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扎念琴生产空间的演变与成因探索论文

2024-05-15 13:40:0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扎念琴作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间乐器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身上的文 化表象承载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过渡状态。文章通过扎念琴作为民间乐器在当代社会
摘要:扎念琴作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间乐器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身上的文 化表象承载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过渡状态。文章通过扎念琴作为民间乐器在当代社会中所 呈现的制作形式的变革、发展规模的扩大、传播范围的拓展等不同方面的变化,探究其生存空 间演变的原因,从西藏这一地理环境中扎念琴生存空间的变化与扩展,从社会环境、时代发展 和文化适应性等方面思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与状态。
关键词:扎念琴;生存空间;演变
一、扎念琴概述
扎念琴又称六弦琴,是西藏民间乐器中最具代表性 的藏族乐器,“扎念”为藏语音译,音译词“扎”指声 音,音译词“念”指悦耳、动听之意。从称谓“扎念”上 可知,扎念琴指的是一种声音悦耳动听的乐器。学者认为 扎念在西藏早期是对所有乐器的统称,到后期逐渐形成对 目前所看到的六弦扎念琴的专有名称。 ① 书中(2015)提 到“《意、目、耳之喜宴》记载,扎念琴在藏巴第斯时期 的卫藏地区得到盛行,并且开始用‘扎念’一词来特指此 乐器。” [1]现今我们所看到的扎念琴就是单指六弦琴,而 不是所有乐器的总称。扎念琴作为藏族民间传统的代表性 乐器,从早期阿里地区流传至西藏中心区域(卫藏地区) 后,不断向四周传播扩散,现今已遍布西藏各地,主要集 中在西藏的山南、日喀则、林芝等地,除了西藏之外,周 边省份如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如尼泊 尔、不丹等有藏族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流传。关于扎念琴的 流传路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扎念琴是从中东地区传入西 藏,或许我们能确定的是,它的流传区域是自西向东传入 西藏,流入四川、青海等地[2]。
扎念琴之所以能成为藏族代表性乐器,主要原因在于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民间流行大量的民歌、歌舞音乐常用 扎念琴伴奏酒歌、果谐(圆圈歌舞)等。而这些歌舞音乐 大多是用扎念琴伴奏,如城市中流行的囊玛、拉萨堆谐歌 舞中除了其他扬琴、横笛等乐器外,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就是扎念琴。除了拉萨堆谐外,拉孜堆谐、昂仁堆谐等不 同流派的堆谐中只有一种伴奏乐器就是扎念琴;其中拉孜 县又被誉为“堆谐之乡”,可见扎念琴在堆谐歌舞中的重 要核心作用。林芝市广为流传的“扎念博冬”(扎念琴弹 唱)中所用伴奏乐器也只有扎念琴一种乐器。可见,扎念 琴是广泛运用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之中。
二、扎念琴生存空间的演变
生存空间的构成涉及生存体所处的环境,此环境包括 我们所知的政治、经济、社会,还有人口和自然环境等, 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扎念琴文化的生存空间的状态。“生 存空间”理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的核心理 论概念,拉采尔的生存空间理论认为,生存空间是人类有 机体在其范围内生存与发展的地理区域。生存空间中生命 彼此相互竞争并演化,生存空间越大越有利于对有机体的 保护,另一特点是提倡空间内容种族的多元化与融合,从 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生存空间有机体② 。扎念琴作为藏族代表 性乐器经历了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变,其生存空间也在不 断地扩大,在制作方式、表演场域等方面较之传统时期都 产生巨大的变化。
(一)制作空间的变革
随着市场化发展,扎念琴的制作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变 化,从制作材料、制作程序等方面较之传统发生了一定的 变革,衍生了从个体手工到工厂制作规模的过渡与变化即 扎念琴民间化向市场化转化。
扎念琴分为琴头、弦轴、琴杆、琴弦、共鸣箱等部 分,改革开放前扎念琴的生产主要是以手工制作为主,扎 念琴从琴头到音箱都是民间手工艺人以纯手工方式进行制 作,特别是扎念琴的音箱以整块木头挖空后进行雕刻与制 作,使用的木头材质一般选用桑木、桦木、松木、核桃木 等,琴头装饰与弦轴也都是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改革 开放后,随着现代文明发展与社会市场流通及科技进步, 西藏扎念琴制作市场特别是拉萨等城市的扎念琴制作较之 传统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首先,扎念琴的琴身长 度不断拓展,从早期的80厘米左右到现在的120厘米有余, 体积上也有所扩充。其次,弦轴制作的材料从传统的木制 弦轴,到现今使用的金属弦轴,此类金属弦轴仿制琉特类 乐器的金属弦轴。再者,扎念琴使用的木头材料除了原有 的桦木、核桃木等之外,现今有些作坊尝试使用西藏以外 的省市进货其他木材材料,如黑檀木、红木等制作。这些 制作空间的拓展与改变赋予了扎念琴在新时代的新内涵, 也体现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发生演变与质变、融合的规 律,特定的传统乐器在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中必然会 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全然的质变,而是一个逐渐演变 的过程,是旧事物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也扩 大了扎念琴制作空间的变革。
