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从“硬写”和“硬转”中看丁玲小说工人形象论文

从“硬写”和“硬转”中看丁玲小说工人形象论文

7

2024-05-15 13:55: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丁玲深受左翼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题材以及思路较之前有了 较大变化,在这一时期影响下,她笔下的莎菲这类先进知识分子形象似乎成了过去式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丁玲深受左翼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题材以及思路较之前有了 较大变化,在这一时期影响下,她笔下的莎菲这类先进知识分子形象似乎成了过去式,人物形 象逐渐被朴实的农村姑娘、粗俗的工人、正面的革命者所替代,其背后不仅体现了左翼潮流时 代背景的影响,也体现了丁玲个人在时代漩涡下的内心纠缠以及一种创作探索,丁玲在这场左 翼文学袭涌的思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以后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丁玲;工人形象;左翼思潮

  提到丁玲小说,大部分都会想到像莎菲、贞贞,梦珂 等这种先进的知识女性,但丁玲小说笔下的工人形象其实 也是值得一提的,如《一九三零年春上海》系列(一)中 的美玲、(二)中的望微、《韦护》中的韦护,也写过工 人题材的如《法网》《诗人亚洛夫》《窑工》等作品,这 写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的工人形象也有着其独特的进步 意义。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些作品的艺术作品与之前丁玲 前期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梦珂》艺术性有着明显 的区别,似乎是“硬写”出来的,但这其实是丁玲在这个 时期内与时代潮流艰辛融合的结果,背后体现的丁玲在这 一时期的内心挣扎漩涡。

  一、丁玲与工人运动

  1922年,丁玲离开湖南到平民女子学校学习①[1]。毕业 之后,她开始在各个城市辗转,1922年4、5月间的浦东纱 厂大罢工以及罢工后援会的成立,让丁玲第一次接触到了 工人阶级,《韦护》就是以这次罢工为背景创作的。1923 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事件发生之后的13个月里,各地工 人运动接续开展,工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因此丁玲对工 人阶级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参加左联之后,她顺应着时代 风向将自己的文学方向转向左翼文学,试图在创作上有新 的成就,因此她选择工农阶级等劳苦人民作为作品题材的 主要任务,但这种题材对她而言其实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这不仅是因为她出生在封建大家庭,也因为她无法真正深 入接触工农阶级。她自己也讲到“……我也不愿意写工人 农人,因为我非工农,我能写出什么!”②[2] “不愿意写”主要是不了解,“我要写一个农人, 一个工人,对于他们 的生活不明白,乱写起来,有什么意义?”③[3]但政策的风 向不得催促着丁玲向工农题材方向靠拢,1931年,左联为 突出强调文艺大众化,为知识分子指明创作道路这一问 题,发布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特别指 出了题材要以歌颂革命、广大劳苦人民、工农阶级的团结 反抗与英勇斗争为主。自此之后,丁玲在创作题材的选择 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工农阶级的人物开始出现在作品 里面,例如以工人反抗压迫为背景而作的《法网》,以抗 战时期劳工生活为背景的《水》等作品,都能在其中窥见 其在创作选择的题材有明显转向。

  但即便如此,丁玲与工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隔膜,尽 管丁玲在左联期间和工人有较多接触,但也只是走马观花 的了解一点皮毛,并没有深入了解工人的生活, 但这也更 坚定了她要为工人阶级写作,为了能够走入工农阶级的生 活,在胡也频牺牲后,她曾要求到苏区去,希望通过这个 机会融入工农阶级里并且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为自己 尝试的工农题材作品提供真实的素材。但遗憾的是,丁玲 并没有到达苏区,她只能依靠自己有限地对工农阶级的印 象与经验,勉强创作了部分以工农阶级生活为题材的小 说,其中《水》和《田家冲》的发表,是她转变取得的重 要突破。虽然《水》写出来之后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 价,但丁玲并不满意的,她认为《水》是一个“潦草的完 结”。因此,面对这种陌生的题材,陌生的领域,丁玲的 作品如同“硬写”,达不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因为丁玲在1930年左联思潮一直到1942年延安*风活动这个过程中 经历了作品的“硬转”期,她始终摇摆在五四时期接受的 独立新思想及个人阅历带来的个性主义与左翼思潮带来的 政治之上的民族主义之间,这使得其作品充斥着不可言说 的矛盾。

