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保护、发展途径研究论文

2024-05-17 14:29:0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皖南花鼓戏是安徽地方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宣城、郎溪、宁国广德一带,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皖南花鼓戏从湖北流入,先是与皖南民间 歌舞结合
摘要:皖南花鼓戏是安徽地方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宣城、郎溪、宁国广德一带,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皖南花鼓戏从湖北流入,先是与皖南民间 歌舞结合,后又受京剧和徽剧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 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众审美的转变,皖南花鼓戏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缩、生存现状堪忧, 亟须对皖南花鼓戏进行传承保护、探索发展新途径。
关键词:皖南花鼓戏;历史源流;创新发展
皖南花鼓戏作为安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已生存一百 多年,鼎盛时期曾流行于江苏南京、高淳,浙江长兴、吴 兴等地。19世纪中叶,湖北的花鼓戏和河南的“地灯子” 随着移民传入皖南,与当地的民间歌舞结合形成皖南花鼓 戏;而后皖南花鼓戏受徽剧、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发展 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剧种。皖南花鼓戏历经百年风 雨,曾在皖南地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近年来皖南花鼓戏 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如受地方剧种的局限,知名度 低;受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冲击,日渐脱离大众审美;表演 艺术者断层严重等。因此,在研究皖南花鼓戏同时需要重 点探究其发展新途径,让这支百年剧种得以传承并焕发新 活力。
一、皖南花鼓戏源流概述
(一)皖南花鼓戏的历史起源
皖南花鼓戏相传起源于清代同治末年, [1] 当时在宣 城、广德一带就已经流行秋收后“玩灯赛会”,“爷挑黄 稻子牵牛,花鼓彩灯遍地游”盛行一时。历史上,皖南 花鼓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 子”“四季班”“草台班”、京剧徽剧合流五个阶段。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整个南方地区,尤其是皖南 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当时皖南爆发严重瘟 疫,本地居民伤亡惨重,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当地社会经 济,清政府号召各地农民迁徙到皖南;当时湖北、河南两 省正遭遇洪水灾害,由此大批湖北、河南灾民东迁至皖南 地区;湖北花鼓调、河南地灯子传入皖南与当地歌舞、戏 曲融合。当时,歌舞灯会可分为三类: 一是灯舞;二是民 间故事表演,这一时期的表演是不进行演唱的;三是旱船、彩船等歌舞表演,此类表演由一男一女或两男一女边 唱边舞、锣鼓伴奏,逐渐形成职业演唱的社班即花鼓班, 他们的演出则被称为花鼓戏。
[2] “打五件”在灯会歌舞流传中出现,在农村比较 流行的一种简单说唱表演形式。 一般由一到两人合作,他 们身背木架,并在木架上放上大锣、小锣、钹、鼓、竹板 五件乐器,沿门自打自唱。随着阶级剥削和天灾人祸的出 现,职业“打五件”艺人由此产生。这些职业艺人们为了 满足听众的需求,不断丰富曲调、唱腔、节目内容,从之 前的不化妆不表演转变为又唱又做的表演形式,并与灯会 歌舞结合产生了皖南花鼓戏雏形“地摊子”。
“地摊子”是皖南花鼓戏从民间歌舞转变为戏剧艺 术的重要阶段。是由‘打五件’艺人和民间灯会艺人组合 而成,在广场上载歌载舞演出。大约在1890年到1895年间 在宣城农村诞生了第一个皖南花鼓戏职业班社—— “四季 班”。这一时期皖南花鼓戏发展迅速,形成了“三打四 唱”“七紧八慢九稍停”的演出模式; [3] 同时,在这一时 期也培育出很多花鼓戏艺人,最著名的就是“一蓝二杜” 了,“一蓝”指蓝凤山(因排行第二,故称蓝老二)八大 角样样精通,丑角最出色;“二杜”指杜老幺,最擅长花 旦。至此,皖南花鼓戏已发展成为成熟的地方剧种。
随着皖南花鼓戏不断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对皖南花 鼓戏的摧残也日益加剧,以“花鼓淫戏,败坏风化”的理 由禁止花鼓戏演出。为了能够继续演出,有的花鼓戏艺人 到偏远农村演出,演出时就简单几张桌子并用草席隔成前 后台,故而称为“草台班”;有的艺人与京剧、徽剧合班 演出,使得皖南花鼓戏吸收了京剧、徽剧的表演和唱腔艺术,这一时期的皖南花鼓戏不断丰富艺术特色,基本成为 一种行当艺术。
