不可充当出头鸟。是对 个人行事的规劝。

  道家还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即抑制自身欲望 的膨胀,做到不被欲望左右自己的心智。对欲望的克制同 时也是“顺其自然”的前提。在道家思想中,理想的生活 状态应该是淡薄无为,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根据《道 德经》的训教,人们应当以摒弃智巧与巧诈为要,使自己 的思想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避免华而 不实。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所演变而成的中日谚语分别为“自胜者强”与「自ら 勝つ者は強し」(新明解:p594),其深层的含义为能够抑 制自身的欲望,改正自身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是对 人“战胜自我”的教育,启示人们在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 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 的能力,从而回归自我的平衡。

  道家还强调保持内心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关注自己 的内心世界,完善自我,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道 德经》第五十七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演变成了中 日谚语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知る者は言わず言 う者は知らず」(日语谚语成语:p124),意为“了解透 彻的人,不会随意说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之人,反而 是不知道的人”,表达人贵在能够审视自己,坚定自我, 克制欲望,不可流于表面、满口空谈却又不做实事,不成 实绩。这对人们的立身处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出自 《列子•说符篇》中《歧路亡羊》这一典故的中日谚语“多 岐亡羊”、「多岐亡羊」(日语谚语成语:p147)则以歧 路分叉,因此找寻不到跑走的羊这一事件暗喻知识与学问 之道是多方面的,因此难以看出真理。警示人们在求学的 路上,如果漂浮不定,就容易丧失本心,迷失方向。只有 抓住最根本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亦是 表明了坚定自我,坚持本我的重要性。

  此外,道家强调万物的本源是 一 种无名无形的 “道”,正如《道德经》开篇中所阐述的“道可道,非常 道”,在道家的观念里“道”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是 一切事物的根本,其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强调平 衡、变化、和谐,是道家文化中辩证思维的主要体现。由《庄子外篇•天地》中“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演变而来的 中日谚语“寿则多辱”与「命長ければ恥多し」(日语谚 语成语:p26)体现的是道家“福气与祸患相互依存,相 互转换”的辩证思想。在道家的观念里,事物具有互相对 立,依存,转化和往复的关系。因此人活得长久在通常的 眼光看来固然是件好事,但活得长久的同时随着岁月的增 长所经历的丢脸的事情也会随之增多。以此教育人们应当 懂得知足,凡是太过则容易得不偿失。

  通过以上谚语可以看出,诸子百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对 中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个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了 一定的思想指导,还对上层建筑的建设与治理提供了朴素 而古老的理论基础。道家思想对日本人的影响则主要体现 在为人处世以及自我修养方面,通过漫长时间的传承与发 展一定程度上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处世观以及人生观,教诲 人们懂得控制自我膨胀的欲望,坚持本我,知足常乐。也 进一步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深远。

4031DD7D-F014-4ee9-B1C3-CAC217C2FFFB.png

  二、起源于法家思想的中日谚语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倡导以法治为核心思想法家的重要 学派,法家思想在现代法律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在法家的 理念里,人的本性总是趋利避害的,因此需要用严苛的法 治来代替礼治,来达到约束人性的作用。韩非子是法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由《韩非 子•显学》中“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演变而来的 中文谚语“慈母多败儿”为人们所熟知,原文的意思是 “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凶悍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 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这是法家思想中提倡“私 爱”与“品德”都应不超过法律的“度”的体现。在后来 的谚语传承过程中,则多是用来警醒人们无论是在育儿过 程中还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过分的溺爱只会对对方 的成长起到相反的作用。从更深的角度来讲,同样也是在 警醒人们,万事过犹不及,因此要把控好事物的“度”。 传播到日本演变而成的「慈母に敗子あり」(新明解: p290)也是在告诫人们爱的适度的重要性。

  此外,法家还强调“富国强兵,注重耕战,以法治 国”。法家并不单纯地停留在纯粹的理论,而是保持着积 极入世的行动,主张实用主义,注重解决实际的问题。法 家思想的先驱人物是管仲,《管子》 一书便是用来记载他 言行事迹的先行著作。有不少中日谚语便是由这本著作中 的句子演变而来,如源自《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中国谚语“衣食足而知礼节”意 思是只有粮仓充足了,才能让民众有余力知晓各种行为规 范以及明白道理,是法家思想中注重实际的反映。从现代 的角度来说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精神文明必 须以健全物质文明为基础。而日语谚语「衣食足りて礼節 を知る」(日语谚语成语:p18)在日本的『日本ことわざ 成語辞典』中则被解释为「人は、食べ物 ·着るものが満 足にあって初めて、礼儀 · 節度を重んじるようになる」 从个人规范的角度而言,则是对人们行事前都需要打好基 础,不可超出现实空谈理想的规劝。出自《管子•揆度》“一夫不耕,则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中国谚 语“一夫不耕则天下饥”所强调仍是法家思想中所主张的 “富国强兵”——建立坚实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而其演变 的日语谚语「一夫耕さざれば天下その飢えを受く」(日 语谚语成语:p24)则更加强调对人行为处事的警示作用, 即个人的一次微小的倦怠可能会在后来会造成巨大的影 响,当每一次的懒惰与不作为积少成多,最终只会酿成巨 大的错误。