  创作时的“硬写”与“硬转”,在丁玲创作工人题材 的小说体现得尤其明显。她的作品始终是以“间接性”的 角度去创作的——她并不打算直接在其作品中直接描写工 人阶级在外力的压迫下如何团结反抗斗争或者是描写工人 阶级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而是以小人物在一旁对他们的 生活日常进行观察或者在街头的所见所闻作为叙事视角, 从他们的口中看到工人阶级自身的命运,这让她在同时期 的作家中独树一帜。

0D23DB60-D561-4260-8E9F-C5EC9D4537E9.png

  二、丁玲及其创作的工人形象

  在创作工人题材的作品时,丁玲并未完全适应,因而 她在一开始选择以以往熟悉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创作模 式上,增添了工人阶级日常生活、团结奋斗、奋勇斗争的 内容,并且迎合时代风潮,在其中增添了革命的色彩以响 应时代潮流,所以在工人形象的塑造只是一个背景,并不 明显。

  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21卷9期的《一九三零年春 上海》系列的(一)和(二)是丁玲尝试写工人斗争这一 陌生题材踏出的第一步。《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 讲述的是美琳离开丈夫控制,参加了革命文艺组织,里面 有各式各样的阶级如工人、学生等,“美琳从没有经历过 这种生活,她觉得兴奋”④[4] 。这种异样的感觉促使美琳 这种资产小姐阶级去参加革命文艺组织中,她也不怕要 接受身体改造,甚至在去参加“五•一”街头大游行时也 只是给丈夫留下字条,如果说美玲是选择离开丈夫保护, 外出参加革命,向往革命寻求进步的英勇女性,那么望微 则是尽管分手,也要毅然奔向革命的积极分子忙于革命工 作,因为忙于革命工作致使女友和自己分手,尽管心有不 舍,但因为他是秘密会议和抗议活动的组织者,身上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选择放下小情,选择大爱,继续完 成革命工作。丁玲在姊妹篇中塑造的虽然不是工人形象, 但是却体现出丁玲在工人题材上的努力尝试。她让知识分 子离开舒适圈走进了街头,深入接触工人阶级并且与他们 一起为革命事业而团结奋斗,这是丁玲迈出的重要一步。

       《韦护》是丁玲尝试工人题材的初步尝试,透过文本可以 明显地感受到丁玲的创作正处于转变期,并且还残留了个 人思想及旧的思想痕迹,出现了早期作品中未曾出现过的 工人、革命者形象。《韦护》讲述了革命者工人韦护与小 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恋爱和冲突,最终韦护毅然地奔向了 革命工作。小说塑造了一位意气风发,坚定不移走革命的 阳光青年形象:韦护穿着蓝色布料的工人衣服,为了革命 蓬勃发展,努力工作,在革命进程被阻拦时,他大胆与众 人争辩展现对革命的热情。因此,丁玲是通过韦护这一抗 争的形象,给予工人一种崇高的力量。而在《法网》的创作中,丁玲很显然在作品中出现明确的工人群体形象,她 在开头部分写了一些关于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然而内容 却空洞简略,更多地立足于外部空间对人物生活展开描 写,而关于真实的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形式却稍显简略, 通常是借助人物简短的对话或闲时的絮语来展示家庭的生 活。这就表明丁玲此时对工人群体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 仅停留在表面,因此,不难理解丁玲为何要在创作时使用 “上街见闻”式的叙事视角对烟厂的内部的工人生活和日 常运行。在《奔》《诗人亚洛夫》中,丁玲继续以工人反 抗斗争作为题材去描写工人群体,并且创作上相比之前有 了明显的进步。不仅以“上街见闻”的方式去描写工人在 城市、革命中遇到的艰辛,更采用了“旁观者”的叙述视 角,以一种“被看”和“被听”的形式,来讲述工人阶级 劳苦与罢工斗争的故事,但对工人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 上。《奔》通过一群在农民,因为在乡下没有找不到做 工,没有收入生存,因为觉得上海谋生的机会多便坐火车 来到上海想找寻机会,最后却徒劳无功坐火车原路返回, 丁玲以农民的视角来观察城市工人阶级的苦难与反抗,小 说中的农民看似是丁玲所描述的主角,占据着文章绝大部 分中心,但实际上他们是城市的目击者和旁观者,即他们 只是在丁玲笔下帮助揭示工人的命运的一个视角,工人的 命运才是丁玲创作的中心。

