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斯沃博达运用影像塑造舞台空间论文

斯沃博达运用影像塑造舞台空间论文

44

2024-05-17 14:09:1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约瑟夫·斯沃博达是捷克著名的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大师,500多份作品中,包含着他对于舞台美术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和创作理论以及对于科技在舞台上的运用,为后来的舞美设计者提供了指路明灯。

  约瑟夫·斯沃博达是捷克著名的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大师,500多份作品中,包含着他对于舞台美术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和创作理论以及对于科技在舞台上的运用,为后来的舞美设计者提供了指路明灯。

  创造性的“心理造型空间”的概念体现了斯沃博达的创作理解,他运用影像来塑造空间,提出应创造出不断变化的空间来适应演员的现场表演进程,从而配合剧中人物的现场动作以及心理变化。

  斯沃博达将影像技术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戏剧舞台空间的视觉效果得到了空前加强。

  解构传统增添新元素

  一、投影代替颜料、画布

  颜料和画布等一直以来都是戏剧舞台上主要的造型和制景的材料,通过运用绘画的手段来塑造舞台空间。斯沃博达通过对投影技术的研究,将影像投影搬上舞台,创新性地打造了新式的舞台空间表现方式与演员互动模式。这和他一直以来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斯沃博达在父亲的木工厂中学到了很多木工制作的知识,之后在布拉格一所职业学校中深入学习木工和建筑等相关知识,毕业后又在一所职业学校任教,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参与组建剧团、加入国家剧院等,使他的创作手法愈加纯熟。

  在经过大量成熟的舞美设计创作后,斯沃博达也慢慢在他的设计中尝试新鲜技术,他的作品通过初期的《第十一戒》当中运用了电影幻灯片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的牛刀小试,到后面《八月的星期日》中应用了两块巨大的屏幕投影在水面上以45度搭接起来,这使得舞台空间不断延展、空间感大幅增强。斯沃博达越来越多地运用投影技术,也为后来的舞台美术师指明了一条新的舞台设计道路。

  二、调动整合舞台灯光为其服务

  斯沃博达运用光束、光幕跟光墙等方式,营造出仅靠单纯灯光就会产生的写意空间。1960年在布拉格演出的契诃夫的话剧《海鸥》,一名憧憬着舞台的少女妮娜爱上了青年作家特里勃列夫,种种波折后,妮娜虽受尽打击却坚定地走在自己表演的道路上,而特里勃列夫却一事无成,绝望地开枪自杀。在剧中斯沃博达为了营造出契诃夫戏剧诗意的氛围,一共动用了10条尺寸接近的光幕,放置在演出舞台深处的各处位置上,并且在光幕下摆放几簇树枝,光幕倾泻而出透过树枝,如夏天的花园般炙热而浓郁,既指海鸥的不屈不挠也指主人公心中炙热的愿景。

111.jpeg

  三、灵活多变的拼接丰富了舞台意象

  拼接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多个屏幕之间的拼接组合,根据投影仪和电影放映机在并列几块静止不动的屏幕组成的大屏幕上同时进行投射,各屏幕之间播放的画面可以互不相关也可以密切配合组成一幅巨大画卷,观众的大脑则会将播放的画面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读。

  在1959年演出的《他们的日子》,斯沃博达就运用多屏幕拼接的技术,此次运用的屏幕总数为9块,摆放在舞台空间各处,伴随着戏剧表演动作展开、剧情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如同画作一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多屏幕拼接的表现方式,通过将单一投影裁切后以多个屏幕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灵活多变的意象,又可通过播放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这样通过不同播放节奏的选择表现不同的舞台空间,戏剧冲突的表现更加直观,隐喻的表现也更加多样,剧场性也更得以体现。

  影像的变幻拓展了物理空间

  一、影像增强了对戏剧舞台空间的塑造

  多媒体影像语言的出现拓展了传统舞台美术设计师、导演、编剧等创作者的想象力,它能将一切传统舞美布景无法构建的场景和自然环境十分真实或是极为抽象地展现在舞台任何需要的地方,舞台实际效果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多媒体影像针对舞台视觉上的感染力及它对剧本中心思想的传递,是近些年来戏剧创作者正在积极深入探索的方向。

  多媒体影像的优势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戏剧演出中。首先是便捷性,电脑软件可以方便快速地制作出各种丰富的素材传输到舞台上,体现万千世界。其次是丰富性,影像可以带来“具体内容的改变”“形式的突破”及其“多种场景融合多变”等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多内容能够进行创作,这使我们舞美设计者可以将更多脑海中的想法变为现实。多媒体影像虽不能授予演出舞台真实物理方面的空间扩展,却使我们的戏剧舞台在视觉错觉中感受到无尽的拓展空间。

  二、影像的多屏幕拼接创造新的时空关系

  在原理上戏剧舞台上的多屏幕拼接与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极其相似,都是通过两个或几个素材通过裁剪嫁接的方式使旧的形象、空间、时间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斯沃博达通过对多屏幕的拼接手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创作的灵感,许多现实当中无法存在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自由地展现。

