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论文

2024-05-15 14:46:2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义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流派之一,从大众文化的特性出 发,指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利用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标准化和齐一性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义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流派之一,从大众文化的特性出 发,指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利用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标准化和齐一性、操控性以及商品化等特性 来使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以便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对此,针对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始终 坚持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为目标,融合发展大众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导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建设
法兰克福学派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过程入手分 析大众消费活动,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对其 进行批判。这一学派强调,当文化渗透到工业生产和商品 领域后,人们在其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与客体 性的不匹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以及工具理性与价值 理性的断裂等多重矛盾。在这些矛盾中,人类被视为纯粹 的经济实体,而文化则被视为经济的附属品。因此,要实 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这一困境出发,进行文化 自觉、文化创新和文化重建,构建新时代具有强大向心力 的新型文明形态。***明确表示:“一个国家或 一个民族的强大,往往是建立在文化繁荣之上的,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则依赖于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1] 。” 针对这一点,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观点进行深 入探讨,不仅可以为现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提供有益的指 导,还能推动其朝着更为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前进;这对于 中华文化的兴盛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推进具有深远的启示 意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没有任何学派的理论是毫无根据的,它们都是建立在 特定的学术理论上的。法兰克福学派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 的生产过程入手分析大众消费活动,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意 识形态属性并对其进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 判理论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卢卡奇的物质 化观点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核心思想的融合和 发展。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持有这样的观点:“由于异化的作用,物质 和精神的生产受到了影响,从而形成了异己的力量,如果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人类将成为其统治者”。随着人类社 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 了对于人本身的关注[2] 。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环境中,劳 动不仅创造了价值,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在个性上的扭曲发 展。这最终引发了劳动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 行为、人与自己的相似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 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从单纯地追求和努力,转变为仅仅为 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法兰克福学派在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观点 之后,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中的商品性和齐一性等特质进 行了深刻的批评。通过对大众文化“物化”特征的分析, 指出大众文化具有工具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娱乐至上的倾 向。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逐步侵蚀了早期大众文化中的 文化、高尚和艺术特质,变成了维持当前统治秩序的手 段。同时,他们又通过对大众文化中“物化”现象的揭示 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导致人 们逐步变成了单一方向的人,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精神, 这使得人们无法深入探索生命的真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 生活。
2.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明确表示:“由于生产流程的合理化和机械 化进程,工人的日常行为已经转变为一种更为直观的观念” [3]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逐步转向模式化 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这导致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动性 受到生产机械化的限制。人的意识被物质化,这进一步揭 示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外在表现。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卢卡奇的物化观点,提出大众文化 也是物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这一理论中观察到统 治阶级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来渗透和操纵人们的意识形态。 通过对大众文化“物化”特征的分析,指出大众文化具有 工具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娱乐至上的倾向。因此,当人们 沉迷于大众文化产品所带来的虚假满足,失去了主动性和 批判性,他们逐步变成了单一方向的人,从而使文化也变 成了单一方向的文化。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心理构造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 人的意识、人的潜意识以及人的无意识这三个维度。他认 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大众传媒等 方式实现着对大众的操纵和支配,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一种 非理性的状态之中,并最终导致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基于 上述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观察到资产阶级的大众文化对大 众的影响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并且目前对大众的 控制已经触及了无意识的层次。
总的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具 有深远的理论基础。通过与多种文化批判思潮的交织和对 话,该学派能够从现实和理论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深入地审视和反思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文化挑战,从而使其文 化批判理论更为深刻和广泛。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大众文化是一种 失去了文化核心特质,并偏离了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路径 的文化现象[4]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 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通过现代传播工具,使得社会大众的 思维和心态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帮助统治阶级 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地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可能会 削弱艺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艺术本质的改变。大众文 化中流行着大量短小精悍的小故事。霍克海默明确表示: “即使是简短的故事,其字数也是恒定的,不会过多也不 会过多。逗乐的技巧、效果和幽默的讽刺手法,都是基于 特定的格式来设计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各种 外部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外在力量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改 变着大众的价值观[5] 。这意味着,当标准化的大众文化产 品充斥文化市场,为人们带来即时的感官愉悦时,这也会 导致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失去艺术的体验和感受,从而破坏 艺术的固有属性。这种情况下,大众的自主性将无法得到 发挥。另外,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可能会降低大众 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限制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看法可能会 从积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被动地接受态度。例如,在观赏 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基于一个特定的片段来推测整 个剧情的走向,这会产生一种无需深入思考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削弱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他们失去了独立 思考的能力,更多地沉浸在无思考的娱乐中,并对社会现 实感到满足。
