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论文

43

2024-05-17 15:18:1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新 文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设计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 创新力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新 文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设计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 创新力,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创新融合也能推动设计专业实现更新升级。 文章旨在探讨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对设计专业建设的意义,提出多学 科交叉融合的设计专业发展策略以及建设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多学科交叉融合;设计专业

  一、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美国希拉姆大学于2017年10月率先提出了“新文科” 这一概念,它在哲学、文学和语言等多个领域都融入了信 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019 年,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旨在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 “四新”建设,明确将新文科列为国家下一步高等教育发 展的重要目标[1]。

  传统的文科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以历史、哲学、 文学等为基本学科门类。“新文科”更突出以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科融合递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因 此,新文科的建设不再是对传统人文学科的简单复制,它 是建立在传统人文学科之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现 代管理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有益成果。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是发展内核。

FB3839D6-3CEA-4dc0-AA34-29F179CA3677.png

  二、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意义

  1.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塑造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学涉及艺术、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综合学科,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学 科思维能力,这样的综合素质对于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和 适应多变的职场需求至关重要。通过与科学、工程、社会 科学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设计学生可以参与跨学科实践 和研究,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获得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 和灵感,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2.促使学生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

  当下,设计专业就业市场环境越来越多元化。传统 的艺术设计专业更专注学生艺术审美与设计技术的培养, 对于多学科联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以及面对新技术新环境 处理全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通过交叉融合的教学和实 践,学生可以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动态、灵活运用 自己的专业背景,洞察多学科交叉创新的可能性。这种 综合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既专注于所学领域,又打破边 界,在人才市场新需求中找到潜在发展空间,获得跨界发 展机会。人文社会科学如传播学、心理学等为设计专业提 供了人文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提供了产业和管理的角 度,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设计专业能够与工科、理科相结合。另外,传统的艺术素养如音乐、 绘画等,也成了综合设计人才的加分项。唯有将多个门类 中的多个要素结合起来,方能满足行业“求新求变”的需 要[2]。

  3.促进产学研高度融合,推动学科发展更新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各类产业转 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要求高校在与企业、行业 和社会的合作中,不断调整教学、研究方向和重点,更好 地适应市场新需求和行业新动向。 一方面在学科交叉融合 中,快速更新理论知识与研究视野,另一方面投身产业实 践,不断创新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校动能。通过 产学研一体化,设计学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过程中与其他 学科深度合作,通过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更新 与进步。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专业发展策略

  1.聚焦新媒体技术,建设学科交叉培养体系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必 须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 局,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目前,艺术设计专 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趋 势[3]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 录正式将设计学列入交叉学科,更是迫切要求高校快速调 整思路,在学科交叉融合型的培养体系上深度改革。

  学科交叉培养体系的建立,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 调整上,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跨界,能力整合,素质创新, 思政侧面还应导向为解决中国本土问题而培养人。课程体 系在原有专业完整度的基础上,更应强化可拓展性,特别 是重视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有效融入,通过增设新 课,打通学院、学校课程资源,实习实践过程中引入优质 技术企业资源等方式,让艺术设计类学生在新技术助力的 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设计创新力。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教学 范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需根本性变革,围绕培养目 标,改变“学理—知识—考核”的单线模式,实现“需 求—学习—应用”的整体转换[4] 。同时,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模式,建立“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市场实习”“学 科专业单元课程+设计竞赛”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式,将 “学科专业模组课程+企业实践”相结合,真正将课程、教 学与行业实践融为一体[5]。

  2.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突出专业特色与定位

  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培养多专多能的 “廿”型创新设计人才,但在实际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时, 也应厘清各自专业的资源基础、发展目标和培养定位,避 免一窝蜂式的复制模仿,避免在交叉融合中稀释专业特 色。

  高校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着差异性,所处地域和学校背景的不同,也决定了交叉融合建 设中,需要认清基础,最大化地利用、整合已有资源。特 别是地方院校的设计专业,更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经济、 政策实际,学校学科发展现状、背景特色等因素,找到一 条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之路。

  当前人才市场对设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 高,但同时,随着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新的市场裂变也 激发人才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各个高校的设计专 业应以“人才出口”为导向,科学分析、规划自己的办学 定位,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市场实际需要,填补市场发 展空缺,能够为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或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发 挥特色创新价值。

  只有打通学院各设计专业间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特色 学科资源,合理借助高校间平台资源,紧密联合新技术行 业、企业力量,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价值,立足当地经济建 设与社会需求,才能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中,找到符合国 家与地方战略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特色。

