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贺州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贺州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22

2024-05-14 14:16:2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贺州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侗、毛南等20多个民族,各民族交错杂居,其 音乐文化呈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相互融合的状态。贺州汉族音乐主要有汉族风俗歌

  摘要:贺州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侗、毛南等20多个民族,各民族交错杂居,其 音乐文化呈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相互融合的状态。贺州汉族音乐主要有汉族风俗歌、客家山 歌、本地人歌,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瑶族的《盘王大歌》、蝴蝶歌、飞柳飞以及壮族歌谣等, 在音乐形态和音乐功能方面都有相互融合的现象。贺州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这种求同存异、兼容 并蓄的互相交融经验,将对多民族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贺州

  贺州市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桂、粤、湘三省 (区)交界地带,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下辖有八步 区、平桂区、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三县两区。地理位 置优越,交通发达,是南岭走廊“潇贺古道”的必经之 地,因此自古贺州就是多民族聚集之地,也是广西较早 接触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域。目前贺州境内居住着 汉、瑶、壮、苗、侗、毛南等20多个民族,各民族交错杂 居,整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其中汉、瑶、 壮民族人口较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独特的地理与历史 文化,造就了贺州多民族文化的复杂多元,丰富多彩的音 乐文化便是其多元文化的一个代表。***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 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 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因此,研究贺州各个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总结其经验,对加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加强民族间的交往 交流交融,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贺州汉族音乐

  贺州汉、瑶、壮等各民族混合杂居,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因此贺州民族文化呈现出既有各民族特色,又 有相互融合的状态。贺州的汉族分为本地人、客家人、铺 门人和九都人四大族群。以下简介贺州汉族的代表性音乐 及其特征。

  (一)汉族风俗歌

  贺州的各个民族都擅长歌唱,贺州的汉族也不例外, 在各种风俗中都有唱歌的习惯,如庆祝新生婴儿满月要唱 “凤凰歌”,寓意孩子长大有出息,能够成为人中龙凤; 新娘出嫁要唱“哭嫁歌”,泣诉与亲人分别的痛苦与不 舍;新房落成要唱“新屋叹”,以预祝以后幸福吉祥;此 外还有庆祝新年的“黄鹿歌”“麒麟歌”,以及各种不同 内容的歌堂歌。可见汉族风俗歌曲范围之广。

  (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客家音乐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山歌, 对此,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如民国贺县志卷二《风俗》记 载:“贺邑樵子牧童所唱山歌,语虽通俗,然亦合于比兴 体。” [1]客山山歌包括竹板歌、鸡歌、劳动歌、劝世歌、 儿歌、小调等类型。其中竹板歌是客家山歌中较为流行的 一种歌唱艺术,歌手在演唱时双手持四片竹板进行伴奏而 得名。据《贺州市志》记载,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生活贫困,只能靠卖唱、乞讨度日,所以又叫“叫化歌”。 [2]竹板歌中广为传唱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四姐下 凡》等歌曲。竹板歌伴奏、歌唱较为灵活自由,由歌者即 兴发挥。而鸡歌则是客家人在安龙打醮等仪式中演唱的歌 曲,同竹板歌类似,也是多由歌者即兴而唱。客家歌谣除 了较为流行的竹板歌和鸡歌以外,在歌谣的基础上还发展 出一个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客家山歌剧,用山歌为载体 来表现客家人的劳动生活、民俗风情及男女爱情等。客家 山歌内容丰富,演唱语言是客家方言,演唱形式有独唱、 对唱、齐唱,其中最常见的歌唱形式是对唱。比较有名的 客家山歌有《月光光》等。

  (三)本地人歌谣

  本地人歌谣有“哩嗬嘿”“信歌”等。其中以“哩嗬 嘿”为代表,演唱形式以两两对唱为主,内容包罗万象, 如天文地理、生产劳动等等。 [3]演唱语言是贺街本地方言 “正字话”,并有“喇喇龙哩吟”的衬腔;其音乐特征风 格朴实,音域较窄,节拍自由,有着鲜明的岭南地方地域 特色。

  信歌是贺州汉族较有特色的一种民歌,属于“本地 人”歌谣,主要流传在贺州八步区“本地人”这一族群居 住地,特点是以歌代信。信歌分为两种,即情信歌和家信 歌,以情信歌为主。主要内容是诉说相隔之远、相思之苦 等。