       《诗人亚洛夫》则是以上海工 人罢工事件为背景,以流亡在中国的俄国贵族诗人亚洛夫 来观察上海的工人阶级,以独特的匿名创作手法,写出了 因为工人罢工而引起的街市震荡,表达了工人们内心迫切 打败资本家,翻身做主人的美好愿望的愿望。如果《窑 工》是较为全面地还原了抗战期间劳工的现实生活,揭示 了无产阶级团结才能得到解放的主题,那么到了《水》的 时候丁玲以当时全国16省的长江水灾为背景,讲述了流民 在水灾之后团结起义,抢夺粮仓拯救自己的生命。彰显革 命的合理性。因此,《水》的发表得到了革命文艺界的普 遍赞赏,冯雪峰也评价《水》为丁玲转向成功的标志。

  丁玲以刻画工人遭受的苦难为主体,将工人和资本 家这两个对立的角色融合在作品中的革命思维范式,不仅 引发了一直潜藏着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还让文学作品中的 工人形象成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反映。丁玲笔下的工人形 象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还代表着积极改造社会的中 坚力量,他们正在奔向以及即将奔向革命,并且将革命作 为最终的目标,对未来的光明充满自信,敢于与恶势力斗 争,展现工人力量。

1D06A979-4D57-4811-B0FB-F7A9588B815D.png

  三、丁玲与时代潮流

  左翼文坛的归属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左翼 文艺思潮指引着文艺发展方向并很快形成潮流,丁玲在第 一时间感受到中国文坛的局势变动,因此实现了题材上的 转变。其“革命+恋爱”的题材模式,也给文坛带来很大的 影响。虽然左翼文潮的思想气势汹汹地涌来,但还是有很 多像丁玲这样的社会文学青年,她们的思想、创作风格、 题材手法并没有完全固定,仍在不断地随着个人与时代的影响不断成长。在这个关键时期上吹来的不可抗拒的“左 翼思潮”强风,让他们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在自己的创 作中烙上时代印记,尽管这样会使作品产生“硬写”的效 果,但这种服从时代潮流的“硬转”确实是一种在左翼文 坛中找寻归属感的体现。

  延安时期的经历:1939年2月16日,丁玲在延安办起 了刊物《文艺战线》,成员包括丁玲全部是左翼人士。到 了1942年***延安时期《讲话》提出的要坚持“无产阶 级立场”和为“工**”服务的文艺创作目的,并且也认 为知识分子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和工农打成一片的。因此 《讲话》实际上是给还在犹豫的丁玲注入了一针定心剂, 在会后,丁玲在《关于立场问题我见》指出“知识分子主 体转变的关键是重塑自身的情感结构,这意味着捐弃属于 小资产阶级情感范畴的苦闷、感伤等个人化的情感,在 群众的斗争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情感”⑤[5]带着这种醍醐灌 顶的感受,丁玲的创作方向逐渐明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路。

