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2024-05-16 11:53:5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 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因此,文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 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因此,文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育创新教学。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特 点,以及其融入原则,提出了有效的整合策略,包括设计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创新教学手 段等,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外美育;创新教学;学习体验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时代,教育不再局限于 传统的课堂之中,而是涌现出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其 中,校外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强调通过实践、 体验和跨学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与此同时,非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 的传统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 育创新教学中,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其创 造力和文化认同感,这一融合的实践将为教育领域的发展 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 丰富而多元的特点与内涵。首先,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 化的核心之一,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价值观和历史记 忆。这种传统的口述方式不仅强调言传身教,也体现了文 化传承的温暖和亲密。其次,表演艺术在非物质文化中占 有重要地位,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传达着文化的 审美观念。这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不仅富有创意,同时也 是人们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的载体。而社会实践和仪式则 反映了文化对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塑造作用。通过参与 社会实践和仪式,人们在传统的框架内共同参与,形成了 共同的文化体验,强化了社会凝聚力[1] 。最后,知识与实 践则构建了一种非物质的文化框架,包括对自然、宇宙的 认知,以及生活中的智慧。这种知识的传承既通过理论传授,更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一种更为综合和实用 的文化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传承性、动态性和非物质 性,这意味着它不仅源远流长,更具有不断变化和适应的 能力,且往往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以言传身教、实践传承 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特殊的非物质性质使得文化的传承 更为富有温度和人情味,同时也为其融入教学等现代领域 提供了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 些特点与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二、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理念与意义
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理念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 活动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创新思维和实际能 力。其主要特点包括:其一,校外美育创新教学注重将学 科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 环境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导向,使学生在真实 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促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参 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 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其二,该理念倡 导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入跨学科的元素。通过在课外 活动中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综 合运用和跨领域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 理解复杂的现实问题,还培养了跨领域的思维方式,使其 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
其三,校外美育创新教学强调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多样性的活动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有助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使 每位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2] 。其 四,该理念还通过设计启发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 索、创新和表达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在未知领域中主动学习的能 力。其五,校外美育创新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 动,通过小组活动、社区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和社交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还 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综合 而言,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跨学科整 合、个性化学习、创新思维培养以及社会互动与合作等多 方面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学习体验,培 养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多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 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 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原则
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外美育创新教学应遵循一 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的优质。原则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教学设计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传 统,避免对某一文化进行片面或武断的呈现。通过多元的 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原则 二:参与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活动,如社 区参与、传统技艺体验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更容易理 解和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则三:跨学科融合。整合不 同学科领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融入多个学科的教学 中。这有助于打破学科的壁垒,提供更全面的学科发展空 间。原则四: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如虚 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 体验。这种现代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心。原则五:社会互动与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 动,通过小组活动、社区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和社交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原则六:学生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文 化保护与传承,通过研究、倡导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社 会责任感。学生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还为其个人 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3] 。这些原则的遵循有助于确保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校外美育创新教学中的有益融入,促使学生 更全面、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文化的重要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育的融合策略
(一)设计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
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育融合的过程中,设 计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是关键一环。首先,可以组织口 头传统的讲故事比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传统故 事,促使口头传统在新一代中的传承。这样的活动不仅锻 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亲身地体验文化传承 的温暖。其次,通过举办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演 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元素与当代音乐风格相 结合。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通过现代音乐形式吸引更广泛的学生参与,实现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同时,策划社会实践项目也是一 项重要的活动。通过参与社区的文化传承活动,学生可以 深度了解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增强对文化传 承的亲身感受。这不仅有助于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校外美育 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并在参与过程中促使他们 更深刻地理解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如可以利用校外少年宫 或博物馆等,来进行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