(二)发展空间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中一处较为封闭 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家重视西藏的发展, 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道路堵塞封闭 的状态,2013年,西藏完成了最后一个不通车的县(墨脱 县)的道路施工。这些改变不仅是基础设施方面,还体现 在教育、文化等方面,近二十多年来西藏的教育层次从本 科扩充到了硕士、博士阶段,招收了全国各地的学子,为 西藏当地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这样一个良好的 教育契机环境中,民间乐器扎念琴也完成了它的蜕变。民 主改革前或者改革开放前,扎年琴虽是西藏各地广泛流传 的民间乐器,但它更多存在于民间或是一些民间的职业表 演机构中,仍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 国家教育的不断改革,西藏教育体系从无到有,设立了各 门学科体系,特别是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立与 发展,使扎念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扎念琴从传统民间 乐器的底层地位提升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文化地位,不仅 使扎念琴保留原有的民间乐器的地位,而且还将扎念琴运 用到高教的艺术专业教育中让民族乐器与现代教育相结 合,在追求民间艺术本土化的同时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有机结合。扎念琴从民间到高校的转变也意味着传播空 间的变化,是扎念琴发展空间的拓展与重构。不仅如此, 扎念琴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发展向社会化发展辐射,通过高 校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琴行、扎念琴培训中心等场所进行课 外培训,培训对象大多以中小学生为主,也有社会青年等 其他年龄段的学员。,这种课外培训的方式因西藏地广人 稀,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市而大多存在于城市,因此课外培训形式有利于扎念琴学习人群范围的扩大和推广。这些高 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后,也会不断推广扎念琴在音 乐课堂的使用。又如各市的群众艺术馆会在寒暑假义务举 办少儿艺术培训,其中就有扎念琴的弹奏培训,此种模式 的培训不仅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 家长与社会对扎念琴的认可度,侧面反映了大众对扎念琴 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扎念琴从民间乐器到高校专业教 育的身份转换形成了一个从民间到学校到社会的不同层面 的发展范畴。
(三)传播空间的扩大
传统时期扎念琴主要流传于西藏各地区的民间,大 多是由民间艺人到处表演维持生计或是为贵族阶层服务表 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十**之后,国家重 视并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作为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鼓励各层级不断加 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其中自然包括对扎念琴的保护。除 了作为专项乐器进行保护方式外,其他形式的非遗名录中 也加强了扎念琴的保护,如民间歌舞如囊玛、堆谐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歌舞中都使用扎念琴为伴奏乐器, 无形当中亦加强了扎念琴的使用和推广。正如2007年为庆 祝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堆谐作品《飞弦踏春》在央视舞台 首演轰动全国,打开了堆谐在全国的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 了大众对扎念琴的认知度,正因为国家对优秀民族文化的 保护政策使得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扎念琴不管 是作为独奏乐器还是作为民间歌舞伴奏乐器都在传统的民 间表演环境中不断延伸,随着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不断加 强,从西藏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实现了从民间到国家 平台再到国际舞台的转变。扎念琴在民间性表演的田野中 逐渐转换趋于向依附政府政策、群众认同的文化场域空 间。这种变化亦是扎念琴传播空间扩大的表现。
三、扎念琴生存空间演变的成因
扎念琴的发展经历了民间性到社会性、传统性到现 代性的转变,其生存空间的演变主要受其生存环境的改变 而影响,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时代环 境、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一)社会环境与时代发展
民主改革前西藏处于封建农*社会且社会等级明显, 作为民间乐器的扎念琴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地位,除了极少 数贵族中供养的乐师享有一定的地位之外,民间艺人多为 社会底层百姓在社会中大多靠卖艺为生。1959年民主改革 后西藏社会结束了封建农*制实现了从封建农*制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区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许多底层百姓摆脱了农*身份成为一个自由身份的 人,社会地位也逐渐提升。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西藏社会 不断进步,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现代文明的发展冲击 着传统观念,社会对民间艺人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发达的交通、网络、科技等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文化,改 变了西藏从落后封闭的社会状态逐渐到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这种社会变化也改变了扎念琴的生存空 间。作为传统乐器的扎念琴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不断缩 短其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距离”,也改变了其自身固有 的传统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推力推 动了扎念琴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总是与人紧密联系的, 因为空间总是生存性的空间、人之存在的空间,是具有生 存意义与价值的人的空间,特定空间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民 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认知改变” [3] 。因此,社会环境与时 代发展、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着扎念琴的生存空间的变 化。
