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以虚构的方式贴近都市的真实论文

以虚构的方式贴近都市的真实论文

1

2024-05-13 15:02:3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我们从小说中体味到人情百态、世事变迁, 见到更多样化的生活,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也正 是虚构的魅力。《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现实主义 色彩的小说,读来令人宛如亲眼见证着生于上海 弄堂中的王琦瑶一步步在名利欲望的追逐中变得 扭曲、终于沉沦。

  《长恨歌》是一个吟咏绵绵悲歌的故事,它讲 述了一个女人一生起起伏伏的故事,王琦瑶出生 于上海的小弄堂里,因竞选上海小姐结识了军政 要员李主任,开始萌发了不甘平凡的追求与执念, 最终在时代的潮流和金钱欲望的诱惑下葬送了自 己的一生。作者通过虚构王琦瑶这样一个命途多 舛的女子的故事,将其置身于上海繁华大都市这 个社会背景中,剖析了都市文明与人性的冲突, 写出了人与城命运交融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关注 都市中小人物的真情,借小人物写大世界。虽是 虚构的故事,读来却给人一种真实之感,令人深思。 以虚构的方式贴近都市生活的真实,反映对现实 的深度思考。

  虚构的故事

  我们从小说中体味到人情百态、世事变迁, 见到更多样化的生活,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也正 是虚构的魅力。《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现实主义 色彩的小说,读来令人宛如亲眼见证着生于上海 弄堂中的王琦瑶一步步在名利欲望的追逐中变得 扭曲、终于沉沦。王安忆曾经透露她创作这部小 说时是根据一些流传的信息、收集到的材料加工 而成,王安忆说:“曾经听说一件事情,这个事件 特别震撼我,说一个上海小姐在 70 年代中期被一 个上海小流氓杀了……我做的工作非常简单,就 是王琦瑶怎样一步一步认识了小流氓的。”作者 根据现有的材料,通过虚构的艺术手段,使原本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空白之处得以合理 地展开,讲述一个按逻辑推理出来的虚构故事。 作者笔下的王琦瑶本为弄堂中青春明媚的少女, 却一步步走入悲剧的深渊,虚无缥缈的爱情、脆弱易碎的友情、冷漠疏离的亲情……一切美好情感 都是抓不住的,导致王琦瑶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只 能把一盒金条视为人生的寄托,然而最后正是因为 这盒金条被所谓的“朋友”图财害命。王琦瑶的人 生意义就这样被消解殆尽了,起起伏伏一生最后什 么也没有留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不免陷入现实 的深思,足可见王安忆虚构故事的笔力天成。

  小说中,作者在讲述王琦瑶的故事之前专门 花了一章的内容描写弄堂、流言、闺阁、鸽子及 王琦瑶,为故事的展开建构好合理化的背景。仔 细阅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也在文本中吐露故事 的虚构性。首先,作者一开始就交代了“王琦瑶” 并非确指,而是指千千万万的上海弄堂女儿,“上 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 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 处处都是“王琦瑶”,她们生于小门小户的家庭, 内心纯真,但一旦接触了都市的灯红酒绿,也难 免在心底埋下一颗不甘平凡的小小种子。小说中 王琦瑶的悲剧故事是作者将“王琦瑶们”那颗深 藏着不甘的心剖开来细细展示在我们眼前,也是 在提醒与劝说千千万万的“王琦瑶们”,避免她 们再次踏进悲剧的深渊。其次,文中作者反复提 到的鸽子也是作者虚构手法的一大妙笔,作者将 鸽子定义为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认为没人 能比它们对这城市看得更清晰和真切,“鸽子视角” 贯穿故事的始终,代替作家诉说更多故事中人物 所看不到的情景,不断地补充故事的细节及作者 隐藏的深意。如小说结尾处写道:“鸽子从它们的 巢里弹射上天空时,在她的窗帘上掠过矫健的身 影。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 拉开了帷幕。”以“鸽子视角”作结,一是将读 者从王琦瑶被长脚谋财害命的惨剧中拉出来,悲 剧氛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二是鸽子看到了人 们看不到的东西,都市中人情关系淡漠,没有人会关注到一个小小房间里小小王琦瑶的人生悲剧, 只有鸽子见证着城市的悲欢离合、罪与恶,作者 借用了“鸽子”的视角从高处俯瞰着上海这座浮 华大都市,并借此表达对人类苦难与罪恶的深切 怜悯与关怀。

