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的辩证:“反艺术”视域下中国红色动画的未来动向论文

2024-05-14 13:38:0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反艺术”是艺术史上的必然,它是应对现代西方社会危机的艺术表达,它的诞 生与发展,是生产技术进步、受众精神觉醒以及哲学思想变化的综合结果
摘要: “反艺术”是艺术史上的必然,它是应对现代西方社会危机的艺术表达,它的诞 生与发展,是生产技术进步、受众精神觉醒以及哲学思想变化的综合结果。中国红色动画蓬勃 发展中正面临着市场吸引力不足、故事内容同质化、讲述手法生硬说教等倾向与问题。在“反 艺术”的视域下,中国红色动画需要坚持“一”与“多”的辩证,在技术和受众方面,推动实 现一体化跨界联动和审美共同体培育,在功能、风格与互动方面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反艺术”;红色动画;一体化;多元化
中国红色动画承担着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 “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观念, 为中国红色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红色动画 创作者需要秉持开放心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在“反艺术”的视域下,推进红色动画“多元化”和 “一体化”辩证跃升,努力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 品,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和输出,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一、“反艺术”诞生的必然性
(一)生产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19世纪摄影技术等的发明应用,对写实主义艺术产生 严重冲击。 一方面,摄影技术使写实生产力大大提升,能 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写实服务;更重要的是,摄 影实现的功能与写实主义艺术功能的迭代,深深震撼着艺 术家们的传统艺术观念,致使他们开始探究不同于传统写 实绘画的艺术形式来充实艺术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在 探索过程中,更具强烈抽象的视觉元素与新颖艺术表达方 式的艺术形式逐渐诞生,这就是现代艺术。由于现代艺术 具有崇尚突破创新、反对固有的艺术规范与审美趣味的倾 向,拓展了当时的人们对审美活动边界的认知,激烈冲击 着美学曾经的定义,因此在当时被视为“反艺术”(anti- art )。阿诺多在《美学理论》中指出,美学不再仅仅依 赖于艺术,而是要求艺术要超越其本身的概念,以更加多 元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发一种自我怀疑的情 绪。”①
(二)社会发展带来美学主体的变化
“反艺术”诞生前后,西方社会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剧烈变革。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日常事务活动能力日 益提高,这为他们的精神世上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 多样性的背景下,“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理论 的出现,以及更为明确的精神追求,使得当代艺术的美学 更为多元化,更为注重个人的表现,以及更为突出独立文 化精神。这时,宗教或者皇权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仰,艺 术也不再独属于王公贵族,而是成了每一个独立个体精神 生活的一部分。为满足人们的艺术文化等精神需求,艺术 家们在艺术形式、表达内容与作品内涵上不断创新,使新 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逐渐拉开差距,这种表现为新的艺 术形式的“反艺术”便出现背离传统、自我表达强烈的鲜 明特征。
传统的美学主要依赖绘画这一形式追求一种“画面 中的幻象”“高于生活的光晕”,由艺术家来创造,观看 者来进行观赏。而“反艺术”则将这种“创造美”的权力 “下放”,让观看者的立场可以与艺术家之间以更低的门 槛来回变换。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和审美活动的定义,无 法再满足这种新型的审美活动与艺术形式,这也推动着美 学理论在社会变革所掀起的艺术革命中逐渐发展与完善。
(三)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产生
西方现代哲学是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② 。随着西方 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逐渐显现出深刻的社会危机,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大规模积失业、道德问题等挑 战,人们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解决之道,逐渐产生了西方 现代哲学。许多思想家认为当时的社会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过大、提出了关于“回归自然”“文化应从科技中适当脱离”等观点,艺术家们则开始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反思美 学传统,在艺术视域内思考人类、科技与自然三者的关 系,慢慢从对科学技术的崇尚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型。
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激烈的艺术表达,他 们开始用崭新的、 一反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西方社会危机 和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艺术家们表达与追求个 性化审美的强烈愿望,也抒发了他们对既定审美趣味的不 满。这种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表达”,颠覆了传 统关于艺术的界定。
二、“反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反艺术”,也叫做“现代艺术”,它涵盖了众多 的西方艺术派别,包含象征主义、表达社会主义、超现实 主义、意识流等派别,它们的影响力极其巨大,涉猎到了 诗、《散文》《绘画》《电影》《音乐》《雕刻》等多种 艺术形式。对它的理解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反艺术”是西方文艺流派集合
