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非遗文化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的重要性论文

非遗文化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的重要性论文

3

2024-05-16 11:58:1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广泛运用,让旅游文创更具有地域文 化特色,既拓宽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又推进了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广泛运用,让旅游文创更具有地域文 化特色,既拓宽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又推进了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章从城市旅游文创的具体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城市旅游文创中 的具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创设计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 的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阐述,分析现代城市文旅创意设计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保护传承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传承下来 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 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 实践技能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 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不同民族、地区和 社群的独特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 维护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持续性非常重要。国家和各 省市地区通过立法和政策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传统知识保护机构、开展 相关研究和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落到实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 承,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根 本的是通过各种措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基因,使 其适应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城市 旅游文创产品,作为城市推广的名片,既要兼顾地域文化 特点又要符合现代审美语境以及实用功能。

  二、现代城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具有的功能

  城市旅游市场要保持旺盛的客源和人气,必须在旅游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上升级、在产品文化内涵的拓展上做文 章,目的是为保持城市文化魅力的持久性。在“旅游+文化 +数字”的大环境下,要求文创设计用新的表现方式,去创意文化、创新思想、创意精品,城市旅游文创产品不同于 传统的旅游纪念品,首先,它要在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实用价值的三重特点上体现城市文化的魅力。其次,从游 客体验度、消费心理、视觉审美出发,文创产品才会有情 怀,才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文化认同、消费认同后而为之买 单。第三,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载体,将地方性民俗文化融 入其中,进行创意设计,用非遗特色元素叙事语境,打造 小而精的文创产品。

EBEB0760-6757-4b45-8D5A-2AD445333E89.png

  (一)体验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可以多种形式在城市文创产品中 表达丰富的情感,传递特定的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关联,通过使用某个城市特定文化背景 下的非遗元素符号,文创产品才能被旅游者迅速识别,更 进一步去体验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近几年来,北京故宫 的旅游文创产品之所以广受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就是利用 馆藏文物IP元素,提炼并巧妙融入服装、文具、工艺品、 饰品等各类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趣味性、实用性拉近非 物质文化遗产和大众的距离,例如“千里江山”拍拍灯、 “如意锦鲤”首饰项链、“玉映”天香茶具……,让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了起来活了起来,走进了大众生活,更走进了当代青年。旅游文创产品要接地气、满足年轻人的消费 需求,通过历史解读,加入生活化、趣味化的创意表现形 式,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二)审美功能

  在当代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城市旅游文创产品创意 设计,普遍存在产品更迭换代慢,提取传统节日、民间传 说、地方戏曲、特色美食、民间工艺美术等一些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非遗活动在文创产品中体现较少,非遗的文 以化人作用不能通过文创产品全方位展现。“文化+审美” 是当今城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高层次的追求,“娱乐泛 化”导致文创设计只求“怪”“异”“特”等审美异化现 象较为普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被简单嫁接,文创产品 的审美功能和美学价值肤浅的娱乐化掩盖。城市旅游文创 产品是具有文化审美的特殊商品,它通过专业设计人员的 创新设计,运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特色的 文化元素,借助特殊工艺手段制作成具有美学价值满足不 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通过艺术衍生, 让青年人跟高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地域、科技等 多方面的了解。

  (三)实用功能

  城市旅游文创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工艺品,它除了给 人带来审美体验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消费给大众生活带 来便利,它是审美和实用的有机结合,文旅创意产品在造 型、色彩、非遗元素的加持下,独具艺术魅力,为我们的 生活增添艺术气息。首先,旅游文创产品可以提高我们的 生活品质,满足生活需要,在使用中不仅能获益还能享受 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产品要环保、节能又要符合国 家QS标准,产品可重复回收利用,这也符合低碳发展趋 势。其次,设计师要全面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点,从小巧、 方便、易携带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设计,游客是此类产品 的最大消费群体,设计师可以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在原材 料上尽量避免易碎、易折材质的使用。第三,近几年来, 旅游文创产品从传统的工艺品类为主逐渐发展为日用品、 家具、家电、食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此外,个性化定 制也在城市文旅创意产品中悄然兴起,大众可以根据的个 人偏好、性格特点,选择色彩、样式、大小进行专属定 制,商家根据市场调研、流行趋势定期推出限量版文创, 供不同年龄段消费群体选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的具体运 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文化交融,中国的视觉创达 设计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蓬勃发展, 一些中国元 素的文创设计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并得到业界的广泛 关注。非物质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元素 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2023年10 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中国 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报告》中提到,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 上,立足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需要,将“非遗融入当代生 活”作为工作目标之一,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成为民众社会文化活动的有机存在,成为价值观念的基本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 晶,其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体 育、书法、绘画、技艺、医药、礼仪等。

  (一)历史文化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或群体的独特标志和身份 认同的象征。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实践中引入历史文化元 素,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历史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促 进跨地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以泉城济南为例,历史上, 大舜、鲍叔牙、扁鹊、房玄龄、辛弃疾、李清照、蔡公 时、老舍等多位名人都在此生活居住过。他们的故事、文 稿、书画、故居作为泉城历史文化的精华,见证着城市文 化发展过程,文创设计要找准发掘名人文化与文创设计的 切合点,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具有 现实意义。

