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乡土童年书写的诗性追寻——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乡土童年书写的诗性追寻——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43

2024-05-17 15:02:0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以其丰富的民间传奇、浓 厚的土地情结和生动的儿童生活,构成了乡土童 年书写的独特创作范式。乡土童年书写一方面蕴 藏着童年回忆的乡愁情结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以其丰富的民间传奇、浓 厚的土地情结和生动的儿童生活,构成了乡土童 年书写的独特创作范式。乡土童年书写一方面蕴 藏着童年回忆的乡愁情结,即成人作家对已逝童 年或追思或感伤的情感联结与生命咏叹;另一方 面也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童年精神在乡土空间的价 值追寻与独特表达。

  纵观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乡土”一 直作为儿童的生活场域,构成了儿童小说童年书 写的主要生活背景。新世纪以来,乡土题材儿童 文学既继承了以往乡土童年书写的风格,同时伴 随着乡村现实生活的巨大变革、城市文明的冲击, 其创作的整体面貌和艺术格局也发生了新变。特 别是童年乡土叙事,童年记忆的乡土书写、童年 视角的乡土变革和乡土童年的诗性精神,展现了 童年诗学的生命描摹、意象表达及价值探寻,也 表现了新世纪儿童文学中乡土童年书写中独特的 美学面貌与诗性特征。

  近年来,乡土题材儿童文学创作数量激增。究 其原因,一方面归结为审美现代性对城市化进程 的抗拒与背离,通过文学对乡土文化的探索试图 为人类童年提供一种精神复归;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通俗化儿童文学创作热浪的冷却后,艺术性儿 童文学追求的复苏。随着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不 断完善,严肃儿童文学的审美品格被更广泛的认 同。面向乡土童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对童年深 切的描摹与理解,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审美 深度。同时,这一创作意图也引领着成人作家更 真切地与儿童进行文本对话和童年分享。儿童文 学中的乡土童年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成人作 家对自我乡土童年生活经验的回溯追忆与情感真 实的形式再现。成人作家通过唤醒回忆中自我童 年的创作方式,为碎片化的记忆、具象化的感觉 与童年精神的探寻构筑文学书写空间,进而实现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确认与感知。

325A1A35-59DC-44f1-8F07-79172FA45CDA.png

  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是在面向乡土、 面向回忆、面向自我童年的书写中寻找创作内涵。 尽管乡土童年书写可以从时间纵轴上分割为:回 溯型童年书写和现实型童年书写,但源于成人作 家的个人童年经验是书写乡土童年的宝贵经验。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所书写的乡土记忆、感官体验 和童心追寻都离不开作家自我的童年回忆。乡土 童年记忆中不仅蕴藏着谟涅摩叙涅所赐的献给个 体感知的礼物,还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关系外化为书写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文学载体。 儿童文学作品在抒发乡土童年书写的追思之情时, 还常常携带了儿时回忆的感官经验,映射出社会 环境的历史印象。

  儿童文学中的乡土童年书写,更注重对童年 记忆中日常生活的文学形式加工。作家格非在探 讨记忆与文学的关系时,曾谈到记忆中的日常事 务并非简单的物理概念再现,当他唤起记忆中的 那条河时,激活的还有个人的全部情感,那些文 本中迷人而饶有韵致的自然美景和日常生活,乃 是文学给“记忆中的事物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乡土童年记忆,同样被赋予 了灵性和生命,将回忆深处的片段与情感抒发为 乡土风情的诗意表达,通过对童年乡土生活的日 常铺陈,展现为文本中的韵律、节奏与诗意的景 色氛围。