  由此可见,诸子百家中的法家思想在传授治国理政的 思想策略的同时,对人们的行为处事,教育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日本在接受来自诸子百家思想的谚 语时,同样重视谚语对个人的教育,规范作用,并以谚语 为准则,将它们发展成了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人生训” 与“教育训”[8]。

  三、中日谚语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诸子百家思想的诞生地,中国谚语涵盖了诸多起 源于百家思想的名言名句。如谚语“知子莫若父”“井底 之蛙不知大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分别出自《管子 • 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庄子•秋水》“井 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以及《韩非子•喻老》“千 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显而易见的,这些语句在转化 的过程中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化与通俗化,其文字长 度多数也变得更加短小。得益于这种语言形式的通俗化, 使得谚语更容易在大众的脑海中刻下清晰的记忆,继而加 速了谚语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使更多人了解 到原句所饱含的深意,如人们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警 告疏于小事容易酿成大错,用“井底之蛙不知大海”讽刺 见识狭小之人,用“知子莫若父”提醒亲缘间的联系。这 些出自诸子百家中的谚语,或以口承的方式,或以书本习 得的方式被人们所知晓,理解,最终将这些谚语运用于自 我规范、自我教育、以及进行启示。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与日本的交流交往是频繁而密 切的,这种交流活动在唐代一度达到高潮。伴随着互相之 间交流的深入传递与交换的不仅是显性的先进的生产技术 与特色的商品,还有隐形的文化与思想。诸子百家思想作 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通过遣唐使漂洋过海,虽然 道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算不上一帆风顺,其“无为而治” 的思想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帝王之术,以君王的无限权力 为根本目的。但即使受到了一定的抵制,道家思想中那些 给人以修身养性,坚持自我的谚语依旧给日本人的思想及 处世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法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是在日本 近代化过程中“脱儒入法”运动这一历史转变中才逐渐被 日本重视起来。 [9]但包含着诸子百家思想中道、法思想的 经典语句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传播,即使部分语句 被删减更改,变成了更加口语化且通俗易懂的形式,但其 中的内核大多未曾改变,并以更加具有日本特色的形式 「ことわざ」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得到传承与更广泛的 传播。如「愛は憎悪のはじめなり」(新明解:p2)正是 源自诸子百家中法家《管子•枢言》“爱者,憎之始也”, 其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私爱要适度,过分的私爱便是憎恶的开始。「千里の行きも足下より始まる」(新明解: p358)「三釜の養」(新明解:p271)则分别出自《道德 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 《庄子•寓言》“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 不洎,吾心悲”,前一句的目的是告诫人们立志须躬行, 做任何事都要从现在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而 后一句则是旨在传授「親教養」的理念,是对传统孝道的 追求。由此可见,诸子百家思想对日本人的“为人”“尽 孝”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603A92A-ED64-42b6-8BEF-B0DA80C42E74.png

  四、结语

  回顾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为中 华传统文化带来了灿烂的诸子百家思想。诸子百家思想在 潜移默化地塑造我国人民的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的 同时,也对海洋彼岸的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中所涉及的谚语起源于诸子百家中的 道、法思想,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口口相传言语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修养和行为规 范,特别是道家思想教育人们在处世方面应当做到自省, 不宜声张,不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他人。为创造团结友爱 和谐的社会风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谚语的过 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读懂中日谚语中的语句,还理解其背后 的典故,更要深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在谚语的学习 中掌握传统语言文化的特点与魅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结 合新时代语言文化的特点,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短 小精悍,语言诙谐,意义深刻”的谚语进行形象化,数字 化,将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的谚语向世界推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周绍良校.古谣谚[M].上海:中华书局,1958.序1.

  [2]高歌东编.谚语大辞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22.

  [3]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三省堂修编所.新明解 •故事谚语辞典[M]. 日本:三省 堂,2001.2-594.

  [5]外语学习社编.日本谚语成语辞典[M].中国香港:外语学习 社,1993.18-177.

  [6]李世萍.《韩非子》谚语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0.(07): 8-11.

  [7]范冰冰.儒家“孝”观念的家庭谚语概念隐喻研究综述[J]. 名作欣赏,2023.(26):94-96.

  [8]郑伟华,郑春生,徐歆言.起源于诸子百家思想的中日谚语的 对比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9(17):125-128.

  [9]韩东育.日本近世法家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