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论文

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论文

18

2024-05-15 13:58:1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红色文艺作品作为红色文化最集中的艺术表达,是艺术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纾解“课程思政”的痛点、堵点。艺术院校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红色文艺作品为纽带结成“教研共同体”,探索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成果导向的实践“艺术+思政”育人模式,为思政课程插上“艺术”的翅膀、也为艺术专业课程把牢“思政”的方向,提升育人实效,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摘要:红色文艺作品作为红色文化最集中的艺术表达,是艺术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纾解“课程思政”的痛点、堵点。艺术院校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红色文艺作品为纽带结成“教研共同体”,探索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成果导向的实践“艺术+思政”育人模式,为思政课程插上“艺术”的翅膀、也为艺术专业课程把牢“思政”的方向,提升育人实效,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关键词:红色文艺作品,艺术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艺术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德艺双馨”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挖掘红色文艺作品的育人价值,以红色文艺作品为桥梁和纽带,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一、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文艺历来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在宣传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启蒙民众的革命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等反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创作了无数红色文艺经典,这些作品以音乐、舞蹈、木刻版画、小说、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讲述红色故事给人们以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文化支持,点燃了国民精神的火光,给一代代国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可以说,红色文艺经典既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中国**领导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一代代革命先驱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价值追求的艺术化再现,“彰显着党的性质宗旨,传递着信仰之光,燃烧着理想之火,成为传承中国**人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和精神写照,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赤子情怀。”[1]这些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能够穿越时空,使高度理论化、概括化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变得“有筋骨、有血肉”,从而深深地吸引和打动“Z世代”的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从而使大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向英雄模范们学习,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22.jpg

  (二)有助于缓解艺术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痛点、难点

  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已深入艺术院校专业课教师内心,但在全面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痛点和难点。红色文艺经典恰好可以成为打通这一痛点的关键。一方面,红色文艺经典作品所传递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与艺术院校“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艺术专业教师通过解读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等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崇高艺术理想、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纾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浮躁等负面价值观对艺术生的不良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专业课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红色文艺经典作品有着永不过时的艺术魅力和直抵人心的艺术冲击力。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以红色经典作品为媒介,向学生阐释这些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时代价值,还可以通过讲述创作这些文艺作品的艺术名家故事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从而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三)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地方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革命老区、红色热土,重温中国***光荣伟大的革命历史,反复叮嘱要发掘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并结合新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施者的协同挖掘和系统研究利用,能够获得优质的研究力量和新的传承群体,发挥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政府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建言献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红色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爱党爱国、舍生忘死、坚守信仰、忠诚奉献等红色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进行新时代阐释和转换,可以使红色经典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励更多艺术学子以昂扬的姿态投身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征程。

  二、红色文艺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的现实境遇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了解到许多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红色文艺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价值,并将其运用到育人活动之中。但整体来看,存在运用红色文艺作品多集中于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等特殊时段,未能实现常态化,思政课教师与艺术专业课教师在运用红色文艺作品开展教育活动时大多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共研,对红色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挖掘深度不够,造成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单一生硬,进而陷入运用成效不明显等方面的困境。

  (一)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方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将红色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的方法是课堂上播放红色音乐、舞蹈、影视剧片段等,课外实践则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陈列馆、纪念馆等。由于相当一部分00后艺术生是看着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和动作片成长起来的“Z世代”,他们缺乏了解红色文艺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播放红色影片时,认真观看的学生人数较少,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外出参观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走马观花,把实践参观学习当作外出旅游,其中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没有满足高校艺术生的主体需要,因此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