  在1967年蒙特利尔市万国博览会上,斯沃博达的《世界的创生》就成功运用多屏幕来展现光怪离奇的世界,他选用纵8幅、横14幅的画面组合展现了他的作品,一共使用了112台投影设备,在短短10分钟的演绎里就用了3万张幻灯片,影像的变换和五彩缤纷的画面感染力十分引人注目,表现出瑰丽的时空变换景象,令大会参与者叹为观止,时间和空间在观众眼前以一种伸缩自如的幻觉场面有控制、有节奏地掠过。

  三、影像在剧情发展中运动变化带来空间的改变

  幻灯片与多屏幕技术不一样,这类技术方式与实际演员、乐团,甚至观众是紧密联系的。斯沃博达对幻灯影像技术的最先运用就是在1958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展览会上,舞台上布置了8个可以灵活移动的屏幕,屏幕可升可降,可发生可消退,可折叠或展开,也可以挪到侧台,从而使得幻灯投影的内容和演员动作密切配合,制造出合乎剧情发展的独特效果。1966年上演的《最后的一切》是幻灯技术运用的典范之作,幻灯使同一个演员能同时出现在了舞台和屏幕上,屏幕里的演员与舞台上的演员戏剧性的同框对比,暗喻社会背景,提升了戏剧表演的张力。

  影像的融合延伸了心理空间

  一、影像变换传达出戏剧的诗意

  斯沃博达认为表现形式需要立足于具体内容,即舞台美术的目的是通过暗喻将戏剧表演的本质精神及具体内容通过外在的舞美形式表达出来。正如当代英国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所说:“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影像同时具有光的特性——招之即来、拂之即去,同时也很空灵,不会特意占据舞台空间,还会为舞台调度提供更多选择,且会易于制造出诗意的、随着表演而变换带有诗画情景的效果。

  在我们国家也有一大批对于影像完美利用的优秀作品,例如刘杏林老师设计的《樱桃园》,在舞台中央放置一块14×10米的白绸,在演出过程中随之变化移动、掉落,白绸上投影的契诃夫、表现樱桃树开花的强烈逆光,白绸与图像为舞台空间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契合演出的同时表现出富有感染力的丰富内涵,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宝贵知识。

  二、镜面影像的转动深化了剧情节奏

  镜面这一带有魔幻性的材料最能改变剧场的局限空间所带来的烦恼,而斯沃博达是玩转此物的高手。1992年的作品《茶花女》,斯沃博达将全剧的背景以镜面呈现,根据改变道具的位置和方向绘景地布表明场景拆换。演出舞台由摆放在地面上的镜面通过反射才能看到情景,这灵动不拘束的舞台布置,好似置身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中,而仅需稍微改变角度又可以很快回归现实,根据表演进程调整不同的角度反射画面,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幻梦感与撕裂感共存于之上,演员与观众犹如置身一幅非常大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当中。

  完全反射的镜面在斯沃博达很多的设计中都被搬上舞台,它们或是用作延展舞台的空间,或是照射人物表演动作,或用作复制出许多相同的元素,甚至能够做到将某个元素经过扭曲后再现出复杂多变的效果。

222.jpeg

  三、影像与数字化的技术抽象设计元素

  斯沃博达擅于运用影像技术将原本单一的元素进行扭曲、裁剪、拼接、罗列进而创造出新的元素,虽然过去传统式舞台也不缺少具备暗喻、象征的戏剧元素,可是斯沃博达在影像当中添加这种暗喻或象征元素,在蒙太奇和拼接的效果之下就在公众的面前带来了更加新式且丰富多样的意象。例如1989年演出《浮士德》,浮士德在恶魔与神明中摇摆不定,为了表现浮士德内心的拷问与深思,斯沃博达打造了一个孔径达到25米的螺旋式垂幕,在垂幕上投影出星系或是暴风雨云的形象,风儿轻轻吹荡在垂幕摇荡的光影中,观众们就好像看到了星空的转动又或者疾风暴雨的到来,仿佛也与浮士德一样在旅程中不断地思考。除此之外,螺旋式垂幕核心又设置了一个小型黑色螺旋状幕,可以从天幕上降至台面并从升降台中隐藏起来,同时,在幕上投射出一棵树,在恶魔与神明对话时适时地开始燃烧,会话完成后再隐入地下,巧妙的设计方案提升了戏剧性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舞美大师斯沃博达超过500台舞美设计的艺术创作,为我们丰富了戏剧舞美的创作理论与方法,他运用影像技术让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瑰丽的故事,学习到了影像技术的巨大应用效果。伴随着科技水平发展,舞台被各种新式技术手法包装得多种多样。在繁多的影像声音技术频繁使用的当下,尤其在大舞美概念掀起的一场既潜移默化又轰轰烈烈的改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同时要做到使用与适用的结合,不流于应用新式影像技术的表面,避免为用而用,做到与戏剧演出融会贯通,学习大师的创作精神,创作更丰富、更有内涵的作品。在我们踏着铿锵的步伐走在新时代舞美设计的大道上,不忘告诫自己“不忘初心”,更需要笃定地着眼于“艺术自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