  然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成人作家的童年 经验始终无法摆脱被看作儿童经验的对立面,这 也是儿童文学中乡土童年书写的局限性所在。如 何打破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文化壁垒,使乡土童年 书写通往人性共同的情感基础和生命体验再现出 来,是实现儿童文学的人性指向与审美价值的要 义,更使乡土童年书写中儿童的生活智慧与成长 艰辛盈满乡土记忆的美好与生命摇篮的温馨,方 能为儿童阅读提供恬淡而静谧的空间故乡,为成 人回眸时提供坚定而温暖的精神指引。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乡土童年书写是对审 美层面上童年诗性的探寻,但同时也被看作成人 作家的叙事策略。书写童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儿童(童年)大多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回顾 性叙事视角而存在。这意味着童年视角的选择带 来了无法避免的遮蔽现象。伴随着儿童观的深化, 儿童文学文本越发注重为儿童书写和与童年对话 深层创作价值。从个人化童年视角的回溯,到儿 童—成人双重叙事视角的穿插对话,童年视角的 运用为乡土情怀的释放提供了更广阔的文本空间。 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中,不同形式童年视角 的运用,为文本获取了叙事的时间厚度,展现了 纯净童心与复杂世界的碰撞,也传递了自然人情 在乡土书写上的多样色彩。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的童年视角中既包含对儿 童思维、认知与感受的模仿,也包含成人作家的 一些个人化童年感受。也就是说,在描写现实乡土儿童的文本童年视角中总蕴藏了一种仿儿童的 情感认同,表现为隐性的成人思维或怀旧情感。 换而言之,成人作家在书写现实乡土童年时,动 用了个人化乡土童年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真实。在 乡土童年书写中,其文本透过童年视角面向当下 的乡土生活巨变,理解城乡面貌的差异时,不可 避免地带入了自我对已逝乡土童年的怀念。通过 乡土儿童生活经验的回溯、提取与比较,作品中 常常呈现“大地之子”对童年生命的热忱,对乡 间生活的迷思,以及对自然生灵的尊崇。

  在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中,运用回溯型 童年视角来书写乡土童年,将童年作为叙事“本事” 的作品较多。作品尽量使用当年孩童的在场状态,来回忆、审视及表达对乡土生活再现的点滴细节 与诗化感受。但同时,成人作家的童年经验又会 时而抢夺叙述的话语权,表达其成人视角的审视 与感知,并形成一种以儿童与成人双重视角的转 换,即将原本一维时间轴上的童年回忆,转向多 维时间下的情景再现,以营造童年乡土回忆的交 互及对话。在乡土题材儿童小说中,双重视角的 运用展示了乡野气息之间的成长诗意与美好,但 这种视角的运用又不可避免地回归了成人视角对 历史、时代、文化的阐释性。溢出儿童伦理价值 与认知水平的叙事方法,既可能为文本提供丰盈 的解读、理性的审视与价值的引导,也可能弱化 乡土童年书写中本应充满现场感与生动性童真童 趣的描摹与表达。

  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中,童年视角在与成人视 角的对话中形成了当下时代背景中乡土变迁的追 问与审思。这种情感价值与观念认同的拷问,是 对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剧烈结构的一种文化反思。 乡土童年书写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之间的 探寻与融合始终保持一种观望态度。特别是,童 年乡土回忆中的美好在面对现代文明不可逆转的 变迁、成人视角中对欲望的认知、现实的无奈, 以及生活的踟蹰,童年视角对生活变化中痛苦与 期待的矛盾心理,构成了儿童文学中乡土童年书 写的复杂情愫。如湘西作家邓湘子的乡土儿童小 说大多表现了这种掺杂了两难情感的乡土童年书 写。文本中的童年视角对现实生活的观望,与成 人视角下的对话、评价与总结,超越了纯真童心 的认知维度,将文本内涵带入复杂而理性的现实 生活,并为乡土题材的童年书写带来了更多元的回应。

FB92BF9B-F779-4f6c-98CB-6E582E017C95.png

  儿童文学中的童年视角具有一种时间的力量 感,对无法宣之于口的生命慨叹,是透过成人视 角与童年视角的切换而呈现的。基尔凯戈尔在肯 定儿童作为直观感受悲喜者所蕴含美学家潜力的 同时,也指出儿童日常审美体验所具有的直接性 与感官性。在书写乡土童年的过去与现在的作品 中,需要童年视角中的细微之美与灵动感知,也 需要那种积淀时光的成人式智慧引领。