以少年宫为例,来进行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教师 可以先组织口头传统的讲故事活动。在少年宫内设立专门 的场地,邀请具有口头传统技艺的长者或专业讲故事者, 与学生分享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传说。通过亲身参 与,学生可以感受到故事传承的温暖,同时学习和传承口 头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举办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演出。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安排专业音乐老师或本地传统 音乐团队,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音乐元素,并制作融合现 代音乐的演出。这样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传统音乐的魅力, 还培养了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和创新思维。在少年 宫设立文化艺术工作坊,让学生亲自体验非物质文化的传 统手工艺。比如,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 扎染、陶艺等。这样的工作坊既锻炼了学生的手工技能, 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 景。
(二)创新教学手段
1.引入虚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
利用虚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是一种 创新的教学手段,尤其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 可以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和理 解。通过虚拟实境技术,学生可以沉浸式地参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统仪式。虚拟实境可以模拟传统仪式的场景, 包括环境、音效、仪式动作等,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 样的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 了解仪式的文化内涵[4] 。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 观看传统表演艺术。通过虚拟演出,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 传统表演艺术,感受其独特之美。虚拟实境技术不仅能够 还原传统表演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时也可以提供多角度 观看,使学生更全面地领略表演的艺术魅力。
在互动性方面,利用增强实境技术,学生可以通过 手机或平板设备将虚拟元素融合到真实环境中。例如,学 生可以扫描一幅传统绘画作品,通过AR技术看到画中人物 在屏幕上“活动”,解释绘画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交互 性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深 度思考和学科理解。虚拟实境和增强实境技术的运用不仅 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也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 教学工具。通过这些先进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深 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学习方 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2.社会互动与合作
社会互动与合作在校外美育创新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小组活动,学生有机会与同学分享不同的见解 和经验,促进思想碰撞,拓展对非物质文化的多元理解。 社区参与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 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 需求,感受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从而培养出更强的 社会责任感。小组活动和社区参与既是合作的平台,也是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场所[5]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 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 协作技能,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交能力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学生通过与同 学、社区居民互动,不仅学会了尊重和倾听,还培养了与 人合作的技巧。这样的社交经验不仅对他们的个人发展有 益,同时也为未来的社交场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终, 社会互动与合作在校外美育创新教学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不 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学生综合素 养的提升。通过这样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 得到了拓展,还培养了一系列与人合作、与社会互动相关 的软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数字化档案馆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提供了 便捷而丰富的资源。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档案馆轻 松获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这种便利性使学生 能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各种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 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通过数字化档案馆,学 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为他们 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 可以在课堂内外,自由选择学习时机,从而更加主动地参 与文化学习。
同时,数字化档案馆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教学设计空 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 安排数字化档案中的资源,使教学更加个性化。这种灵活 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科参与度。 数字化档案馆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互动式的学习体 验。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呈现,学生能够 更全面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式的设计还可以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
(三)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倡导活动
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倡导活动是一项富有挑战 性和意义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 究,这可能涉及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多个 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文化元素的历史、 特点以及现存的问题和挑战。其次,学生需要提出相关的 保护与传承建议。这涉及分析文化元素当前面临的威胁, 如失传、商业化等,并设计出可行的方案以促进其传承与 发展。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分析技能。
通过宣传、展览和演讲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文化保护的 重要性是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影响的关键步骤。宣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校内宣传活动等途径展开,展览 可以是学生设计的关于研究主题的视觉呈现,演讲则是将 学生的见解和呼吁传递给更广泛的听众。这样的传播活动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 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的研究与倡导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学生通过深入研 究和积极参与社会传递,不仅将自己的声音带入社会对文 化保护的讨论中,还在过程中培养了领导力、团队协作和 社会责任感。这种经历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 与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育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文章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内涵,校外 美育创新教学的理念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外美 育创新教学的原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外美育的融 合策略。通过引入创新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档案馆,以及鼓 励学生开展研究与倡导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 兴趣,培养其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一实践研究强调了 多元化的校外美育活动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 深刻的文化体验。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不仅在 课堂内获得了学科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文化的 多样性。同时,数字化档案馆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 的学习途径,促进了教学的个性化和灵活性。更为重要的 是,文章强调了学生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通过开 展研究与倡导活动,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文化的传承过 程,同时培养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这不仅是对文化传承 的有力支持,也为学生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 这一努力,校外美育可以期许培养出更有创意和社会责任 感的新一代学子,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冬萌.美育视角下蒙东地区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现状与提 升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9): 55-58.
[2]郭爽.美育启智 立德树人——北京校外“小美编”项目实 践[J].中国校外教育,2023.(S1):75-77.
[3]于蕊.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校外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中的 “不变”与“变”[J].中国校外教育,2023.(S1):84-86.
[4]袁丽琬. “知行合一”让美育入脑入心——论校外声乐 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23.(S1):116 -118.
[5]欧文聪.基于美术项目化学习的校外美育实践——以广州 南汉二陵博物馆少儿绘本课程为例[J].少儿美术,2022.(12): 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