  作家通过虚构的艺术手法,编织着那个时代 王琦瑶的人生故事,让我们能够得知我们观察不 到的、无从了解的细节,人物的表面行为往往蕴 藏着巨大的、不为人知的、有待发掘的空间,虚 构是为了更加贴近真实。

image.png

  都市的幻影

  上海大都市的繁华与时尚,对人们有着千万 种诱惑,令人不自觉地追逐并最终沉沦在都市文 明的幻影之中。在《长恨歌》中,作者将故事发 展的背景定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风云变 幻的上海,却没有直接描写大都市,而是别出心 裁地将笔端落在一个上海的弄堂女儿王琦瑶身上, 从大都市中捕捉小身影。都市文学的可贵性固然 在于其现代性,但是现代性不在于时髦的、高端 的那一小部分浮华世界,而在于最平实、最普通 的民间日常,都市是靠都市里的民间来运作的, 要从都市里的民间去把握都市。“要写上海,最好 的代表是女性。”在王安忆的笔下,王琦瑶不仅 仅是千千万万上海弄堂女儿的典型代表,更是上 海这座城市的代表。王琦瑶与上海都市之间有着 许许多多的共性,比如:对名利的向往、对时尚 的追求、有众多隐私、欲望至上……王琦瑶的命运 亦是上海都市的命运,剖析王琦瑶的曲折人生,也 正是在解析上海大都市的曲折命运。通过女性来描 写城市,也正是城市造就了王琦瑶这样的女性。

  根据王琦瑶的人生轨迹,作者主要描写了都 市的三个空间:弄堂、爱丽丝公寓及平安里,以 三个空间的场景转变暗示了都市的繁华狂潮不过 是一个幻影。王琦瑶出生于上海弄堂之中。弄堂 里的森严壁垒、铁栅栏、大门锁将各家各户分割 成一个个隐秘的空间,私密、阴暗的环境是流言 疯长的温床。人多嘴杂且又无所事事,窥探他人 隐私并添油加醋地传播也就成了最日常的消遣,弄堂里多的是不可言说的、肮脏的私密。正如这 城市看起来一片繁华热闹的气氛,然而,一旦触 及这城市的芯子不难发现,处处包裹着见不得光 的私情。生活在弄堂中的王琦瑶自然是小儿女的 情态,对都市上流社会亦充满向往,然而这种向 往还只是一个个压在心底里的飘浮着的梦,此时 的上海亦是呈现在一片繁华的假象之中。接着, 王琦瑶因参选上海小姐而成为国民党要员李主任 的外室,并住进了爱丽丝公寓。“爱丽丝公寓是在 闹中取静的一角,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爱丽丝 公寓弥漫着旖旎、富丽、浮华的气息, 这里的“静” 与“闹”似乎是不受外界影响的,单凭欲望驱使。 权力、名望、金钱、情欲的诱惑时刻搅扰着不安 分的心,像王琦瑶之类的市井女性进入上层社会 的捷径便只能是出卖自己的身体与感情。“这城市 不知有多少‘爱丽丝’这样的公寓,它们是这城 市的世外桃源”。爱丽丝公寓的遍布也正反映了 当时上海大都市中金钱、欲望弥漫的堕落氛围, 人们价值观的扭曲。1948 年,内战的紧张氛围落 到王琦瑶身上,不过是经历从搬入爱丽丝公寓再 到搬出的转变,一段浮华都市的幻影破灭。最后, 王琦瑶重返上海,搬到了平安里。“上海这座城市 最少也有一百条平安里。一说起平安里,眼前就 会出现那种曲折深长、藏污纳垢的弄堂。”弄堂 里斑驳的墙壁、朽烂的砖木格子彰显着日常生活 的痕迹,平安里人相熟中有隔阂,每个人都是专 注着自家的小日子。平安里的庸常,是王琦瑶重 回上海回归的普通平凡日子,也是上海都市经历 种种风浪之后的落潮。