  随着童年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人们越发能够 从童年精神的审美空间中寻找到生命、艺术、文 化的多样解读。乡土童年之源,既意味着儿童乡 土文学对童年精神内核、文化生命,以及自然之 源的不断探求,也代表着超越了个人化童年乡土 书写下文化诗性的追寻。表现在新世纪以来的乡 土题材儿童文学创作中可分为三个部分。

  童年精神的审美认同。乡土童年书写不仅表现 了乡土人情之美,更彰显着乡土儿童的本土化形 象。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中所刻画的乡土儿童形 象,具有独特的本土化与民族化韵味。尽管近年 来的儿童文学中都市儿童形象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能体现家庭关系、儿童成长,以 及生命塑造的童年书写,源于更广袤的乡土中平 凡而庄严的儿童故事,如谢华良的小说《陈土豆 的红灯笼》,通过对留守儿童陈土豆艰辛的成长 描写,展现了中国儿童质朴而美好的生命庄严, 更折射了乡土童年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世纪 的乡土童年书写注重对童年乡土空间的诗性建构, 在这里儿童通过梦想的飞翔和自我的超越完成一 次身心的精神成长,实现童年精神的审美认同。 对乡土童年精神的确认,亦成为解读当下童年生 活、守护童年生存空间和确立理想童年精神的美 学追求。

  童年精神的文化风韵。随着乡土题材儿童文学 的创作转向,文学中的童年“原乡”从个人化的 成长记忆故土转向了集体、民族的文化原点。通 过叙事视角的转移、叙事背景的虚化,乡土童年 书写试图在文本中提供更具象的现实立足点。这 表明作家在童年记忆书写的基础上,更注重民俗 文化及传统文明对乡土童年的精神滋养。例如, 专注于广西童年乡土命脉的儿童小说作家王勇英,其作品中的乡土民情表达便具有独到的文化风韵, 她的小说《巴澎的城》体现了乡土民俗独特的神 秘气息与文化价值,并透过儿童视角、口语化的 方言描绘,展现了作家对灵动而直爽的乡土气息 的深切热爱。

  童年精神的自然根性。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中的 “童年”与“乡土”呼应了儿童与自然的结盟关系。 实际上,儿童对自然生命的本能感知便是以儿童 式思维回应人性与天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印 证了儿童文学从自然的、精神的、心理的、原始 思维与原生态的角度,观照儿童的生命存在状态 与生命向力的书写命题。乡土童年书写以乡土自 然作为文明追溯的原点,透过人性的美好与万物 的灵性,关照了人类与自然的根性追寻。这表现 为乡土题材作品对乡土童年精神的渴求,亲密接 触自然的感悟与对童心世界的皈依。以张炜的《寻 找鱼王》为例,这篇儿童小说以“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探寻了生命价值的终极指向。透过乡土 自然视域下所积累起来的童年生命经验,也成了 儿童直面童年精神与自然文明的绵延之力。乡土 题材儿童文学,在解答当儿童读者面对现代化生 活的复杂不安、生命之谜的终极追问时,提供了 童心的质朴美学与自然的诗意哲学。

  新世纪乡土题材儿童文学中,不仅面向了个人 童年记忆的情感探寻,还沉浮在乡土空间的文化 与文明印记中。通过感性的洗礼与理性的反思, 对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共性加以衡量,共筑人类童 年命运的集体式文化印象。特别是,在童年诗性 的审美空间中,童年的文化内涵为人类精神原乡 提供了一种面向时代、历史与文化的途径。那是 在童年经验的提取与反思中,乡土童年书写为人 类理想追求提供的精神空间;也是儿童文学作家, 为乡土童年的审美观照应提供价值的坚守与书写 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