902D71F3-0DF0-4131-BFA2-7CBA9BE8EDCF.png

  二、贺州少数民族音乐

  贺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其中瑶族是 贺州市境内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 县。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在瑶族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传 情。如瑶族就有以歌唱为主体的节日,“歌堂”。贺州的 瑶族音乐有如史诗般的《盘王大歌》,也有表现现实生活 和男女爱情的歌谣。瑶族歌谣中有蝴蝶歌、酒歌、拉发 歌、香哩歌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蝴蝶歌和飞柳飞。

  (一)蝴蝶歌

  蝴蝶歌是流传在贺州富川县平地瑶的二声部民歌。 据《瑶族简史》载,富川瑶族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此交融。富川瑶 族自古尚歌,用歌曲来记录事情、祭祀祖先等,甚至一些 法规、礼仪夜用歌来表示。但凡是节日、婚嫁等场合,都 有蝴蝶歌,尤其是在青年男女恋爱择偶之时,要互唱蝴蝶 歌,以歌传情。

  蝴蝶歌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域不高,基本在五 度音程以内,唱腔频繁使用衬词衬句,因在衬词中经常出 现“蝴的蝶”而得名蝴蝶歌。蝴蝶歌的演唱语言要用统一 的“梧州话土语”,这是因为蝴蝶歌在演唱时要用二十歌 韵进行对唱,这样才能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格;演唱分上 声部和下声部,“对歌的形式必须是双对双,歌手在演唱 蝴蝶歌时,有高音、低音之分,上声部歌手成为“抛高”或称“硬唱”,下声部歌手成为“抛低”或称“软唱”, 属二声部同声组合无混声,行腔特点为字多声少,轻快潇 洒,律动感强。”[4]

  操梧州话方言的族群除了以蝴蝶歌为代表性民歌之 外,还有《留西拉咧》《讲歌》《依呀咧》等。

  (二)飞柳飞

  飞柳飞,属贺州过山瑶民歌,是在瑶族盘王节中祭神 拜祖先中演唱的仪式音乐,“飞柳飞”的名称源于它的唱 腔衬词,这与蝴蝶歌有着相似之处。大部分的飞柳飞歌曲 在开始和结尾的部分,都要连续演唱两遍“飞柳飞”。 [5] 歌唱内容有些是固定的,也有一部分是演唱中的师公、歌 娘即兴编创。在音域上,飞柳飞与蝴蝶歌类似,也是音域 跨度较小,基本在五度内,词曲结合常常是一字一音。在 盘王节仪式中,“飞柳飞”的歌唱形式有师公独唱、师公 与歌娘或者师公与歌郎的对唱、师公、歌娘、歌郎等歌手 的三人对唱或者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在贺州的壮族生活中,歌谣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贺 州南乡壮族曾有“歌圩”,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晚 上举行“隔河歌圩”,每到傍晚,壮族青年满女便盛装打 扮,参加歌圩。经过几轮对歌以后,选出“歌王”;对歌 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人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对歌 的内容;除此之外,贺州南乡壮族还有三月三对歌的习 俗。

  三、贺州音乐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贺州处在萌渚岭通道的重要位置,也是“三省通衢” 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族群聚集地。从秦汉以 来,贺州就不断有汉人和瑶人迁入。元明清以来,由于历 史的原因,瑶族与汉族、壮族等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影 响,形成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川瑶 族蝴蝶歌,由外来民歌与本地歌谣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具有 地方特色的音乐,某种意义上来说,蝴蝶歌就是贺州各民 族交流交融的产物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贺州客家的竹板 歌源自中原,传说是客家先民自中原因躲避战乱南迁,与 贺州各土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具有 客家文化特色音乐。说唱内容多是传承的唱本,其传承 内容与中原流传的剧种内容有不少重叠之处。由此可以看 出,客家山歌根在中原,客家音乐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 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F4C093E8-7FCA-48d6-8CF9-D24E4372E4B0.png

