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幼儿音乐能力评价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幼儿音乐能力评价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16

2024-05-09 14:57:1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的幼儿美育评价提出了 总体要求。文章通过对当前幼儿音乐能力评价的已有文献的研究,揭示当前国内外音乐能力评价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的幼儿美育评价提出了 总体要求。文章通过对当前幼儿音乐能力评价的已有文献的研究,揭示当前国内外音乐能力评 价研究方面的现状和不足。结果显示,当前研究领域音乐评价实践论证欠缺规范,研究范式存 在科学主义倾向,研究内容忽视评价方式。因此,需要更新教育实践论证、寻求开放多元的研 究范式,弥补评价方式在研究中的空白。

  关键词:幼儿;音乐能力;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改 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完善幼儿 园评价” [1] ,同时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改进美育评价……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 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 注重甄别和选拔,这一教育理念一直影响到当前幼儿的教 育。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功能、性质和内容等 方面受到转变,在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的评价范式下,由 “甄别性”评价转向至“发展性”评价,这在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当前对 于幼儿音乐能力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梳理出该研究领域 的现状及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幼儿音乐能力评价现状

  (一)幼儿音乐能力评价不足

  1.音乐活动评价体系欠缺科学性

  当前学前音乐活动评价主要存在评价功能偏移(评价 成为整顿纪律的主要方法)、评价目标不清晰(评价价值 淡化和形式化)、评价指向错位(教师评价未关注幼儿个 体发展)和评价效果低下(低效、无效评价降低音乐活动 教学质量)的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提出了应从提高幼儿音 乐学习品质、遵循幼儿音乐学习规律和特点、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正向性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3]

  2.社会机构未起到重要抓手作用

  一项基于美国学前课程的研究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方 式,研究指出我国社会机构未起到重要抓手作用,应当提 高并且深化当前对学前课程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此外,根 据我国的国情,建构符合我国学前教育实际情况的科学且 专业的课程评价提议,积极调用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 织和教育机构等机构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并敦促政 府基于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评价的繁 荣。[4]

  (二)幼儿音乐能力评价价值

  1.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关注人的整体发展,评价机制也 应当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这一要求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 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5]王 银晶更为强调音乐课程中教学评价的作用,通过科学的评 价的范式,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也可以激励学生 的“学”,以此完善教学管理并推动学前课程建设。 [6]

  FranziskaDegé等认为在音乐课中评价具有显著的相 关。评价功能在音乐课与智力之间起中介作用,选择性注 意和抑制是中介作用最强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至少部 分音乐课与智力之间的联系可以解释为评价对音乐的积极影响,进而提高智力的表现。 [7]基于此,Joseph M. Piro等 通过实践进一步讨论了,音乐体验可以促进幼儿非音乐能 力领域之间的关系。Joseph M.Piro等通过实证研究测量到幼 儿音乐能力的学习可以提高音乐学习对于认知的作用,例 如语文和识字能力。[8]

  2.保证课堂教学达到预期

  与此不同的是,蔡觉民主要探讨的是三维目标与音 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关系,蔡觉民认为,音乐学科具有它的 特殊性,是学习者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为基础 的,音乐教学包括很多主观感受和体验,这是难以用来 测量的。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体现教学实践 的目的性;保证音乐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结果。 [9]E. Glenn Schellenberg等指出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虽 然幼儿的个性不同。 E. Glenn Schellenberg等通过收集人口 学资料,测量认知能力和五大人格维度。在167名幼儿中, 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个体 差异影响幼儿的是否上音乐课以及上课时间,这对于幼儿 音乐能力评价是具有一定意义的。[10]

B6BD8930-E8C2-4d37-A61F-9B833780FFCF.png

  (三)幼儿音乐能力评价原则

  1.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王懿颖探讨了在学前教育阶段中,每一个幼儿都存 在潜在的音乐能力并且音乐能力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因 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采用观察、记录和分类 的方式进行评价,制定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11] 。 许裕芳讨论了教师在实施差异性评价时,要有主体共同参 与、借助不同手段和评价幼儿发展中的差异,其目的旨在建立理解型师幼关系和提高师幼幸福指数。

  StefaniaZoia等论述了,音乐技能和音乐阅读之间存在 很强的联系,因此对于幼儿音乐能力的评价和测量要特别 关注音乐中节奏处理和音乐语言之间的关系。 [13]与之相同 的是,Nina Kraus等认为,评价应指向幼儿听觉的可塑性。 Nina Kraus等认为听觉和认知过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注 听觉可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14]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同对 象的幼儿, Carolyn Drake等认为,应该区分是否有音乐基 础的情况,通过11个实践研究,说明演奏的节奏和音高随 着练习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节拍、音律的概念。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2.关注评价的发展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吴跃跃认为,学前音乐教育的评价应当 遵循多角度、赏识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幼儿园音乐教育评 价不应当只关注对于幼儿的评价,还应当关注对教师音乐 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要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多 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16]冯晓霞讨论了当前学前评价 应从甄别转向发展,在真实情境中构建以人为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四)幼儿音乐能力评价范式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范式

  傅媛蕾讨论了幼儿音乐教育评价的理论范式。傅媛蕾 认为在学前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内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理 论体系,她提出,利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帮助 幼儿在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整合各种学前音 乐教育的资源,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8] 焦艳通过对比学前教育的两种评价方案:多彩光谱和作 品取样并对比优缺点后发现,两种评价方案在不同理论 基础、评价方法和方式上存在各自的独特性,但仍有共 同之处:如都注重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强调评价内容和 教学内容结合;注重评价情景的真实性和追求过程和结果 相结合。[19]

