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韩国现代生态诗歌中的东方思维论文

韩国现代生态诗歌中的东方思维论文

26

2024-05-16 14:18:5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韩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部分文人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 的关系,生态诗歌应运而生。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逐渐兴起

  摘要:韩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部分文人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 的关系,生态诗歌应运而生。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逐渐兴起,多数学者 习惯运用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但韩国从属于东亚文化圈,仅用西方思维批评生态 文学作品有些生搬硬套,所以文章从东方思维角度出发,分析韩国现代生态诗。文章分析生态 诗歌的相关概念并梳理生态诗歌的发展过程,分析崔胜浩、郑玄宗、金芝河诗歌中所蕴含的丰 富而深刻的生态哲思,诗歌中体现出多种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由此可窥见韩国生态诗歌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及东方思维的影响,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助力。

  关键词:韩国生态诗歌;东方思维;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随着二十世纪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 升,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手段变得简便快捷,但同时随着 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 进而造成了生态危机。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 的春天》陆续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且辐射到政治、经 济、伦理、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导致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社会人文科学的生态转向。在文学领域,生态文 学的创作的研究逐步兴起。

  生态诗歌不是“生态”和“诗歌”的简单加成,也不 单纯指的是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生态诗歌必须是 而且首先是诗歌,是一种创新的诗歌,是生态意识和生态 审美相融合,并探索相应的独特诗歌语言艺术的诗歌。

  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中国文学界生态诗歌作为明确 的概念被提出,80年代是中国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但这 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压力,部分开始觉醒的知识 分子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这时期他们对生态文学的 关注集中体现在报告文学中。90年代,随着国外环境运动 和生态文学著作与理论的引入,生态相关创作从报告文学 辐射到了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等多个领域,进入21世 纪之后,生态诗歌在文学诗歌领域中才逐渐扎根。

  韩国90年代中期以前就已出现联系东方思维体系的生态文学研究,这类研究学者试图以韩国生态文学与东方 思维的联系为基础树立较为理想的生态文学论,其代表人 物郑孝求打破了西方生态批评模式,提出树立以“中庸态 度,老庄思想,禅学,佛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宇宙共 同体世界观”等为中心的东方思维体系。如果说“生态学 世界观”是以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为前提的话,那么宇宙共 同体世界观就是将关系网的领域从地球层面扩大到整个宇 宙层面。

  关于诗歌世界观的研究多采用西方思维,但韩国文 化深受汉文化圈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用东方思维研究韩 国生态诗歌中的世界观。韩国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诗人有崔 胜浩、郑玄宗、金芝河等人,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 作生态诗歌,并且其作品体现出以东方思维为基础的世界 观。本文将以三位诗人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生态诗歌作品 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态诗歌中的东方思维,揭示韩国 生态文学深受中国思想及东方思维的影响,促进两国文化 持续深入交流、共同发展。

  一、韩国生态诗歌的发展及现代生态诗歌类型

  韩国古代诗歌中就已体现出了生态意识,许多古代诗 作歌颂自然的美丽,其主旨思想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 义,认为人类与万物在根源上是相同的,并根据“生生之理”讴歌生命的律动。如朝鲜诗人李奎报(1168-1241)的 《虱犬说》通过比喻的手法揭示了虱子与狗虽然外观上存 在差异,但生命的根源是同一的道理。张维(1587-1638) 的采用人与青蛙对答的形式,人类认为青蛙鸣叫声十分聒 噪,但其实也只不过是同类之间的沟通,并且它是在认真 履行上天赋予它的本性,反之从青蛙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很 多声音中也充满了谎言和虚伪,这在青蛙看来也是令人烦 躁的声音。所以《蛙鸣赋》摆脱以人类为本的观点,从动 物的角度看待人类,指出万物都是有各自的特性,人类虽 然总是自诩为最高级的灵长动物,但从内心来看人类的存 在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韩国文学中对产业公害与自然灾害的揭示始于20世 纪70年代中期,代表作品有:成赞庆的诗《公害时代》 (1974),金容诚的诗《死海》(1979),及金源一的小 说《关于鹬鸟的一切》(1979),但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未 引起很多关注。韩国生态诗歌兴起于“汉江奇迹”全面显 现的90年代,这一时期生态诗歌大规模有意识地出现在文 坛上。金芝河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东学“人乃天”的思 想,他将这种平等思想从人类社会扩大到宇宙万物。他认 为宇宙万物都是具有灵性的生命,哪怕是一颗微小的尘埃 亦是如此,并且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存在本质,从 根本上否定了二元对立的反生态主义思维模式。