“反艺术”不是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指萌芽于19世 纪中叶,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西方种类繁多的艺术流派的 总称,是一个文艺流派集合。通过将科技、哲学、美感、 实验、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存在主义等多 种艺术形式融合,人们旨在探索并提出一种有效的、能够 有效地抵御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并且有助于改善当下文 明状况的全新形式。
(二)“反艺术”不是“非艺术”
“反艺术”属于艺术范畴,而不是“非艺术”,只 不过与传统古典艺术有所不同。被命名为“反艺术”的主 要原因,在于“反艺术”所关注的重点与古典艺术不同, 这就导致两者在结构、形式、风格与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差 异。“反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充满了荒诞与焦虑,使人 产生不安的情绪”③ 。这实际上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危机 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三)“反艺术”之“反”的表征
“反艺术”产生于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的 异化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之下,必然以反映西方社会中的 危机和危机中的人为主要内容,其“反”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救赎被压抑的人性是“反艺 术”的核心使命;“反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 新对西方古典艺术形成了颠覆和反叛;同时,“反艺术” 采用的激进手法,在体验上往往带来的不是审美愉悦,而 是焦虑与不安。
三、中国红色动画内涵与问题
(一)红色动画内涵与价值
据研究,“动画”是一种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入其中 的、具有创造性的表达方法,其中包括绘画、影视、音乐 和文学。19世纪上半叶,英国首次创作出以这种艺术形式 为载体的艺术作品,但最终,它在美国艺术家的推广之下 获得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动画的发展则比欧洲更晚 一些,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目前,国内动画艺术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产业链,并在国内具有一定 的文化影响力。
红色动画特指承载中国红色文化的动态影像作品。 红色,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很早就被赋予了“避 邪”“吉祥”等深刻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更加成 了权威、勇气、美丽、革命的代表;在西方人眼里,红色 是中国的“国色”而被称为“中国红”。“红色”成为中 共在推进民族解放和自由进程中形成的一个基本思想政治 意识形态,它以其生动的视觉形式,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 神和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融入“红色”中,以此来展示中 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动画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泛的受 众,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动 画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全球化进 程的加剧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间文化交流更 加便捷、国家界限更加模糊,致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 舆论中的影响力越发凸显。随着新的历史机遇的到来,党 的***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 华文化影响力。”④红色动画作为新世纪流行广、受众多的 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有着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审美能力等 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对红色动画的研讨、努力掌 握红色动画的发展规律、提升红色动画的制作技术,从而 更自觉地推动红色动画更好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更大 作用。
(二)红色动画演变与问题
中国动画诞生的百余年间,经历了探索、发展、衰 落、跃升的过程。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诞生了万氏 兄弟执导的《国人速醒》《精诚团结》等黑白红色动画。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电影美术制作厂创作了《东 海小哨兵》《芦荡小英雄》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动画。 二十世纪末期,外国的商业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动画学 派”却因作品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而逐渐走向衰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动画产业开始慢慢恢复, 红色动画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题材类型,在国家的扶持 下,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2007年林超贤执导的 动画电影《闪闪的红星》、2010年庞博导演的《雷锋的故 事》、2014年由多家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翻开这一页》 等。特别是最近几年,红色动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可爱的中国》《湘江 1934•向死而生》等作品受到追捧。