(二)文化交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要求加强对西藏民间文化与 艺术的抢救、收集与整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 是十**期间,国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积极保护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鼓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此种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民间优秀文化的保护力度, 对西藏而言更是难得的契机,许多的民间音乐成功申报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光是扎念琴弹奏的各级传承人 就不在少数。同时国家重视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 交流,使得扎念琴改变了过去封闭的生存状态,不断参与 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实 施,大力推动了民族艺术生存空间的发展,在大多数乡镇 设立乡村文化站,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开发与运用,使之 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与品牌。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艺 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文化环境的 影响不仅加强了扎念琴等民间艺术的对外交流的强度,也 拓宽了它们的文化发展空间。
(三)文化自发向文化自觉转变
“中国当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城市与乡村的边界,也使得传统的生产型社会,逐渐转向 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性社会。在此过程中,文化、艺术和 其他意识形态,在相互关联及互为影响的基础上,既营造 了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承担了转型本身所带来的诸多 结果。” [4]从封建农*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扎念琴在当代仍保留着传统的弹奏方式,但其琴制上 特别是琴弦数量上从过去的“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 弦琴、六弦琴” [5]等多种弦制到现在通用的以六弦为主的 基本形制,在现代文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扎念琴 的发展正经历着从文化自发向文化自觉转变的过程中。 藏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产生了传统扎念琴的艺术魅力,现代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改变的条件 下,随着国家非遗政策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社会等不 同群体对扎念琴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对扎念 琴更多是一种文化自发性中产生的认知,在当代随着文化 保护意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扎念琴的保护已经逐渐过渡 到文化自觉的状态,对扎年琴进行自觉的保护与关注,从 改革开放后高校专业设置、现代课外培训、非遗申报、文 化交流等途径地进行特别是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策略,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乡村文化 发展步伐,重视并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乡村文化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这些都可看出民众对扎念琴乃至优秀传统音 乐文化都展露出一种文化自觉。
四、结语
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性与同一性,事物的发展受到所 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物,需要在传统 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 道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 明的突出特性”。现代文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 应当思考如何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在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如何提升其自身的文化适 应性,努力适应新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是我们在尊重乡 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挥 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更好 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发挥、创造更好的 艺术文化价值。
注释:
①格桑曲杰.环喜马拉雅山音乐文化研究: 西藏传统音乐 [M].张伯瑜主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 P161书中提到“早期‘扎念’一词是西藏所有乐器的共有 名称,到了300-400年前的藏巴第斯时期才由所有乐器的共 同称谓逐渐演变成单一乐器的名称,至今在西藏还有些地 方把扎念琴以外的其他一些乐器也成为扎念。”
②根据侯璐璐、刘云刚:政治地理学中生存空间概念的演 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9第5期:P643中的相关图表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格桑曲杰.环喜马拉雅山音乐文化研究:西藏传统音乐[M]. 张伯瑜主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P161.
[2][意]图齐等著,向红笳译.喜马拉雅的人与神[M].中国藏学 出版社,2012年2月:P56-58.
[3]柴国珍.戏曲文化生存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及其形态分析 [J].文艺研究,2013(5):P150.
[4]朱磊.空间建构与表征:当代锡剧在苏南城乡的传承方略[J]. 艺术百家,2018(4):P90.
[5]白珍.浅谈藏族弹拨乐器——扎念琴的历史与技法特征[J]. 西藏大学学报,1999(1):P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