  左翼思潮下思想转变:丁玲早期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个 人生活经验和旧的思想感受,她的作品主要以年轻的具备 一定学识的女性生活为主要内容。但此时让她踏入新的领 域去创作,去表现工农斗争主题,实在是过于为难。因 此,她也承认到“对于大众的生活,没有经验”,“觉得 很苦闷”。所以她还是尝试着用“革命+恋爱”的模式加 入工人矛盾的背景来体现自己对潮流的顺应。左翼社会思 潮如洪水般涌来,为了表明对革命的决心,她尝试创作了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一文,作品如今看来比不上其 《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这类作品,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作 品中,她否定了以前的创作思想,并意识到了她以往文学 创作的局限性。她发现自己的作品都是主观的表达个人伤 感情怀,似乎对于现实矛盾的解决没有帮助。丁玲找到 了自己认为的出路,并且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在创作路途中 的经验与收获,为新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参考“不要把自己 脱离大众,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作家。记着自己就是大众中 的一个,是在替大众说话,替自己说话。”⑥[6]丁玲在努 力向革命靠拢的同时也讲到“我很难受我‘脱胎换骨’之 难”⑦[7]她有感而发,直到《水》的完成,丁玲才松了一口 气,她自己提到在《水》未完成之前,“好久没有写成一 篇东西”、讨厌自己的“作风”“限制了思想。”⑧[8]脱胎 换股之难可见一,因为这个“难”不仅体现在从《讲话》 前的带有一点个人主义的倾向转向了后来的完全向左翼思 想靠拢的这一段经历和思想蜕变中,也体现压抑个性,迎 合潮流,尝试陌生的题材。因此在坚定方向后,她作品中 的先进、潮流、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开始逐渐地转向勤 劳、淳朴的工人、开朗阳光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工人、女 性,也出现了正面、革命的男性形象。冯雪峰也在《关于 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 一文中认为《水》 是“我们应当有的新的小说”“艺术的现兑”⑨[9]这一评论 是对丁玲小说模式转变的一种认可。

  四、结论

  总的来说,丁玲在延安时期受到了左翼文学观念的洗 礼,丁玲敢于踏出舒适圈,放弃自己的个人思想,从小资 产阶级的圈子跨到无产阶级的圈子,从描写先进女性到生 活百态,走到了工农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着 写作要“为社会主义而服务”这一态度坚定地走下去。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硬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她,但 她以革命者的精神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停探索。艰难 困苦,玉汝于成,丁玲在一场革命性的文学思潮中重新 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找寻了新的创作手法以及明确自己 的立场合定位,为之后鼓舞人心流芳百世的作品埋下伏 笔。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这些磨炼对丁玲的创作其实是有正 面的影响的。

  注释:

  ①李向东,王增如著.《丁玲传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15.05:第22页.

  ②丁玲. 《我的自白》,《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第4页,第2页.

  ③丁玲. 《我的自白》,《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第4页,第2页.

  ④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丁玲全集》第3卷,河 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第296页.

  ⑤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丁玲全集》第7卷,第68页.

  ⑥丁玲. 《对于创作上的几条具体意见》,《丁玲选集》,(上 海)天马书店,1933年版,第270页.

  ⑦丁玲.《纪念瞿秋白同志被难十一周年》,《丁玲全集》第 5卷,第267页.

  ⑧丁玲.《我的创作生活》,《丁玲作品新编》,第315页.

  ⑨丹仁(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 —— 评丁玲的 〈水〉》,《北斗》,1932年第2卷第1期.

参考文献:

  [1]李向东,王增如著.《丁玲传》(上)[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15.

  [2]丁玲.丁玲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丁玲.丁玲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丁玲.丁玲全集(第3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丁玲.丁玲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6]丁玲.丁玲选集[M].(上海)天马书店,1933.

  [7]丁玲.丁玲全集(第5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8]丁玲.丁玲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9]丹仁(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 [J].北斗,19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