(二)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
皖南花鼓戏与皖南农民有着血肉联系,是对农民生 产、生活的一种升华;因此,它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乡 土气息。据考证,“皖南花鼓戏原有147个传统剧目,计大 戏43本,小戏104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年挖掘抢救,现已 收集汇编的有大戏37本,小戏84个。”①剧目大多描绘的是 农民生产生活,且喜剧较多;风格天真活泼、爱憎分明, 好人好事都会受到褒扬、坏人坏事都会受到惩罚,如《扫 花堂》中开朗淳朴的马秀英、《假报喜》中描绘的嗜赌成 性的姚大金等。
皖南花鼓戏的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 包括淘腔、悲腔、四平、北扭子,花腔多为灯曲和民歌小 调,目前约有六十余种花腔腔调。淘腔是最主要的唱腔, 极富变化性;悲腔主要表现伤感情绪;四平主要表现愉快 情绪;北扭子节奏欢快、类似于梆子。
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保存着民间歌舞和从农村生 活中提炼出的程式动作,同时也吸收了京剧的表演动作, 形成独有的表演程式;以扇子、手巾为基础道具,根据人 物特色、伴随锣鼓音乐翩翩起舞,以戏剧动作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
二、皖南花鼓戏发展困境
从19世纪中叶“四季班”的出现至今,皖南花鼓戏已 经走过了150余年的风雨历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 展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 一度辉煌的皖南花鼓戏正 在逐渐边缘化。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皖南花鼓戏原来由国 家承包、不愁市场的状况;进入市场中,皖南花鼓戏经历 了院团改革,目前宣城已无国营院团,民营院团仅14家。 皖南花鼓戏生存环境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专业人才的流 失。从业人员严重老龄化,尤其传承人普遍老化,目前皖 南花鼓戏国家级传承人仅迟秀云、杨玉屏两人,迟秀云已 80余岁、杨玉屏近70岁,尤其是迟秀云已经基本无法开展 传承活动。由于受市场前景、经济待遇的影响,很少有年 轻人选择从事皖南花鼓戏相关工作。
20世纪中叶,改革开放致使很多外来文化、各类流 行艺术元素大量涌入,进一步压缩了皖南花鼓戏的生存环 境。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很少能够 接受传统戏曲艺术;因此,皖南花鼓戏的受众群体不断缩 减且老龄化加剧。随着,“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发展的日 新月异,加剧了对主要以传统媒体宣传的皖南花鼓戏的冲 击。近年来,皖南花鼓戏保护单位、传承人渐渐开始运用 新媒体宣传花鼓戏,努力弥合皖南花鼓戏与年轻受众群体 之间的鸿沟;但是,由于传播渠道单一 (宣城市文化馆仅 微信公众号推送皖南花鼓戏相关内容)、内容质量参差不 齐(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仅通过个人抖音账号发布演出小 片段),导致皖南花鼓戏的影响力仍然不断减弱、受众群 和流行区域不断缩减。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皖南花鼓戏越来越不受重视。社会经济压力致使很多优秀花鼓戏演员转行、年轻人拒绝从 事相关工作、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此可见,对皖南花鼓 戏的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
三、皖南花鼓戏创新发展途径
(一)保护与创新齐头并进
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这是皖南花鼓戏重现辉煌的机遇。如何抓住机 遇,让皖南花鼓戏走出困境、焕发新生,是值得文艺工作 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主要包括挖掘、 复排优秀传统剧目和创编新剧目两块面。
挖掘、复排优秀传统剧目,重新唤醒剧种意识,是保 护、传承皖南花鼓戏的首要手段。 [5]在对传统剧目复排过 程中,应注意要对剧目进行筛选,要宣扬扬善惩恶的是非 观、弘扬家国情怀、传播主流价值。作为皖南花鼓戏保护 单位的宣城市文化馆从2019年开始积极整理、复排传统小 戏,2019年复排了《扫花堂》《打瓜园》《假报喜》三部 传统经典小戏,2023年复排了传统大戏《云楼会》和小戏 《打补丁》。其中2019年复排的三部小戏参加了安徽省委 宣传部、安徽文旅厅主办的“有戏安徽•点亮剧场”演出, 此次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皖南 花鼓戏的影响力。
