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凝聚历史精神,续承文化辉煌——舞剧《咏春》艺术性探析论文

凝聚历史精神,续承文化辉煌——舞剧《咏春》艺术性探析论文

36

2024-05-16 13:57:0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由韩真、周莉亚执导的又一部舞剧佳作《咏春》,是以血脉相连的民族同脉和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们为立意,来振兴中华、凝聚人心、弘扬自信。作品采用了双重“非遗”的创作要素,将“咏春拳”“香云纱”这两种非遗技艺在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方式上进行了恰当的融合。这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凝聚和追求,它也与我们在新时代中所提倡的“英雄精神”影响下的普通民众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的创作导向相吻合。

  由韩真、周莉亚执导的又一部舞剧佳作《咏春》,是以血脉相连的民族同脉和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们为立意,来振兴中华、凝聚人心、弘扬自信。作品采用了双重“非遗”的创作要素,将“咏春拳”“香云纱”这两种非遗技艺在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方式上进行了恰当的融合。这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凝聚和追求,它也与我们在新时代中所提倡的“英雄精神”影响下的普通民众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的创作导向相吻合。

  作为一部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咏春》有着深刻的深圳烙印,展示出了一个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一种奋进史,这部作品振聋发聩。将彰显民族之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为中国舞剧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主题情感凝聚历史精神

  主题指的是一部作品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的感情内涵和感情中心。是编导面对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对象,经过选择、提炼加工逐步形成的一种明确的思想。《咏春》中的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使两个时代产生了共鸣,以一种共鸣的方式呈现。双非遗项目“咏春拳”和“香云纱”在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上,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好的融合。“戏外”是《咏春》在深圳的故事,“戏内”是叶问在香港的奋斗,这两条主线在剧中平行展开,无缝转换,两个画面在舞台上盘旋交错。

  追求理想,追求内心的光芒,是两个时代共同发展的基因与内核。

  舞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111.png

  一、咏春拳展现向武崇德

  咏春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主动的、流于形式的自卫防御体系,是一种合法地使用武力的拳法。比起其他中国武学,他们更注重的是尽快击败对手,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咏春拳是一门在“中线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的南方拳法,它注重运用正确的概念、意识和思维方法,对四肢进行灵活地运用;它以“小念头”“寻桥”“标指”为主,以“黐手”“黐脚”等双人对练为主;配套设备有:贴墙沙袋、三星桩;练习的工具有木人桩、刀、棒等。咏春拳在舞剧中的运用,无疑是对中国历史精神的凝聚。

  二、香云纱承载记忆情感

  “香云纱”又名“毛茛绸”,是以广东特产植物“番薯”为基材,以桑蚕丝为基材,以珠三角产矿藏丰富的河涌塘泥为基材,经日晒后制成的高档丝绸产品。因为她的衣服在走动的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因此被称为“响云纱”,后来又被称为“香云纱”。“香云纱”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的真丝织物,被称为“软黄金”。一般来说,武林高手的衣服都是黑色的,但是在演员和舞美老师的配合下,用香云纱制作的黑色的衣服却是五颜六色。叶问前往香港后,也许就是通过这条紧身衣,来怀念他的故乡佛山。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叶大师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舞蹈语言弘扬民族自信

  舞蹈的物质材料是人体,用人体来表达其他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情感,展现舞蹈的艺术美,舞蹈语言具有传情达意的表达功能,或者能够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内容和一定的象征功能,或要具有以此物比物和寄托隐含意念和寓意的功能,在该剧中,五大功夫门派分别是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一一上场,除了展现各大门派的风采外,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武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一种以舞蹈动作为基础的艺术,也是一种核心环节的艺术,舞蹈语汇是组成舞蹈语言的物质的总汇,它是一场舞蹈中所有肢体动作、神态、步法、手势、技巧和各种动作的组合、构图、造型、场面以及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的总和。在《咏春》里,女演员们在张弛的身体和音乐的强烈反差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演员们利用身体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讲故事,并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形象。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在光影之下,叶问二人的修炼,一远一近、一大一小,追光从远到近,二人的武术动作与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远近、正侧、圆正多个视角的动作聚焦,来衬托并表现出主人公深湛的武功与一身浩然正气。