在质量提升的同时,中国红色动画也面临着同质化 较为严重、创新型和娱乐性不足,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标 签化”“形式化”刻板印象等问题,阻碍了它的发展与传 播。首先是内容上,现有红色动画大多改编自真实的、传 播广泛的历史事件,大多观众对这些事件多少都有些许了 解,导致抱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而这种市场流行的想法又 导致部分红色动画的改编用力过猛,出现脱离红色动画精 神内涵的现象;制作技术上来看,红色动画发展至今,从过去的黑白影片到如今2D动画、3D动画兼具的现状,已然 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与市场上其他题材的动画进行横向 比较,还存在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最后,红色动画的受众 目前主要还是广大年轻人,红色动画的剧本一旦出现戏剧 张力不足的情况,就很容易变成“说教”或者“照本宣 科”,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一”与“多”的辩证:“反艺术”对红色动画 的启示
红色动画要改变“不过是机械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 修课”的印象,吸引受众主动选择、欣赏,就必须关注当 前受众的个性化审美需要,以更高质量与其他文化产品同 台竞争。满足人类个性解放产生的自我表达欲望的“反艺 术”,为红色动画竞争力和吸引力提升提供了诸多启示, 红色动画如能在题材内容上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一 ” 与“多”辩证角度,在艺术风格、故事剧本以及人物塑造 上进行创新,必然会从市场上脱颖而出。
(一)一体化的趋向
审美共同体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古典艺 术,追求一种“画面中的幻象”“高于生活的光晕”,崇 尚艺术家创造、社会特权阶层观赏。西方工业革命之后, 在“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等观念的推动下,“反艺 术”将这种“创造美”的“权力”拓展,使观赏者和艺术 家以更低的门槛来回变换,让大众更广泛更深度参与审美 活动,即与艺术家共同创造美、欣赏美,形成事实上的审 美主体共同体,这是艺术领域的民主思想的艺术表达和实 践。
跨界联动的一体化。就人民大众之所以喜欢故事,也 许是因为他们对于想象有着无限地追求。文字、小说、戏 剧、影视、动画、游戏,这些随着科学技术被创造出来的 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归类为人类想象欲望的诞生 品。动画作为其中之一,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联动可以大 幅的提高项目影响力,增强虚拟现实感。红色动画在项目 制作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受众喜欢的跨界产品,比 如服装、日用品等等,去细化故事的环境背景,为后续的 持续影响力留存运营空间。
(二)多元化的动向
功能多元化。毫无疑问,教育性是红色动画的核心 功能。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对休闲放松的需求不断 提升,因此,红色动画适当发挥娱乐化功能应成为发展方 向之一,主要体现在角色塑造、故事改编和台词设计几方 面。红色动画应尝试适当地挖掘角色原型人物的闪光点, 塑造更可亲、可敬的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动画剧 本除了故事本身要做到节奏得当、情节有趣之外,最好还 能够贴合动画表演与艺术风格的需求;最后,应重视红色 动画台词的艺术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以解决现有红色动 画存在的不同角色台词区分度不足进而导致角色的辨识度 不够等问题。只有上述几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源上提 高红色动画的吸引力、增加项目的讨论度。
风格多元化。红色动画本质属性是动画的主旨内涵与内容选材,而不涉及其艺术风格本身。因此尝试将市场上 的多元化艺术风格运用其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 的审美偏好。通过将中国传统剪纸、版画等艺术形式与海 派剪纸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红色动画的创新,并 为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提升不同艺术形式之 间的互动性,并扩大红色动画的影响力。
交互多元化。主要包括剧内交互设计和剧外交互设 计。在红色动画中插入选项引导向不同剧情发展方向的互 动视频、弹幕随时跟观众同屏聊天等等剧内交互方式,可 以帮助观看者更好代入故事,引导观看者亲自模拟体验主 人公当时的处境,并及时与其他观众交流感想,加强剧情 理解;通过设计拟人角色并制作ip衍生产品的剧外互动, 可以长期培育市场和粉丝团体,并实现从娱乐作品反哺现 实,联动博物馆、文化活动等,也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输出 的新形式,值得探讨与尝试。
五、结论
“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审美价 值观,丰富了艺术形式并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它引导人 们从艺术的领域反思传统,思考人类、科技与自然三者的 联系;通过艺术表达对抗社会危机、呼吁人们对实践可持 续发展;它让艺术不再属于王公贵族,而成了每一个独立 个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红色动画作为一种承担着重要社 会责任的特殊题材动画,当下正面临着市场吸引力不足、 故事内容同质化、人物形象不丰满、讲述手法生硬说教等 问题和倾向。“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启示我们,要坚持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关注受众精神需求、技术层 面要加强故事挖掘与转化,从“一”与“多”的两端,处 理好跨界联动一体化发展,培育审美共同体;同时要坚持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红色功能、风格、交 互的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当前红色动画面临 的问题,才能收获更高质量的红色动画,才能促使红色动 画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红色文化走出 国门、走向世界。
注释:
①[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568.
②张玉花、王树良主编,艺术概论(全彩版)[M].重庆大学出版 社,2015.9.74.
③李海亭.阿多诺对现代艺术概念和现代艺术的认知-阿多 诺《美学理论》读后心得[J].艺术教育,2013(7),29.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EB/OL].陵水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