BFD03326-ADF3-4a40-A691-63222035BDD1.png

  二、韩国生态诗歌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据《三国遗事》记载,高句丽荣留王七年(公元624 年)唐高祖送来了道士和天尊像,并让该道士在高句丽讲 解《道德经》,高句丽国王和民众们都听其阐释。道家经 典《道德经》与《南华经》在高句丽、百济、新罗流传很 广,从新罗时期流行的风流道中也可以看到神仙信仰的发 展。在新罗时期还有很多朝鲜人去唐朝学习道教,带回道 法和丹药炼制方法。到了高丽时期,道教的特点是科仪道 教,在这一时期国王下令大规模修建道观,并且为了祈求 国家的稳定和国王的健康在国内多次举行斋酿活动,同时 还建立了道士制度并严格执行。朝鲜时代道教的特点是重视 修炼,道教在国家层面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国王依旧 推崇道教,经常在国内举办大规模的斋醮活动。道教自传 入朝鲜半岛以后, 一直受到历代国王的信奉与尊崇,并与 朝鲜半岛本土的文化信仰与传统观念相结合,成了具有朝 鲜文化特点的道教文化,深深根植于韩民族的思想之中。

  研究韩国现代生态诗歌中出现的道家世界观就要从道 家思维角度分析作品,道家思维与作为宗教的道教有所不 同,主要是指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该章节将分析韩国生态 诗歌中出现的无为思想,朴素态度,以及物化和齐物的联 系观。

  “文明需要你的死亡/你的骨头/被工业用的铁骨打碎/ 当你的肉身分成包装肉的时候/皮具厂的工人们开始对你的 皮进行鞣皮和染色……这是依靠于牛角的强大文明/用皮包打死水牛。——崔胜浩《水牛皮包》” [1]

  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现在人为创造的物质文明 进行批判,如今是大批量生产的时代,产量并不取决于需 求而是由创造出的利润所决定。“这是依靠于牛角的强大 文明,用皮包打死水牛”就很好地体现了现在文明对自然 的暴力。道家思维对刻意人为创造的事物持有消极态度, 其所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即顺应自 然,不有肆意妄为,要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自 然”就是万物自己原本的样子,万物本来如此,是不借助 外物他力的。道家认为“无为”的实践也就是摒弃掉不必 要的人为干涉,及“万物作焉而不辞”。因此“无为自 然”的态度就是指丢掉功利的目的,顺应事物的变化,遵 循本性的生活。

  “居昌鹤洞村\笨蛋万福住在这里\对那个傻瓜来\住在 小溪或水坑里的鱼\一动也不动\那个人走在水边\他们会聚 集到前面来\聚在一起\即使抓到了也一动不动\万福就这样 什么都不做\今年秋天想去那里和万福一起\在水边玩一整 天\玩着玩着\我就变成鱼了!——郑玄宗《傻瓜万福》” [2]

  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实践“无为自然”的具体生活 状态。道家认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味着保持纯洁 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在作品中和智力障碍者万福 一起生活,不做作、不算计、不贪心,只保持生命的本 性,就是简单地在水边和鱼玩耍,正是一种理想的“无为 自然”状态。同时作品中最后“我就变成了鱼”也恰恰体 现了道家的“物化”思想。“物化”是道家所追寻的人与 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即“主客冥合为一”,我们所熟知 的“周庄梦蝶”正是“物化”的情景性描述,其追求的是 超脱世俗功利,与自然万物为一的境界。作品结尾用变成 鱼来形容融入自然后获得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和心灵愉 悦。

  “整个冬天\我很孤单\新春和草说话\跟新芽说着话 \没有所谓的孤独\是吗\不管是泥土、水、空气、风都是 兄弟\比兄弟还高的大人\所以我才会这么想\这样心里就 舒服多了\祝福一样\鸟儿在头上歌唱\——金芝河《新春 3》” [3]

  在上诗中,金芝河把泥土、水、空气、风都说成是兄 弟,是比兄弟更高的大人。泥土,水,空气,风都是没有 生命的存在,但这些都是培育生命的因素,因此是我的兄 弟。这里也很好地体现了物我一体的万物平等观。庄子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 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这便是 道家的“齐物论”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天地万物包括人,虽然形态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 是为一体的,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即万物同 根,生命同源。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应该和谐 相处。