  人物形象凝聚民族亲情

  在舞蹈作品中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反映出一些人生道理。“通过动态形象的情感表达,观众可以得到属于舞蹈的审美体验。”所以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演员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都对于观众情绪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将人物塑造得有深刻意味、更加贴近生活,才能使观众代入其中产生共鸣,并且能充分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舞剧充分展示了狭窄街道上的各种生活状态:有的人靠着快要碎掉的椅子“逗鸟”;有的在医务室里给受伤的人“正骨”;有的人围着街边的一张桌子坐着“搓麻”;有些人手持大刀,叫卖肉食;有的人提着渔网叫卖,有人敞开大门,挥舞着“螳螂拳”,生命的力量,在一种强烈的节拍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环境。在这部戏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凝结着民族情感的,是一种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感,是一种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本色。舞蹈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情感人,在一部舞蹈作品中,以感动人的角色,一定是融入了编导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角色,而不是毫无生气的角色。

  舞美道具辅助意象呈现

  道具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一种表现载体,其形式多样,使用巧妙,通常会被编导赋予一定的想象力,以此来承载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所以道具在舞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物体,而是在编导精心筛选、巧妙解构下,将思想情感倾注在道具上,使之承担起情感表达的重任。《咏春》在道具、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以旋转舞台、灰白布景、黑色服装为背景,以演员的演出为主要内容,以“动”为审美重点,舞台上的景物变换得很快,在整个舞蹈过程中也是连续不断,情节比较紧凑,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引发观众头脑中意象的呈现。如叶问与灯师之双人舞,尤可道也。白浪巨响,一潮如黑幕,其下冲画甚美,动作十足,白与皂幕为黑白比,浪冲沙声亦为众听所激,为舞文之效。随着武术演员渐次表演各路拳法,展现每个拳种的力量感,咏春拳、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南螳螂拳这五个拳名的白色狂草书法轮流打射在背景幕布上,产生了黑白对比的强烈的美学效果。

  同时,它也运用了“戏中戏”“镜中镜”的综合特性,在一代导演的电影梦想的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一部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可以说,将电影审美融入舞曲中、与舞曲的嫁接、将背景音乐与舞曲的和谐融为一体,是它的又一特色。

  岭南文化凸显民俗特色

  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在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在维护民族统一与民族团结等诸多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化,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多元、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等特色,集中原之精华,吸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伟大的文化森林”中独树一帜,促进了岭南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舞蹈中,将“非遗”和民间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保护和传承的双重意义。《咏春》扎根岭南,放眼世界,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中,将自己对乡土文化的坚持和传承,传达给了世界。《咏春》这出戏,不仅是两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舞台和剧情上,融入了骑楼、武道、市井、粤语等岭南元素,反映了岭南传统的民风,也反映了湾区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舞剧《咏春》的成功,不仅在于对岭南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继承,更在于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将文化元素与舞台需要有机结合,进而进行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新的艺术构型。而舞剧《咏春》作为岭南文化的艺术产物,也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6个民族中积累了丰富而又独特的舞蹈文化,这就是中国舞蹈学流派的现实依据。但是,在中国舞蹈创作中,怎样才能在微观层面上表现出国家精神的宏观面貌,怎样才能在不失小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大民族情怀,怎样才能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中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心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问题。

图片1.png

  《咏春》立足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学的历史位置,立足于人民的立场,守正创新,开创了一片新的文学天地。而在其“破圈力”的背后,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辟演绎,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让我们在创作舞蹈的时候,更要深入社会生活中去,去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不同的民间文化,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