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涵、战略意义与实践进路论文

2024-05-17 14:32:5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化润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助推新 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 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文化润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助推新 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 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结合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文 化润疆”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进一步明确从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 体历史研究、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持续推 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四个方面探赜“文化 润疆”的实践进路,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要组 成部分,是党**着眼国内外发展局势、立足新 疆区情,作出的科学规划和系统把握。“文化润疆” 也成为学者近两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文化润疆” 的历史基础、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等 进行多角度阐释。从历史基础来看,有学者认为 文化知识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边疆的鲜明特征。
从理论逻辑来看,有学者指出“文化润疆”是在 新疆建立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从价值意蕴 来看,学者从维护各族群众利益、巩固民族团结 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阐释。从实践路径来看,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立法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等途径深入推进“文 化润疆”。
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涵
“文化润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深刻 的价值意蕴,厘清“文化润疆”的科学内涵,是 把握文化润疆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所在。
以“文化”为治理内核,坚持文化认同与民族 认同相统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从 古至今,中国就重视“文化教化”,注重以文化人。 “文化润疆”就是以“文化”为治理新疆的精神 内核,集中体现为坚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认同。 一是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润疆”的内在核心,“文 化润疆”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源头,发挥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功能,用中华文化滋养着新疆各族群 众的精神血脉。二是坚持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相 统一,民族认同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新疆各族群众坚定民族认同,有利于 56 个民族拧成一股 绳同向发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文化认 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民族之间沟通的重要 桥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增进新疆各 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 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不断使新疆 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坚持民族认同与 文化认同相统一,可以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群众 的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润”为治理方式,坚持规范引导与动态持 续相结合。“文化润疆”关键在于“润”的方式。 第一,“润”的治理方式具有规范引导性, “润” 的规范引导性是由文化的力量所决定的,它有着 思想整合、价值引领、规范协调和舆情疏导的功能。 “文化润疆”绝不是用中华文化征服和强迫新疆 各民族文化,而是让中华文化规范引导新疆各民 族文化从中持续汲取养分丰富发展自我。通过中 华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培养一批专业的马克 思主义教师队伍,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 实践基地等路径,规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 “五观”,加深“五个认同”。第二, “润”的 治理方式具有动态持续性,“润”的动态持续性 取决于人的思想认识本身是渐进性的过程,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要发挥中华文化凝聚人心,增进共识 功效,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立足于新疆各 民族群众发展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感知,以润物无 声的方式和润物有声的效力凝聚新疆各民族精神 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疆。
以“疆”为治理场域,坚持润泽人心与地域治 理相一致。边疆治理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基 石。“文化润疆”是以“疆”为治理场域, “疆” 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地缘方面理解,从古至今, 在国家的疆域内都以政治中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相对形成“中心—边缘”的地缘关系,但都同属 于中华民族,由中央统一管辖,新疆在古代以“西 域”著称,各朝代在西域行使管辖权,进行边疆 治理,“文化润疆”是党**着眼国内外大局, 依托新疆发展态势而确立的党的治疆方略之一, 体现了党**对新疆地域的重要性治理。二是从 文化场域方面理解,边疆所特有内涵气质和文化 传统由长久生活在这一土地的居民所赋予, “文 化润疆”作为“润泽”机制, “疆”则是“润”的目标物,既是“润泽”新疆这一地区,更是用 中华文化“滋润”在新疆地区生活的各族群众的 心灵需求、文化水平和精神世界。由于地缘关系 的边缘性而可能生成文化意识的边缘性和差异 性,需要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求取中 华民族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 统一的局面。多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的中华文化, 具有多元包容性和内在统一性,“文化润疆”的 实践逻辑是“从人心维度通过中华文化滋润新疆 各族群众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需求”,从精神上建 立内在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 深度实现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域团结和人 心团结。
文化润疆的战略意义
厘清“文化润疆”的战略意义有助于从全局理 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中, “文化润疆”对新疆发展和国家大局有 着重要战略意义。
文化润疆是助推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精 神动力。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新疆的社会 稳定、长治久安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努 力奋斗,新疆的社会、民生、经济和文化在不断 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尤 其是意识形态安全仍需重视。开展意识形态领域 反分裂斗争是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证。“文 化润疆”作为依法治疆和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 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精神支撑,是 助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新疆 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在于人心,通过开展“文 化润疆”工程,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增进新疆各族群众的密切往来,帮助新疆各族群 众树立正确的“五观”,使各族群众凝心共识自 觉抵御反分裂渗透思想,自觉坚持社会主流意识 形态,为牢牢扭住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注入 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润疆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建设的重要保证。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已从相对封闭的内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尤其 是近些年,新疆与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开通多条运输通道、建成经贸合作园区、开展中国 — 亚欧博览会、加强科研创新交流合作等。新疆在 不断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高质量地推 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将面临更高的发 展机遇与考验,尤其是未来中吉乌铁路的开通将 大幅度缩短对外贸易运输路径,新疆将迎来更重 要的发展机遇。“文化润疆”对持续推进“丝绸 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思想保证, 一方面, “文化润疆”可以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 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发展,加深其他沿线国 家对我国文化的认知,促进不同国家群众的人文 交流和情感相向,进而深化我国与其他沿线国家 在能源、资源、医药、生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 作,以及联合培养服务“一**路”的高层次复 合人才。