[6]创编新剧目是保护、传承皖南花鼓戏的重要手段。 皖南花鼓戏的精彩之处在于演员通过歌舞表演演绎出引人 入胜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和演员演绎水平决定剧目是否 吸引人。二十世纪末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皖南花鼓戏作 品,如《春嫂》《送瓜苗》《老板娘》等;然而,这些优 秀的作品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创作的,在 当时能够产生共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时代 的发展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作品与当代观众的鸿沟越来越 深,仅靠这些脱离当代现实生活的老戏已经很难满足观众 的需求了;只有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让观众与剧中 人物产生共情。
因此,皖南花鼓戏编剧们在创编剧目时首先需要扎根 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要用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表现 普通人的生活、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还要通过作品 来传播正能量;要与时俱进、围绕重大主题进行创作。近 几年,保护单位也创编了一些广受欢迎的剧目,如大型皖 南花鼓戏《青春•李夏》《高高的云岭》《青檀魂》等。其 中《青春•李夏》以时代楷模李夏同志为原型,对他在脱贫 攻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抗击台风“利奇马”英勇牺牲的 事迹进行创编,再现了一名共**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该剧获得了多项荣誉。由此可见,只有反映现实生活、传 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人才培养是核心
[7]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演员便是人 才、是舞台艺术的核心,演员是剧本的二次创作者,演员 表演的好坏直接关乎戏曲的舞台呈现。用精湛的表演将剧 本故事情节完美地呈现出来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应该是每 一位戏曲演员的毕生追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表演没有捷径可走, 一招一式皆需要刻苦训练。演员一方面应该通过不断的学 习、刻苦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加 强交流学习,向别的剧团演员学习、交流表演经验,不断 丰富自身表演水平。
演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更需要培养年轻人才,为皖南花 鼓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做好活态传承。要吸引年轻人关 注、学习、传承皖南花鼓戏,而学校则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应该让皖南花鼓戏走进校园,积极进校园开展演出活动。同 时,保护单位也需要开设皖南花鼓戏公益班,免费教授花鼓 戏课程,加强对青少年皖南花鼓戏通识教育、审美教育。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文旅厅印发的《安徽省“戏曲进校 园”活动实施方案》,我市积极开展“花鼓戏进校园”系 列活动,国家、省、市级传承人积极走进中小学开展演出 和教学活动。“花鼓戏进校园”活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皖 南花鼓戏的影响范围、提高了青少年对花鼓戏的兴趣,即 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而且能将皖南花鼓戏发扬光大;因 此需抓住机遇,促使花鼓戏进校园、进课堂,为其发展准 备好后备人才。
(三)优化传播是关键
皖南花鼓戏经过百年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可 能只依靠某种单一的传播渠道宣传就能完全展现皖南花鼓 戏的文化内涵;其需要多媒介融合传播、宣传,才能拓宽 皖南花鼓戏的辐射范围。在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 想要扩大皖南花鼓戏的影响力,就需要拓宽传播渠道,线 上线下相结合。