  此外,大多艺术院校将红色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的时间节点多安排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来临之时,采用组织师生集体重温红色经典、观看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精神熏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各项庆祝活动落下帷幕,红色文艺作品的受关注度也随之下降,没有形成长效化、系统化的机制保障。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艺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解读不到位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本硕博阶段的系统学习培养,具备了扎实的马***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等专业理论素养,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研究教育对象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绝大多数艺术院校学生从小就选择了一门艺术技艺刻苦学习,经过多年的艺术熏陶和技艺训练,大多数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理论思维相对偏弱,对其专业的热爱程度远超其他文化类、政治类通识课程。面对这一现状,思政课教师就要选取合适的教育载体来向学生传递马***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原理、马**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内容。红色文艺作品因其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而成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常用的教育载体。但由于思政课教师缺乏艺术审美训练,往往只强调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而对其艺术审美价值解读不到位,从而使这些作品对“Z世代”艺术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艺术院校专业课教师对红色文艺作品的思想教育价值认识不深刻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曾盛赞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时期,有无数的中国青年因为观看了民族歌剧《白毛女》,纷纷报名参加解放军,高喊着“为喜儿报仇”冲锋陷阵。这些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作为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相当一部分艺术专业课教师只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参加工作之后往往更专注于专业教学能力提升,而较少将精力投入政治理论学习。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高校艺术课程设置,还是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艺术团招新,大都十分重视来自西方的艺术类型,交响乐、歌剧、话剧、芭蕾舞等都被高看一眼。”[2]这一艺术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艺术专业课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来自西方的文艺思想和文艺作品,对红色文艺作品关注程度则相对较低。在实施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的教学资源,一般也更易偏重艺术性、技巧性,忽视政治性、思想性,红色文艺作品较少被选择和运用在专业课教学中。

  三、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提效路径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教研共同体”

  红色文艺作品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需要教育主体掌握马**主义文艺理论。马**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留下完整的文艺理论著作,但在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著和书信笔记中,有很多对文艺的论证和阐释。他们还将文艺作为武器来指导革命事业和工人运动,这些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列宁在马**主义文艺观指导下,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的俄国深入探索了运用文艺载体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指出艺术“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3]揭示了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职责。随着马**列宁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主义文艺理论也成为中国***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制定文艺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以马**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文艺为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主义文艺理论成果,这将为新时代艺术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宝贵的经验借鉴。

  运用红色文艺作品来提升艺术院校“立德树人”成效,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艺术专业课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协同共研马**主义文艺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深入挖掘红色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奠定理论基础。

  (二)艺术院校教师以“红色文艺作品”为载体打造“艺术+思政”育人模式

  课堂是开展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教学研究的成果最终要通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来反哺课堂,以提高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以马**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既要为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又要为艺术专业课把牢“思政”的方向。

  “教研共同体”要系统梳理红色文艺作品的脉络,对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红色文艺作品中精心选取最贴合教学内容的资源,特别是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与学生艺术专业高度契合的红色文艺资源,如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红色经典芭蕾舞作品《红色娘子军》融入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重点从情节概述、创作源泉、真实故事、革命精神四个方面对“红色娘子军精神”进行全方位深入解读。舞蹈专业教师则可以从舞蹈动作设计意图、演员眼神、身段、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专业解读,让学生沉浸其中,深刻体悟“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战斗集体,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体现出的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英勇献身的壮烈豪情,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励学生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这些红色精神,增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责任,在艺术专业学习中不怕吃苦、努力奋斗,坚定艺术理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用艺术语言讲好红色故事,努力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111.jpg

  (三)艺术院校教师探索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成果导向的实践育人模式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4]艺术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艺术作品创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创作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艺术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如面对戏剧影视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七一勋章”等荣誉获得者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为了革命事业走上戏剧艺术道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的故事,引导学生将对艺术梦想的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以这些红色艺术家的事迹为素材,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特别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采用音乐、舞蹈、微电影等艺术方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可以采用红色文艺作品展演的方式,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建联合考评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这一成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对于打破长期以来思政课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固化模式,激发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作为红色精神文化最集中的艺术表达的红色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打江山、守江山,为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光辉历程,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艺术院校思政育人体系借助“红色文艺作品”这一载体,既能提高立德树人实效,又能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炜熠.时代和人民呼唤新的红色文艺经典[J].中国文艺评论,2021(04):4-13.

  [2]郭必恒.2020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J].艺术评论,2021(06):120-126.

  [3]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3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