  (二)民俗文化类

  从整体看,城市文旅创意设计商品多以时尚文化类 为主,以市井、乡土为主的民俗文化类的较少,特别是城 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传统的民俗 文化受到冲击逐渐消失。 一些传统的民俗礼仪、节日活 动、居住环境等反映城市原汁原味生活的风俗活动知道了 解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成长在网络空间的年青一代,我 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都市繁华下我们的根在哪 里,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度依 赖与外来文化的崇拜导致民俗文化的衰退,要让年轻一代 了解民俗文化,需要通过新语境以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方 式继续将民俗文化延续和发展。民俗文化是伴着城市的发 展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审美习惯而生的,它折射出城市发 展进程中的沧桑感。城市旅游文创设计,要从民俗文化的 外在背景和内涵精神两方面入手,用创新手段传递情感、 讲述故事,以物言情以礼言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俗”,将民俗文化带入城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赋予产 品新的含义、新的象征。

  (三)图形纹样类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种类繁多,从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 形盆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从战国中晚期人物玉龙帛画到 明清宫廷建筑装饰……,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过中,体现 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生活状态和审美品位。传统图形图像元素在城市旅游文创 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可以丰富设计的内涵,表达特定的文化 意义,并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元 素符号指的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形、符号和标志,如传 统花纹、民族图腾、禅宗符号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这 些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可以用于设计logo、海报、包装等, 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把传统的民族进行 拆分,加入新的理念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排列,赋予传统花 纹新的内涵,使传统图案纹样再创意后,展现新的时代特 色,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

  (四)民间技艺类

  以地方民间技艺为基础,将民间技艺工艺特点附加

  到文创产品中, 使产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风俗 习惯不同民间技艺也不尽相同,城市文旅创意设计借鉴民 间技艺,是展现地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一举两得的最佳方 式。民间技艺都是原生态生活写照,它既贴近现实生活又 带有浓厚地域特色。金属锻造技术、民间织绣工艺应用到 服装设计、鞋品设计、箱包设计,泥塑、拉花、折纸应用 到玩具、手伴摆件设计,剪纸、风筝应用到手信礼品设 计。文创产品的研发带动民间技艺的发展,结合当代发展 潮流趋势,不断融汇新时代发展要求,赋予文创产品新的 涵义。要打破传统技艺束缚,对民间技艺分析解读,在此 基础上加入新时代特色设计语言,探索新的创意方案,注 入新的设计思想。

629E0AE2-4D77-41e9-9074-10D7EC003836.png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的重 要性

  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尤为重要,通过非遗文化 元素的植入,将文化和设计巧妙融合,既满足大众物质需 求又使大众得到文化体验。城市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主体 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充满活力、敢于探索,乐于接受新创 意、新设计、新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城 市旅游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结合是年青一代对对濒危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途径。

  (一)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社区或群体所创造、维护和传承的特定文化传统。在 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边缘 化,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可 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传统,使其得以继续存在并延续发 展。

  (二)强化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

  在当今中西文化冲撞融合的大变局中,中国也面临着 挑战,自我身淡化,文化意识缺失的现实问题。今天社会 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化艺术审美需要更进一步展开新 时代自我身份的确认、自我与他者与社会关系的确认,新 的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和身份归属 感。[2]城市文旅创意设计通过非遗传统文化挖掘,更深层 次展开新环境下自我身份的确认、自我与他者与社会关系 的确认,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感 和身份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或群体的独特 标志和身份认同的象征。在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引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音 乐、舞蹈、服饰、传统手工艺等。这些元素可以成为视觉 传达设计师的创造性资源,赋予设计作品独特性和深厚的 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联系紧密,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故事。通过将这些情感内 涵融入设计作品中,可以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作品 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旅游文创设计中的未来发 展与挑战

  (一)数字与商业化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 数字化手段进行呈现和传播。旅游文创设计师可以利用虚 拟现实、增强现实、动态图像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更具体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增强其沉浸式体验。随着高 科技手段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断提 升,过度消费和商品化的风险也愈发显现。设计师在开发非 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时,避免创意过度商业化和剥离其文化 内涵,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多维度创新融合

  创意设计是多维度的,突破固有模式,全方位多角度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满足不同消费群 体需要,为文创设计创新提供多种可能。设计师要有开放 包容的视野,在追求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商 品的功能性、实用性、文化性上寻找创新和突破,为消费 者带来视觉饕餮盛宴。

  (三)民族多样化探索

  城市旅游文创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将更加重视跨文化 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设计师的创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设计师将积极借鉴和吸收各个文化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价值的作品。

  (四)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长期的关注与努 力。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 的考虑因素。设计师将更加注重利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方 法,同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

  六、结语

  疫情过后,城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 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性、文化性、艺 术性的特点,为城市旅游文创设计提供多种可能性,如何 在文创设计中把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完美呈现出来, 需要设计师既要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 又要考虑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再分 析、认识、理解、运用,创意设计出符合既符合大众审美 的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林继福.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 题导向——基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的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9).

  [2]金永兵.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J]. 文艺参考报,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