  3.完善资源配套,强化师资队伍

  从教学资源配套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设计专 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重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 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场地不足、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 等。面对新技术环境,高校应持续加大硬件投入与更新, 整合、共享校内优质教学实践场地、设备,积极建设跨学 科研究中心,组建专业集群研究与创新平台。校内资源配 套相对市场外部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高校同时需 要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与新技术企业联合建 立实训基地、双创中心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从师资队伍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设计专业的师资主 要来自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 专业亟须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 包括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特别是计算机、大数据等 新技术领域。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联合教学,有助于突破传 统教学模式限制,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多学科交叉式科 研攻关,能够真正发挥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创新价值。 为此,着重多学科背景的师资人才软、硬式引进是教师队 伍培养的重要工作。此外,还应围绕新技术环境,强化现 有师资队伍的数字化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参加 各种教学交流、学术活动、师资培训,通过制度化方法推 动教师积极投入新技术类项目合作及科研攻关。通过教师 队伍打造,为设计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实践

  兰州交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据国家新文科建设 战略,基于“视传立本、科技立基、交通立牌”的学科交 叉融合理念,持续推进新媒体设计方向主导下学科交叉融 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1.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学科交叉升级

  为更好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交通 出行、设计生产、生活消费、城市建设等时空场景和生活 形态的深刻影响,发挥视觉传达设计在多元场景创新中的 作用,自启动新媒体设计方向改革以来,本专业秉承“数 媒为先、设计为本、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改革视觉传 达设计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针对课程体系,建成“新媒体设计为中心、视觉传达 设计为基础、新媒体影像为补充”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 教学环境建设中,通过筹建新媒体共创中心,以及申请建 设新媒体专业教室、工作室,全力打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创 新教学与实践场域。实习实践与双创竞赛中,将融媒体、 新技术内容全面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 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新兴岗位就业竞争力。通过完善 课程体系改革、开展跨学科项目合作、引进跨学科人才等 措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持续拓展在算法设计、大数据可 视化、VR/AR环境下的界面应用实现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实 践,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文科专业。

  2.打好轨道交通牌,突出学科交叉特色

  视觉传达设计是专业之本,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是特 色之魂。兰州交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在轨道交通教学、 研究方面集聚优势与资源,专业只有借助这一学科背景, 才能从全国同类专业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发展特色。

  为此,专业从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设计入手,要求一 部分导师指导学生从国家轨道交通建设、丝绸之路沿线交 通建设等领域入手挖掘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将研究视野导 向视觉传达设计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赋能力,这一尝试有 效推动本专业与校内外轨道交通学科开展跨领域合作,积 极关注交通强国战略。

  为打好“交通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打破院内壁 垒,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专业形成联合团队,聚 焦轨道交通设计、交通建设、交通文旅等领域,开展数智 设计、数媒可视化、智慧交通环境设计、数字文旅开发等 前沿课题的探索,突出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轨道交通的 学科融合,建设具有“交通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服务 国家战略、城市战略、交通战略,培养具有特色领域设计 解决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

  3.跟进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中国领先的科技服务企业,以供给侧改革 为目标,以持续赋能教育改革为宗旨,积极参与到高校教 育改革和学科建设中,发挥校企协同效力,帮助高校推进 “信息化、科技化”转型。

  为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企业力 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行业发展与高校要求,实现一整套高校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循环 体系,实现产教融合新局面,支持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发展 之路。

  一方面,专业依托数字技术企业优势资源,选派中青 年骨干教师参观考察、访学交流及参加专项培训等,推动 教师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变 革有效融入所教专业,多角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设计水 平与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接入项目,有效提升教 师队伍综合素质。借助数字技术企业外部平台,结合地区 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合作攻关,与学院产品设计、环 境设计、动画专业形成联合团队,聚焦数字设计、交通设 计、交通建设、交通文旅等领域,从根本上建立一支具有 创新与跨界合作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推进 “科教+产教”双融合,加大毕业设计依托导师课题“真题 真做”,利用专业竞赛与导师课题衔接,推动教师在服务 企业中积累教学案例,动态、多样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 质,将教师“科”“产”“教”协同效力发挥到最大。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学科适应社会变革深化发展的必然 趋势,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在新文科背景 下,设计专业必须重新审视内外环境,构建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的培养体系。通过转变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学科 交叉融合中寻找符合实际和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通过资 源配套和师资队伍跟进,保障设计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延龙.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学科建设问题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105-108.

  [2]赵小波、马雯婕.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与多元融合的艺 术设计人才培养[J].学园,2022.07:10-12.

  [3]林春水. “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设计专 业建设策略研究[J].艺术工作,2021.08:112-114.

  [4]陈晓鹏、王诤.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J].教育园地,2020.03:161-162.

  [5]王琼. “新文科”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发展理念与路径研究 [J].西部皮革,2022.0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