另一方面, “文化润疆”可以进行观念 整合、凝聚情感共识,调动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参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新疆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建“丝 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文化润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 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交融的情感纽 带,加深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 键所在, “文化润疆”则是以增强认同为目标, 用中华文化滋润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构筑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润疆”作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主要表现为精神润 化与实践养成两方面,一方面, “文化润疆”可 以发挥以文化人、凝聚共识的功能,帮助各族群 众在精神上增强“五个认同”。例如,深入推进 青少年“筑基”工程,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潜移默 化地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 化的根脉所在,进而端正历史文化认知,树立正 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五个认同”。另 一 方面, “文化润疆”可以发挥动员群众、凝聚力 量的功能,在实践养成中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 流交融。例如,构建多民族融合的互嵌式社区, 加强和完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持续推进“三 进两联—交友”和举办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节 日等实践途径促进各民族群众多层次与多形式的 往来互动,使民族团结更加牢固,进而有形有感 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润疆的实践进路
在弄清“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涵与战略意义 基础上,可以从坚持根本保证,激发内生动力, 注入外在活力和锻造自身能力方面进一步探赜“文 化润疆”的实践进路。
强化根本保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牢固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 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加强思想文化阵 地管理,牢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深入 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 务,关系着文化润疆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加快培 养一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队 伍,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专业支撑和人才保 障,以防后备人才不足问题。
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要牢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 的领导权。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遗 留问题,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依然复杂严峻。深 入实施文化润疆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理论贯穿各方面宣传思想工作,注重网络意 识形态领域安全,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 持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落实党委负责制,增强各 级党委的责任意识和敢于同错误言论作斗争的精 神,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整体 效能。
激发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史实,加强中华民族 共同体历史研究。“出乎史, 入乎道。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和述说者。充 分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史实,加强对中华民族 共同体历史的研究,是激发文化润疆向纵深发展 的内在动力。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 护和传承工作,深入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 究。
加强文物依法保护,结合地方实情,制定相关 法规。新疆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工 艺。要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 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
强化文物资源管理,做好不同文物资源的统筹 管理,整合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做好文物大数据库建设。加强文物价值的阐释与传播,综合运用 博物馆和新媒体,让文物说话,广泛传播历史文 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更好发挥 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的功能,丰富新疆各族群 众的精神世界,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更深入地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以政府为 牵头者,高校学者为主要研究者,考古文献资料 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帮 助新疆各族群众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注入外在活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 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 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 民工程,让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把方向、抓重点、定举措,做好文化体制改 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深化对博物馆、艺术馆、 文艺团等文创中心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文化 服务职能,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 度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 载体,二者密切联系。新疆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 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是现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文 化资源大区。将新疆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内容、独 特文化风格与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密切融合,打 造独具特色的新疆旅游风格,实施旅游兴疆战略, 带动新疆经济发展,让新疆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 出去和引进来”,讲好新疆故事,使中华文化更 加深入人心。
“文化润疆”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全覆盖、 落实到村,加快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实施 全媒体传播工程。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百日文化广场”“传统文化进万家”等文化 惠民活动,滋养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 力量。
锻造自身能力:持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 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 要载体,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基石。要加大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这是应对新发展新形势 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疆作为多民族 聚居、多语言交流的民族地区,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进程中,更要做好基础性支撑,加深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文化认同, 促进新疆的繁荣发展。
加大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宣传力度, 采取全方位的动员参与举措。加强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普法宣传,推动线上平台与线 下教学一体化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机 制,重点抓好农牧民夜校教学质量,坚持针对性 与时效性相统一,不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入 脑入心。
做到精准施策,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 及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师资教学质量和水平是持续推广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教育的关键,要加大教师队伍专业化培训 力度,提升教师语言文字的核心素养和教学水平, 做到因材施教。
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与传承中华文化相结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 程”,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润心的作用,让新疆 各族群众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加深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亲近。
在持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还要 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文化润疆”的全过程,加强新疆各族群众对“四史” 的学习和理解,做到文以载道,强化爱国之心。
新疆的社会发展与稳定关键在于人心。“文化 润疆”作为一项润泽人心的工程,对新疆发展大 局具有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其理论内涵、战略意 义和实践进路,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整 体把握其核心要旨。在新时代下持续推进“文化 润疆”,以中华文化绵绵之力润养新疆各族群众, 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打牢新疆和谐稳定的坚实 根基,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