  (一)贺州多民族音乐的交融

  音乐形态的交融:贺州的汉、瑶、壮各民族的音乐, 除了有上述分析的各自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共性。如从 旋律特征上来说,都具有浓郁岭南地域风格,音域较窄, 一般都不超过五度;节奏较为自由、舒展;大多数唱腔都 有衬词,如蝴蝶歌的衬词“蝴的蝶”、飞柳飞的衬词“飞 柳飞”以及“哩嗬嘿的衬词“喇喇龙哩吟”等;从演唱形 式上来说,多是对唱。例如,前面分析的蝴蝶歌和飞柳 飞,都是音域不大,有固定衬词,基本在五度音程以内,乐句之间起伏不大,节拍较自由,歌唱内容可以根据歌者 即兴填词。所用语言为当地方言,地域特色明显。在演唱 形式上,客家山歌多是独唱和对唱,汉族音乐“本地人” 歌谣中的“哩嗬嘿”的演唱形式以两两对唱为主,而瑶族 蝴蝶歌的演唱形式也多是双对双对唱为主。再者,贺州汉 族有特有音乐种类—信歌,汉族“本地人”族群有信歌, 瑶族也有“瑶信歌”,都具有同样的以歌代信的功能,这 也是汉族和瑶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印证。

  音乐功能的交融:民俗节庆文化,是各民族约定俗成 的一种行为,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各种仪式 中起着重要作用。贺州各民族的音乐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 用于贺州各种节日仪式,如瑶族盘王节中的瑶族音乐《盘 王大歌》,每年农历四月廿六和五月十九的贺街浮山庙会 中的本地人歌谣“哩嗬嘿”,以及汉族客家人在安龙打醮 等仪式中演唱的歌曲鸡歌等。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贺州各 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类型的音乐,但是都有相同的功能, 即都对贺州的各种仪式起着重要作用。

  贺州的音乐吸收、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独特 而又丰富的题材及贺州本土的文化。贺州音乐丰富多样, 集中反映了贺州人民的生活价值观,也是贺州多民族杂居 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证。

  (二)音乐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 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形成我国灿烂的中华文明,将 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交往包括各个方面,如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 等各个方面,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发展,从而达 到文化的共同繁荣。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着各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表达着他们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尤其是在贺州多民族 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表达着各族人民的情感和民族文 化。不同民族的音乐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生产劳动、风俗习 惯、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念等。音乐作为他们民族文化的 代表,表达生产和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沟通,并规范人们 的行为。

  贺州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历史上不断有中原 汉人和瑶族迁入、定居,成为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人民 长期杂居,彼此互相交流交往交融,逐渐形成文化多样、 繁荣的局面。 [6]在贺州多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中,汉族文化 一直占主体地位,形成汉族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为 辅的形式。汉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推动贺州 各族音乐文化交融的重要动力。从先秦到现在,贺州的各 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一直存在,这是贺州各民族团 结凝聚的内在动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只是贺 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他方面诸如语 言、信仰等等,都有明显的交融现象。

  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 一个代表。贺州的各民族音乐文化互相学习、交融,在沟 通中更新、发展。通过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往交流交融, 贺州的音乐文化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音乐文化的共性增多,各族人民的感情也逐步加深。从贺 州的各族音乐之间的交往互动可以看出,音乐的交融促进 了民族间的交往和沟通,能够加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往 交流交融,对增加民族间的共同性,缩小民族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融洽的民族 关系,从而促进各民族间的认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贺州各民族间的音乐 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贺州各民族间的 交融和认同。因此贺州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与贺州各族 的文化交往交往交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贺州各民族音 乐文化的相互融合也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贡献。贺州各 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交融的经验,将对多民族地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借鉴作用。

  四、结语

  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贺州的音乐文化形成 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地 域文化,贺州各族音乐文化的共性增多,从而使贺州各族 人民的感情也逐步加深,并强化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 同体的认同。因此,贺州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与贺州各 族的文化交往交往交融有着密切的联系,各族音乐文化互 相碰撞、学习、交融;同时贺州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融 合也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贡献。贺州各民族音乐文化的 这种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互相交融经验,将对多民族杂 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民国)梁培煐、龙先钰纂.贺县志卷2.风俗[M].广西人民出 版社,2015.7.

  [2]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贺州市志[M].中国文史出版 社,2020.11.

  [3]雷捷、陈丽明.贺州民歌“哩嗬嘿”的音乐特征研究[J].贺 州学院学报,2016.9.

  [4]钟新建著.瑶族蝴蝶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

  [5]梁钊.广西贺州过山瑶民歌“飞柳飞”的音乐艺术特点探 析[J].黄河之声,2021.2.

  [6]袁丽红.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 关系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