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以文化滋养推进文化传承l论文

以文化滋养推进文化传承l论文

2

2024-05-13 15:00:5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其 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在百 年奋斗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坚 韧向上的革命文化和充满蓬勃生机的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凝聚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的 历史起点,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 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对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认识把握遵循文 化建设规律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前提,传承弘扬中 华优秀文化首先必须从文化独特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其 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在百 年奋斗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坚 韧向上的革命文化和充满蓬勃生机的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凝聚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的 历史起点,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 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对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认识把握遵循文 化建设规律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前提,传承弘扬中 华优秀文化首先必须从文化独特的存在形成和发 展方式找到一条符合规律性的文化传承路径。由 于文化自身抽象的存在形式,它必须依赖于一定 的载体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因此,使文化植入并 融入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传承的 主要任务。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对载体长期进行 文化滋养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适宜的文化滋养 方式,以文化滋养促进文化载体成长发展,才能逐步形成以养助长的文化生长发展机制。

  以养助长重在文化滋养

  正如掌握一门科学知识需要长期钻研学习一 样,文化传承也需要长期熏陶滋养。文化滋养是 文化的应有之义,文化必须经过长期的滋养才能形成长效的文化生长机制。

  一、从文化的定义上看,日常文化源于文化滋养。

  由于文化的外延广泛、内涵丰富,关于文化 的定义有很多。但这些定义中都包含着一个共性 的元素,即文化是以“文”去“化”人的过程, 同时又是人的发展的一种标志。文化是伴随着人 类在实现生存发展中而长期积淀养成的一种生活 习惯和生活方式、精神理念。一代又一代人在前 人的文化传承中和自身的自主探索中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不论是学习借鉴还是自主摸索,人们 的生存生活方式都是实践过程中的一种习惯养成。 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人们在追求生存发展的过 程中长期有某种先进的生存发展方式和精神作为 指引,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方式和精神去 模仿、去学习。当越来越多的人按照这种先进的 生存发展方式和精神去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那 么蕴含在这种方式和精神价值中的日常生活文化 底蕴则会自然形成。

image.png

  二、从文化的特征上看,从虚到实需要文化 滋养。

  从不同的角度上讲文化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但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不论是从形式上还 是从内容上,文化本身无法独立表现。文化必须 依附于一定的载体,通过人的言行、物的外化来 展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的人化和物化,实 现文化从虚到实的转化。人化即用文化来教育人, 使人形成与这种文化理念相统一的言行举止和生 活方式。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长期 的文化滋养让人从内心接受、认可,直到养成一 种习惯。物化即用文化来包装和改造物,旨在让 文化成为一种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和成果,通 过物的文化滋养来打造文化的直观性,增加人们 的文化激情和社会的文化气息。

  三、从文化的名称上看,人文点化需要文化滋养。

  文化这个称谓,最早是出自易经中的“观乎 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意 思是用人文来点化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点化” 的理解也逐步完善,即赋予人及人的生活中涉及 的所有外物都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如果说鉴于 文化的特征,通过文化滋养实现从虚到实是为了 夯实文化的存在性,那么这里人文点化则是在夯 实文化存在性的基础上来提升文化的层次,实现 优秀文化从被动载入到主动吸收、从主动吸收到与时俱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用不断进步的人 类文明点化人的生命、点化自然,使人的行为具 有社会道德秩序,使自然的变迁具有道德的烙印。 只有通过长期的文化滋养,才能形成有利于人文 点化的文化进步机制,才能不断促进文化的繁荣 发展。

  文化滋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文化建设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 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 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 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 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根于 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并不能一 蹴而就,必须让文化长期滋养受众的心灵,让受 众内心经历一个从认识、理解到内化、升华的完 整过程,才能取得长效。

  一、文化滋养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建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文化教育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等。不管 是哪种方式,如果它们不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不能真正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些方式就 只能是一些表面形式,而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 化建设。文化发展也具有和万事万物一样的生长 规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应该是着眼于人的 内心活动,结合人的内心精神需求进行文化滋养 式的各项活动。只有在人的精神需求的驱动下, 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才能长期发挥作用,文化建 设的软件设施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广为传唱。