首先,要加大线下传播力度。戏曲艺术只有通过舞 台表演才能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观众追求的是在现场观 看演出时台上台下交流互动的氛围;因此,线下演出仍是 传播重点。皖南花鼓戏作为宣城市的“文化名片”,虽然 近几年也参加了长三角区域文化交流,但是跨地区交流的 力度仍有所欠缺。想要重现皖南花鼓戏昔日辉煌,就要加 强全方位的跨地区交流。皖南花鼓戏的展现应该追求多样 性,不断丰富交流活动的内容。目前,我市开展的交流活 动基本是演出活动,如赴昆山参加“百戏盛典”、赴上海 参加“2021年首届长三角文旅嘉年华”活动等;除了演出 活动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展两地戏曲理论研究论坛,组 织皖南花鼓戏专家学者参与,与不同剧种的专家们思想 碰撞、取长补短,促进皖南花鼓戏创作、表演水平;也可 以在交流展会中设置皖南花鼓戏站台,展示道具等相关物 品,提高大家对花鼓戏的兴趣。
其次,要拓宽传播渠道。除了线下主体传播之外, 还要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积极开辟新的传播平 台,如微博、抖音等,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平台上开 设皖南花鼓戏专栏,科普花鼓戏理论知识、投放经典演出 视频,在微博上设置热门话题,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 同时,也可以与VR、文化一体机等数字化设备相结合,以 此突破皖南花鼓戏在传播过程中的时空限制。
(四)政府扶持是支撑
政府扶持是皖南花鼓戏发扬光大的保障,政府应该从 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对皖南花鼓戏进行扶持。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央和安徽省出台了多部保护政策; 宣城市政府紧跟中央步伐,于2019年出台了《皖南花鼓戏 孵化扶持办法》并在2021年修改增订,这部办法是在全省 首创实施地方剧种孵化计划,为皖南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政策支撑,建立起完备的生产传播机制。目前,我 市共孵化出23部优秀小戏,并连续三年入选省级孵化计划 大戏项目。
专业剧团是皖南花鼓戏持续发展的主体,承担着创 编、演出等重要任务;因此,成立专业剧团大有必要。同 时,也需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剧团参与竞争,只有参与竞 争才能激励剧团主动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提高专业水平。
政府除了在政策扶持外,还要提供一定程度的资金保 障。资金是皖南花鼓戏的生存基础,保护单位可以参照小 戏孵化项目资金安排,使用免费开放经费设置“皖南花鼓 戏发展项目资金”用于开展皖南花鼓戏各类传承活动。同 时,保护单位还应积极申报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资金。宣城市文化馆分别于2019年、2022年成功申请到中央 非遗专项资金,并充分、合理的使用专项资金完成了一系 列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工作,包括复排了4部传统小戏、1部 传统大戏、拍摄了3部皖南花鼓戏纪录片《艺人留声》、编 撰了1部皖南花鼓戏资料汇编《皖南花鼓戏艺人风采录》。
四、结语
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剧种,对其保护、发展不是仅靠 某项单一措施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多措并举、全面发展。 既要剧团在创编、表演上提升专业水平,又要优化传播内 容、拓宽传播渠道,并依托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同时,政 府也要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建立长效保护发展机制,要牢牢 抓住皖南花鼓戏这张宣城“文化名片”,创新性发展、创造 性转化,让皖南花鼓戏这枝“皖南一枝花”越开越鲜艳。
注释:
①茆耕茹《皖南花鼓戏一百年》[G].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 1986年12月.第62页.
参考文献:
[1]茆耕茹.皖南花鼓戏一百年[G].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 1986年.
[2]刘永濂.皖南花鼓戏初探[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
[3]陈雨婷.皖南花鼓戏源流考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
[4]李春荣,沈梅,张莹.安徽戏曲小剧种生存与生产现状研究 [J].新中国戏曲发展研究史专辑.
[5]张靖,伍和友.皖南花鼓戏保护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方向探 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
[6]杨颖.皖南花鼓戏的传播现状、问题及改进调研报告[D]. 广西大学,2022年.
[7]韩金坤.论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