  2.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性评价范式

  龚欣认为,多元智能观念下的评价应当体现“以人为 本、尊重个性和发展能力”,因此,实施档案袋评价时实 现这些教育观念的关键措施,可以促进幼儿个体得到有效 发展。[20] 吕凤清认为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幼儿学 习的主动性、坚持与注意、想想与创作和反思与解释。激 励性评价要求教师树立幼儿学习主体理念的同时发挥激励 性评价的化解功能和通过评价行为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 展。[21]

  3.关注过程性评价范式

  形成性课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通过收集课程实 施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来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促进幼儿对学 习过程的参与,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进而实现幼儿的适宜 性发展。此外,教师是形成性课程评价的实施主体,应学会 灵活运用观察、档案袋评价、抽样测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并 在评价过程中注意把握评价的时机、密度和力度,注重对评 价过程的反思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22]

D365E1C4-41B3-484a-9C24-4DFF95441DC4.png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梳理国内外文献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内仍然存在不少 问题,尤其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个层面, 这也是本研究的发展基础和价值所在。基于上述,在不足 和展望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已有研究的问题所在和本研究 的针对性。

  (一)教育实践论证欠缺规范,亟待涤故更新

  我国在幼儿音乐能力研究多数文献反映的是过分推崇 经验主义和质性研究,这种质性研究只不过使用某种经验 方法收集经验材料来进行经验研究,本质就在于这种研究 还是属于经验事实的研究范畴,是从经验材料内归纳总结 或引申出某些结论。面对这种现状,金生鈜探讨了教育研 究具有认识教育实践的规则、规范、原则问题,包含着教 育目的、理想、标准等,只有规范性的论证才能回答这些 问题。这种规范性的研究方法解释了教育的理性真理,是真实的、应当遵循和实践的,这也意味着对教育实践主题 的召唤。 [24] 因此,没有规范性论证的教育研究,是无法进 行教育实践的。

  (二)研究范式科学主义倾向,寻求开放多元

  尽管外文文献中反映出的是国外研究对于该领域的建 树较国内相对较高,但是分析文献后不难发现,国外研究 多数基于实证研究和音乐心理学学科范式。阎光才面对当 前教育实证研究的兴起,他认为是决策部门对于循证的关 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的运用以及脑科学的进展造成的现 象。[25]这样的实证研究导向体现的是对于科学主义和工具 主义的倾向,不利于面对人生命价值和精神立场的问题, 也涉及不少伦理问题。因此,面对教育研究,不能唯科学 主义和方法主义,要寻求一种开放多元、人文科学的统一 范式。

  (三)研究内容忽视评价方式,弥补研究空白

  通过对比该研究领域中的中外文献,我国比较重视的 是对于幼儿音乐能力评价方法论的建议和探讨;加德纳多 元智能领域下的幼儿音乐能力评价;评价策略研究等。国 外更为注重的是评价对于幼儿能力的发展;通过感知觉对 于幼儿的音乐能力进行评价。不难发现,在该领域中,对 于幼儿音乐能力细化的评价方式却鲜有涉及。基于该领域 研究现状,提出对于幼儿音乐能力细化的评价方式进行研 究,弥补对于评价方式研究的空白,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 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020-10-13

  [3]王飞.幼儿园音乐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学前教 育研究,2017(11):64-66

  [4]钱雨.美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项目的背景、内容、实 施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7):20-25.

  [5]李光伟.音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 刊,2015(S1):350-351.

  [6]王银晶.完善教学评价,推动音乐课程发展[J].中国音乐教 育,2012(11):19-20.

  [7]F Degé, Kubicek C,SchwarzerG.Music Lessons and Intelligence:A Relation Mediated by Executive Functions[J]. 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1.29(2):195-201.

  [8]PiroJ M,Ortiz C.The effect of piano lessons on the vocabulary and verbal sequencing skills of primary grade students[J].Psychology of Music,2009.37(3):325-347.

  [9]蔡觉民. “三维目标”与音乐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音 乐,1998(03):76-78.

  [10]Corrigall K A, Schellenberg E G,Misura N M.Music Training,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4(222):222.

  [11]王懿颖.学前幼儿音乐教育怎样面向每一个幼儿[J].学前 教育研究,2006(05):19-20.

  [12]许裕芳.实施幼儿差异性评价的要求、特点与价值[J].学 前教育研究,2010(06):58-60.

  [13]Flaugnacco E, Lopez L, Terribili C, et al. Rhythm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predict reading abilities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392):392.

  [14]Nina Kraus, Karen Banani, Auditory-Processing Malleability: Focus on Language and Music.[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Wiley-Blackwell), 2007.16(2):105-110.

  [15]Drake C, Palmer C . Skill acquisition in music performance: relations between planning and temporal control[J]. Cognition, 2000.74(1):1-32.

  [16]吴跃跃.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学 前教育研究,2019(10):85-88.

  [17]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 教育评价的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5-7.

  [18]傅媛蕾.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整合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67-69.

  [19]于开莲,焦艳.两种学前教育评价新方案的对比——多彩 光谱评价方案与作品取样系统[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9-12.

  [20]龚欣.运用档案袋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J].学前教育研 究,2006(02):62-63.

  [21]吕凤清.激励性教师评价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J].学前教 育研究,2019(07):89-92.

  [22]马灵君,李玲玲,闫晓琳.形成性评价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9):85-88.

  [23]潘月娟.幼儿数学能力的动态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02):25-30.

  [24]金生鈜.何为教育研究的规范性论证[J].教育研究,2015.36(08):4-11.

  [25]阎光才.如何理解中国当下教育实证研究取向[J].大学教 育科学,2020(05):4-11.