  二、文化滋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 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 时也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和社会 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建设就是 要让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要让人 民群众时时处处能感受到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 根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在 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可以缓解生活的疲劳、 可以化解心中的不快、可以滋养心灵的梦想等, 推进群众性文化健康发展,从而促使文化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得到繁荣发展。所以,文化滋养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文化滋养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明确了文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那么, 要形成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立足于文化 滋养来助推文化发展,树立以养助长的文化建设 理念。与其他领域的建设有所不同,文化建设要 取得真实的效果,必须要让受众经历一个从认识 到内心认同再到内化于一体的过程,这一转化过 程无法被动地强加,必须通过受众主动地接受才 能实现。文化滋养可以让受众在长期的滋养过程 中实现这一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是文化逐步融 入载体的过程,也是文化在社会中成长发展的过程。 只要形成了文化滋养的机制,文化就有了成长的 机能。因此,文化滋养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文化滋养厚植文化底蕴

  正如不同的物种都需要适宜的滋养方式一样, 根据文化的属性和文化所处的环境,只有运用适 宜的滋养方式才能使文化起到以养助长的效果, 才能使文化在滋养中不断厚植文化的底蕴。

  一、加强熏陶,培养情操

  文化可以附着在物上,也可以烙在人的心志 上。把文化附着在物上是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 把文化烙在人的心志上则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因。 附着在物上的文化有助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内化, 从而由外向内促进文化生长。所以文化熏陶是文 化滋养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熏陶不断培养人们 高尚的情操,在全社会播下文化生长的种子。

  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形成中华优秀文 化熏陶的制度。要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基础 教育的必修板块。从教学方式、体操文艺、课程 设置到教学考核都要纳入制度化,规制引导学校 制定多样化的国学课,例如每日一读一诵、每日 一省一得,并在家校联合中做好教学互动,尽量 让学生每天都有感受、都有触动、都有行动。另外, 要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华优秀文化 融入学校基础设施之中,从外部环境上营造浓厚 的中华优秀文化氛围。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要形成与人的日常 需求相联系的有效措施。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带 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人的文化滋养也只有和人的 需求相联系才具有吸引力。分析当前人们的日常状态,一方面是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人们 的精神追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生活比较富 裕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较强烈的物质追求。那么可 以考虑建立文化滋养和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机制。 针对农村闲散的妇女群体,可以聘请民间手工艺 名师任教,组织她们学习民间手工艺,学成之后, 对质量合格的成品可以和相关企业签订协议进行 销售,通过这样的有偿活动把她们从庸俗的社会 娱乐活动中解放出来。针对社区的文化建设,在 社区也可以举办周末活动日,组织社区内中老年 民乐师、书法师、革命前辈、先进模范等对社区 内的学龄孩子进行志愿性授课、讲故事,这既激 励了中老年人的社会奉献精神、丰富了他们的中 老年生活,又让孩子们在真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 生活,同时也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氛围。

image.png

  二、注重转化,适应时代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特定时代的产 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从发展规律上看,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 变。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不断推 进文化从认同到内化,提升文化滋养实效,必须 结合时代元素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 形式。

  一是对应文化的历史向度,开发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一般而言,人类文化都有其 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些历史积淀不仅带有一定的 时代印迹,更重要的是还蕴含着规律性的判断和 推理。例如,儒家“温故而知新”,法家的“明 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 禁必止”,道家的“道 法自然”等等。这些规律性的判断和推理为挖掘 历史文化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只有提 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从时代发展 的角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感染力,增强文化滋 养在受众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踏准人们的需求向往,研发适应时代潮 流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物化、 丰富文化载体的重要抓手。精良的文化产品既能 完美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满足人 们的精神需求。一部好的电影能令人感慨万千、 自省沉思;一首好的音乐能令人轻松愉悦、安抚 心境。文化产品研发一方面应着眼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填补供给短板,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人们的 潜在偏好以引领人们的精神追求。只有不断研发 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才能在吸引文化消费中 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文化滋养的长效性。

  三、积极扬弃,不断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 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今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文化要发展,必须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使我们在了解学习世界文化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 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融入世界潮流,因此,积极 扬弃是文化滋养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从文化自身来讲,随着人类社会的 不断发展,文化也必须不断发展。对于自身文化 中不适宜于时代发展的成分我们要及时更新,使 文化能符合时代要求。例如,对于儒家的族权观念, 我们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其进行优化,摒弃族 权观念中家长制的特权思想,发扬协作式经济发 展思想,促进协作式小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需要交流 互鉴。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是文化提升的便捷通道。多样性的文化只有在广 泛的比较鉴定中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不足,并自 觉地不断优化自身文化,从而使文化沿着正确的 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要得到长足的发展, 必须依据文化自身属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通 过文化滋养来以养助长激发文化活力,才能不断 积淀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 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具有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