  《长恨歌》描写了王琦瑶人生轨迹经历的三个 空间代表了上海都市民间生活的广阔图景,王琦 瑶从弄堂到爱丽丝公寓再到平安里,从纯真的中 学生到娇贵情妇到小市民,从旧社会步入现代都市, 短暂的繁华给了王琦瑶终生难忘的记忆,她想努 力抓住的时尚、荣光、浮华也都成了压箱底的旧 东西。王琦瑶的时代已经过去,虚幻的怀旧只能 是一场空,旧都市的繁华泡影也在慢慢破裂。王 琦瑶对名利的追求与落空,印证的是都市繁华易 逝的特点;王琦瑶的悲剧,正是都市的悲剧;她 结局的死亡,亦是上海旧文明的消亡。王琦瑶这 一最具民间性的形象代表最广大的市民阶层、代 表这座都市的精魂。

image.png

  艺术的真实

  艺术真实就是要让读者觉得真实,人物的外 在条件是否符合角色、人物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身份、 人生的发展走向是否合乎情理,都是极为关键的。 《长恨歌》的故事里,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有血有肉 的真实出现在我们眼前,忙忙碌碌地按照各自的 生活轨迹生活着。王琦瑶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美 貌注定了她无法平静地度过一生,在个人性格、 金钱、欲望、时代、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走 上了那个时代为女性设置好的道路;程先生一生 的执着与错付的痴情也使他的自杀似乎合情合理; 长脚图财害命也是出于资金周转的困难;薇薇生 于缺爱的畸形家庭最后抛弃母亲远嫁美国也无可 厚非……就连结局王琦瑶为了守住金条而死也不 是不可理解的——她起起伏伏一生除了一个女儿 和一盒金条外什么也没剩下,最后就连女儿也抛 弃了她,金条成了此生唯一的寄托,不容他人触碰, 所以她才会誓死不肯放过想偷黄金的长脚,最终 为财惨死……每一人物的所见所感、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都符合逻辑,没有一个人物是坏得不可 理喻的,正如现实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平等地值得我们的怜悯。现实社会中我们无法理 解的言行举止背后都是有因可循的,作者通过虚 构的手法,艺术地呈现出来,达到了另一种真实。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只有把生活的真实与艺 术真实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文学作品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感。《长恨歌》展 现的是极为细小的生活日常,描写的人物大多是 平凡的市民小人物,所涉及的场景也大多在阴暗 杂乱的里巷弄堂之间,记叙一个市井女子一生爱 恨纠葛、命运浮沉的小故事。没有宏大夸张的历 史场面,没有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壮举,没有令 人眼花缭乱的艺术技巧,极具生活化的故事既让 读者觉得真切可信,又易引发共鸣,在审视他人 故事中反省自我,在艺术真实的世界中畅游。

  “小说的生活就是这样,在真与假之间穿行往 来,将真实的存在变为虚假,再让虚假的在纸上 重塑一种真实,生活在作家那里日渐显出审美的 性质,上升为艺术的形式。”文学作品来源于生 活,但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复刻生活本身,所有的艺术技巧最终都要回归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上。 艺术真实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切身 去体会每一个人物的处境、经历与成长,从而在 文学中获得经验与启迪。《长恨歌》这一小说也并 不是单纯为了写上海三小姐的情爱故事当作消遣,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及对上海旧 文化的反思。王安忆让王琦瑶经历了几个时代的 风风雨雨,最后却死于非命,表现的正是作者对 王琦瑶这一类不具备自我意识的女性的批判,她 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男人身上,势必难以得到好 结局。王琦瑶的死亡也是作者流露出的无可奈何 的喟叹,在都市、欲望、时代、男权社会及女性 自我价值观的异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无 法寻得出路。“王安忆就是要着力描绘一部由各种 小人物演绎的日常生活历史,借此来表现隐匿在 上海民间的风情风貌,从而来揭示一座城市的文 化内涵。”通过细写小市民王琦瑶的人生三部曲, 展示了都市市民阶层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上海大 都市 20 世纪 40 代到 90 年代的风云变迁,揭穿了 90 年代“上海怀旧热潮”的虚伪并予以批判。王 琦瑶的一生沉浮及骤然而逝,正是旧上海都市文 化的繁华落幕。

  王安忆的创作始终坚持写实主义,不是单纯 描写生活中的现实,而是竭力揭示生活表象背后 的本质性的东西。《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虚构王 琦瑶一生的命运沉浮,以女性的故事展现都市的 内涵,落笔温柔细腻,从日常琐碎的市民阶层的 现实生活之中出发去寻找造成人与城悲剧交融的 细节,反映对女性、对都市、对现实的思考。王 琦瑶的生涯中的每一次大变化都离不开时代、都 市的风云变化,她与几个男人间爱恨离合的悲剧 爱情也离不开时代变化的影响。王琦瑶是上海的 弄堂那个女儿的典型,亦是上海市民文化的核心 内涵,她的生活历程反映了旧上海的兴衰,书写 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命史、代表了旧上海文明的 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