再者,大众文化是无所不在的,它对人们产生的影 响是单方面的、具有操纵性的。文化工业的生产与消费方 式,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并通过其独特的 符号体系和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思维模式。霍克海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工业 中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经济大型机械的代表。从一开始, 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只要人们还在呼吸,这些产品对他 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可以观看有声电影,也 都可以收听无线电广播。文化工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不 可避免地将人们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那种形象。”另一方 面又可以将大众引向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得大众文 化变成了一种商品,从而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和政治领域的 控制。这意味着大众文化始终在对人们产生影响,并带有 某种程度的隐蔽性。资本主义利用其独特性质,通过各种 大众传媒渠道, 一方面向大众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图,导致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变成了被 操纵的玩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导致公众在面对大众 文化信息的传播时能够降低警觉性,逐步变得难以分辨真 实与虚假,从而使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维护现实统治的手 段。
最终,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被纳入市场, 并受到价值规律的控制,这导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逐步 从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转向以商业需求为中心,显示出明 显的商品化趋势。“灵魂的旋律其实也是销售技巧的旋 律。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交换的价值,而不是真正的价值 [6] 。”这意味着,商家更加关注的是文化产品所能带来的 价值,而创作者则更关心文化产品输出所能带来的经济效 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品的风格逐渐被市场所定 义,因此大众文化也逐渐成了一种以文化形态存在的商 品。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放弃了其固有的独立性,反而 因为被视为一种消费品而深感骄傲,这使得各种新颖的事 物展现出了神奇的魅力[7]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种大 众文化将现代文明的商品化趋势塑造为对物质享受的追 求,导致人们陷入一种异化的状态,逐步变成了消费社会 和大众文化的控制因素。
综合来看,法兰克福学派从意识形态、经济等多方面 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下人们的本质异化,揭示了大众文化 的欺诈性质和其对人们意识的操纵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及以解放为目的文化发展道 路。其目的是恢复人的本性,并使人们恢复到一个自由和 自觉的生活状态。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新时代文化建 设的启示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在不受其他文化干扰的情况下 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以 及以解放为目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党的***报告中明确 表示,我们需要“培育一个面向现代、面向全球和面向未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大众社会主义文化,以激发全 民族的文化创新和活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 神动力。”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与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产物。文化 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的宏观指导。对法兰 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建设提供创新的观点和方法。
1.坚持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为目标,融合发展大众 传统文化
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战略目标,只有在 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设计出具有灵活性的策略和相应的 实施手段。大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之 一,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 设,我们必须坚定地维护中华文化的立场,并深入挖掘和 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对文化 产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增强其生命力和吸 引力。基于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鼓励大众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样,当大众购买文化产品时, 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感官上的愉悦,还能深刻感受到文化 产品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精髓。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明确表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下,核心价值观扮演着中心的角色,它是决定文化属性 和走向的最核心的元素” [8] 。本文认为,在文化建设目标 确定之后,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实现步骤和措施。在文化的 塑造中,核心是塑造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来统领整个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大局,凝聚 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 意识形态的根本指针和价值导向,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 量,它不仅能凝聚人心,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持续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 深化组织结构和机制的改革,加强对全媒体专业人才的培 训,以塑造一系列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主 流媒体。通过充分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并以大众喜 爱的文化产品作为传播媒介,我们悄无声息地塑造了中国 精神和价值观,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声音,巩固了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并在新时代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和繁 荣。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导向,健全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霍克海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大众性意味着无节 制地将人们塑造成娱乐行业所期待的那种类型的人[9] 。” 这是因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的特点,以满足大众需求的 方式,导致人们从文化的主动创造者变成了被动的接受 者。因此,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我们不仅需要对其进行 合理的指导和规范,还应在增强文化的深度和厚实度的同 时,确保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中心角色和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必须确保以人民为核心,充分展现大众在文 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他们最真实的思维需求。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进步和兴盛与文化资源的深 度开发和应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角度看,文化资源的深 度开发决定了文化进步的范围。当前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存 在着重视程度不足、开发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其 健康有序地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还需 要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主 流文化的主导和导向功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促进 真、善、美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致力于提供和完善能够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配套设施,并通过 充满人文精神的大众文化产业和产品,引导大众的审美观 念不断向高尚和文雅的方向发展。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到,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 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我们需要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的团结努力的思想基石,并持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 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0]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 批判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 该坚守其批判精神,并从批判内容中吸取有益的部分。我 们应该建立一种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互动文化研究 和批评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 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 方正出版社,2014:2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6:545.
[3]马克思 . 1844年 经 济 学哲 学手稿[M] . 北京 :人 民 出版 社,2000:52.
[4]赵雪.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代性启示[J].产 业与科技论坛,2019(3):133-134.
[5]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6—117.118.
[6]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M].左晓斯,等,译.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8:49.
[7]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 [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4
[8]***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 民出版社,2016:189.
[9]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 社,1993:274-275.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