D7072D37-BF1E-4983-885A-95B95E27D565.png

  三、韩国生态诗歌中体现的佛家思想

  公元4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 7世纪)很多僧侣把从中国学习到的佛法传回朝鲜半岛,对 朝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在高丽时期被尊为国教,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信佛礼佛,这一时期寺庙与 高僧数量达到顶峰,佛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到了朝鲜时虽 然佛教受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佛教的很多理念已经内 化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朝鲜半岛 拥有千余年历史,很多高僧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例如 韩国著名诗人韩龙云也是僧侣身份,因此佛教的传播也在 文学领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文学是时代与社会的产 物,文学不能脱离历史背景而产生,佛教思想在朝鲜半岛民 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与韩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有密切的 关系,进而逐渐渗透到韩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

  虽然韩国近代深受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但仍然可 以从韩国现生态诗歌中看到佛教等东方思想的影响。佛教 “缘起论”认为整个生态圈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转化 的整体。“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因此“此”和 “彼”是不可孤立的存在。“缘起”不仅体现在“整体” 与“部分”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也体现在生死轮回这种生 命延续的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不仅不可分割甚至可以相互 转换,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佛教认为万法皆有佛 性,人类、动物、植物乃至非生物等皆是如此。佛教主张 终生平等,不造杀孽。这些佛教思想在韩国生态诗歌中也 有表现。

  崔胜浩的《秤》中作通过刻画冰箱里挂着的黄牛的 舌头眼珠以及屠夫剁肉时的场景,与后文中黄牛生活在玉 米地里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人类对生物破坏的 残忍现实,最后又表达出生命的重量和卖出去的牛肉的重 量是不一样,不能一同衡量的,以此表达出对生物的怜悯 之心。佛教的“慈悲为怀”劝诫人们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 本,万物皆有灵,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有联系的,万物 皆有因果,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伤及人类自 身。所以从这样的立场上来看该作品也体现了佛家的禁止 杀生,拒绝食肉的观点。

  “用无突破无门的死亡,不是我,而是其他东西开始 呼吸的死亡,我们死后流入新的潮流中,火葬也是,埋葬也 是。——崔胜浩《水族馆》” [4]

  这里的死亡并不仅仅意味着消失,在我死的那一瞬 间,其他东西开始诞生。死亡不是单纯的生命体的终结而 是进入“新的潮流”。佛家的缘起论是世上所有的存在都 与原因和条件有关联的思想。佛教与基督教或其他宗教不 一样,是无神论,因此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不是根据万 物以外的其他存在,而是根据万物本身法则原理。这个因 果的道理叫做缘分,因缘而生起发展,故而称之为缘分。 也就是说,宇宙的所有现象并不是根据神等绝对者的意愿,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的,是宇宙万有各自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生成、变化的。

  “我死后甘愿腐朽。因为大地需要肥料。云彩需要几 升水。但是活着的话,就要用脚掌走在我面前无边无际的 时间泥滩涂。大地是我的肥料,云彩会把几升水倒进肥料 里。——崔胜浩《罐头》” [5]

  该作品中主人公死后会变成“大地的肥料”“云”, 这恰恰体现了佛家的生命循环,既轮回观点。死后一部分 变为气体上升到天空中成为云彩,云彩又变成水浇灌植 物,一部分成为植物的肥料,从而成为供养其他生命的养 料。“缘起论”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世间没有任何 孤立存在的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 一切的现 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即佛家 常说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 则彼灭”,这也就是轮回的思想。轮回一词的原梵语为 Samsara,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众生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在三界 和六道之间徘徊,像滚动车轮一样,不断这重复着生死。 因此生命在大自然中不断循环轮回,周而复始,要善待所 有的生命也就是善待自己本身。

  四、结论

  韩国现代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很多生态诗歌作 品中仍然体现出佛教道教等东方思维。本文分析所选取的 生态诗歌作品都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平等的观 念拓展到宇宙万物中,重点指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要 关照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乃至非生物,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更 好地永续发展。在韩国生态诗歌作品中体现了道家“无为 自然”的生态思想,倡导“朴素”的实践行为,并且部分 作品中还蕴含着“齐物”“物化”等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观。佛教思想在韩国生态诗歌中国也有体现,如“缘起 论”,轮回,不造杀孽等,破坏生态最终也是伤害人类本 身。东方思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关注韩 国生态文学蕴含的东方思维,特别是韩国生态诗歌呈现出 来的向东方传统文化回归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思想 文化及东方思维对韩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今后中国 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최승호 .<세속도시의 즐거움>,세계사.1990.

  [2]정현종 .<한 꽃송이>,문학과지성사.1992.

  [3]김지하 .<중심의 괴로움>솔출판사.1994.

  [4]최승호 .<세속도시의 즐거움>, 세계사.1990

  [5]최승호 .<대설주의보>, 민음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